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起了加速作用。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造紙)卷中說:“物象精華,乾坤微妙,古傳今而華達,夷使後起含生。目授而心識之,承載者以何物哉?君與民通,師將弟命,馮藉 口語,其與幾何;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焉,覆載之間,藉有楮先生也。聖頑鹹嘉賴之矣。”觀此,紙對社會發展之作用,不需多說了。
紙之發明和實物出現,從甘肅居延漢代遺址中出土的兩片麻紙看,最晚是在漢宣帝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見《文物》1978年1期)據文獻記載,東漢時尚方令蔡倫,字敬仲,改進了造紙術,制作出壹種“蔡侯紙”,漸漸代替了竹簡和縑帛書寫文書。範曄《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成,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東漢時期的蔡侯紙屬於尚方(皇室手工業作坊)制造,產量不多,供宮中用。晉代之紙,改良提高,且有南北之分:“北紙用橫簾,其紋橫,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南紙用豎簾,其紋豎,晉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明屠隆《考 事》)又晉陸 《鄴中記》載:東晉十六國時,後趙國君“石季龍與皇後在觀上為昭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既銜詔,侍人放數百丈緋繩,轆轤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做之”。石虎以五色紙作詔書,可知其時紙質已柔韌,而且已有染以彩色之紙了。唐王維《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有“朝罷須裁五色詔”句,即引石虎“鳳詔”的故事。此外,東晉時,南方還有藤紙出現。到了南北朝時,陳徐陵編《玉臺新詠》,序中有“三臺妙跡,龍伸 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之句,證實了以五色花箋書寫詩賦文章,早在六世紀中已廣泛應用於文人筆墨之間了。從而得悉“花箋”之名,開始出現在我國文風昌盛的南北朝時期的南朝。 唐代彩色紙箋普遍用於文人詩酒間,然而尚無箋紙上雕印山水花卉之說。五代末,曾任後晉戶部尚書的姚 ,其子 善造五色箋,光緊精華,砑紙板乃沈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獅鳳蟲魚,壽星八仙,鐘鼎文,幅幅不同,紋鏤奇細,號“砑光小本”。
砑光的箋紙,是雕版刷印花箋的前身,其法是以彩色紙料薄而勁韌者,覆在線刻的畫版上,然後用木棍或石蠟在紙背上磨砑,雕版上的花紋則光出紙上。這種砑光紙直到清代,尚在各地南紙店裏砑制。 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是因趙匡胤用兵結束了五代十國時諸潘割據的戰亂年代,社會暫時得到安定。造紙質量提高及活字版印刷術出現,更推進了文化昌明。就箋紙而論,宋代有澄心堂紙極佳,有碧雲春樹箋,龍鳳箋、團花箋、金花箋……,都是宮中禦用之箋紙相當華貴。
元代制紙,有彩色粉箋、蠟箋、花箋、黃箋、羅紋箋皆出紹興;有白篆紙、觀音紙皆出江西。彩印詩箋,尚無所聞。惟有紙上繪金如意雲者,為元朝大內明仁殿禦用之品,可裁作詩箋。清朝曾有仿制,特於紙面左下角捺“乾隆年仿明仁殿”長方圖章,亦系禦用之物。皆非壹般市上所售,後有復制者。回觀上述文獻資料,截至元代,雕版印刷彩箋尚無所聞。所以只有中國版畫藝術發展到了明末黃金時代,才湧現出了諸如《蘿軒變古箋》、《十竹齋箋譜》等高雅精絕的花箋,相繼問世。 明代是中國版畫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當時無論是文學藝術、蒙學讀物,還是醫藥氣功、衣食生活以及文房四寶……幾乎無不附以精雕之插圖。以圖為主的畫譜、墨譜、神仙人物圖傳,更不必細說,而其中以彩色套版精印成冊,雅趣高絕,專供士大夫“清玩”者,莫過於《蘿軒變古箋》和《十竹齋箋譜》了。