玉琮(Cóng)是壹種內圓外圓的圓柱形玉石,是古代人用來祭祀神靈的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在江蘇、浙江壹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霞文化、陜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玉琮。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最為發達,出土和傳世數量眾多。
在選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料是江浙壹帶的透閃石玉,質地不純,多為青色和赭色。從出土的玉琮來看,除了部分玉琮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觀已經被侵蝕成粉白色,浸水程度遠高於同墓的玉琮。玉琮表面顏色比較均勻,不像翡翠玉石有鮮艷多變的塊狀色斑。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遺址於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首次發掘。已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約4000-5000年,有各種古城、村落、墓地、祭壇等遺跡。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絲綢和亞麻布。
特別突出的是大量的玉器,雕刻精美,做工精致。良渚文化展現了新時期後期中國長江三角洲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現藏上海博物館,1984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高5.6厘米,由陽起石雕刻而成,乳白色和淺綠色斑紋若隱若現。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於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