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杭州過得很幸福,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元佑第六年(1091),他被召回朝鮮。但由於政見不合,元佑於六年八月調任潁州,元佑七年二月調任揚州(1092),元佑八年九月調任定州(1093)。
元佑八年高太後駕崩,哲宗上臺,新黨再次上臺。少生元年(1094)六月,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
少生四年(1097),62歲的蘇軾被孤舟送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只是比抄別人輕壹點的懲罰。他把儋州視為第二故鄉。“我是丹兒人,寄生在西蜀。”
他在這裏辦學,引進學風,讓很多人不遠千裏來到儋州,向蘇軾取經。宋朝100多年,海南從來沒有人考進士。但蘇軾回到北方不久,這裏的蔣堂佐就給家鄉做了貢品。
人們壹直把蘇軾視為儋州文化的開創者和播種者,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儋州流傳下來的,表達人們記憶的,甚至語言都有壹種“東坡話”。
擴展數據
詩歌成就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是毫不掩飾的,其中以詩歌最為酣暢淋漓。在蘇軾的2700多首詩中,寫社會現實、思考人生的主題十分突出。蘇軾用詩歌表達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詩歌裏。
蘇軾壹生坎坷,人生經歷極其豐富。他善於從生活經驗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事物中總結規律。在他的眼裏,極其平凡的生活內容和自然風光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比如《西林壁之題》和《澠池懷古何姿》這兩首詩。在這些詩裏,自然現象上升到了哲學。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詩歌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自然表達出來的,而不是通過邏輯演繹或討論分析。這樣的詩既優美又耐人尋味,他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蘇軾的詩裏有很多類似的作品,比如泗州的僧伽塔,湖上楚清後飲的雨,慈湖的治風。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沈浮持壹種從容、曠達、樂觀的態度,這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要妳細細品味蘇軾的詩詞,就會深深體會到蘇軾樂觀向上的心態。
蘇軾是壹個博學的人,他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蘇軾詩歌的表現能力極其驚人,幾乎沒有什麽題材是蘇軾作品所不能包含的。
北宋後期,以元佑詩壇為代表,是宋詩的全盛時期,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將宋詩藝術推向高峰。王、黃、陳的詩歌在風格和個性上的突出和鮮明,也許比蘇軾的詩歌更引人註目。
但就創作成就而言,蘇軾無疑是北宋第壹詩人。蘇軾的詩歌在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感內涵深刻等維度上表現突出。更重要的是,蘇軾有很強的藝術兼容性,他在理論和創作上並沒有把某種風格推到雕像的地位。
因此,蘇軾在總體成就上超越了同時代人,成為宋代最受歡迎的詩人。他的詩至今仍被人傳誦,他個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也被後人學習。可想而知,蘇軾在詩歌方面的成就得到了認可。
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