《蘿軒變古箋》又名《蘿軒箋譜》,明末蘿軒輯,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吳發祥刊版於江寧(今江蘇南京)。《蘿軒變古箋》中的“拱花”版式,是版畫史上壹大創新。它是先將物象的輪廓用陰刻刀法刻在平面木板上,再將宣紙覆於版面上,上加薄氈,以木棍用力壓或木槌輕敲,紙面就凸出了版上凹下的圖象花紋,猶如今日官防鋼印。所以顏繼祖說:“若幹曲折,卻非依樣葫蘆。”明刻《蘿軒箋譜》今已難得,1981年上海朵雲軒有復刻本印行,可資參考。繼《蘿軒變古箋》後,有《十竹齋箋譜》刻成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竹齋”命名與編印者胡曰從經歷有關。胡原籍安徽休寧人,生於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喜鑒藏文物。相傳胡酷愛竹筠,嘗於寓所種竹十余竿,讀書雅玩古董於竹窗下。後在南京雞鳴山側開壹古玩店,因而取名,“十竹齋”。胡曰從曾任南明王朝中書舍人,明亡不仕。《十竹齋箋譜》印成於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內容豐富,包括歷史故事、詩詞意畫、山水人物、商周銅器、古陶漢玉等等。***分四卷,二百八十圖。其中卷三,有以象征之物,以表古代成語故事;有以寫實人物,畫才德兼備,非流俗所能企及之高士。箋譜諸圖,皆纖巧玲瓏,印制極工,除“ 版”外,還以“拱花”凸版印壓花瓣脈紋,鼎彜瓶花圖案者。典雅清新,今難再現。《十竹齋箋譜》卷首有李於堅《箋譜小引》和李克恭《十竹齋箋譜序》。序文對箋譜的發展演變, 版、拱花的雕版印制等,闡述較詳。1940年鄭振鐸編《中國版畫史》,分類編入其中。
盛清花箋
清初,戰火未靖,社會反滿統治中華的抗清連動不斷。康熙帝親政後,學習漢文化,詔命纂輯《欽定圖書集成》……同時版畫藝術遙接明末余緒,始漸繁榮,但多頌揚之作。而箋譜之制,卻無多聞。乾隆(公元1736-1795年)時,始有單頁印箋出現。此後,蘇州、南京、上海、北京、安徽歙縣皆有詩箋繪刻,其中大都是陽線刻版,淡色刷印於彩色或素紙上,也有少數以朱綠套版印制者。在內容方面,除傳統的山水、花鳥、草蟲、人物外,還有戲曲小說。諸如《西廂記》、《紅樓夢》等具有情節的畫箋刻印。顯然是清中葉後,沿海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花箋常被生意人取作信箋,用於書信往來了。古代詩箋原來是載乘文人詩詠,名士書劄以至詔命等,本屬文士雅玩之品,似與商賈以物論價,金錢往來無關。晚清工商業發展,開明人士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腐朽現狀影響,詠詩作詞,不再是時代風尚了。詩箋的載體也由雅趨俗,面向社會現實發展。因此,需求者增多,內容也有新的變革。“戊戌變法”(公元1898年)後,上海商務印書館、機器造紙局等,曾用機制箋紙,大量生產。為了爭相獲利,且不斷推出新樣,如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制的《西湖十景》、劉炳堂畫的《太師》《百鹿》等寫生動物。此外,更有值得註意的是以《世界八大英雄》(哥侖布、英國克林威爾、俄國大彼得、美國華盛頓、法國拿破侖、意大利加富爾、德國俾斯麥、日本西鄉隆盛)為題材的箋紙出現。它打破過去中國版畫史上刻印名賢誌士,以教人尊重品德和仁恕之道的傳統;提倡要學哥侖布探險,彼得大帝南擴,華盛頓自強獨立,俾斯麥強權外交,西鄉隆盛主張維新……世界上各樣不同的時代人物。就這幾張小小箋紙來看,它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之實況。這時的宣統已是封建社會末代皇帝。於此變革前夕,天津文美齋刊印了壹部《百華詩箋譜》,圖有:紫丁香、玉蘭、菊花、萬年青等草木花卉。作者張兆祥,號 庵,天津人,善畫花鳥,設色艷雅,備極工致。前有張祖翼序。序文作於光緒丙午(公元1906年),刻版印制於宣統三年(公元1911元)五月。繼《百華箋譜》之後,文美齋集上海錢慧安、沈心海、楊伯潤,南京王慎之,天津辛蔭圃和陸炳文、黃花農等畫家所作的人物、花卉、博古、山水等刻印成壹部《文美齋箋譜》,後又以石印版印行了壹部《七十二侯箋》(錢慧安作)。箋譜發展,至此暫告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