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蘇軾詞的研究史

蘇軾詞的研究史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禦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壹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壹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壹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壹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壹位傑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後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遊、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遊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後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本書選其文六主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上海直講書》、《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赤壁賦》、《教戰守策》;詩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和子由澠池懷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壹)》、《汲江煎茶》;詞十壹首《水龍吟》(看花還似非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臨江仙》(夜飲東坡醉復醒)、《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傳世名篇

刑賞忠厚之至論

題解

本文系蘇軾分析刑與賞如何才能達到忠厚之極的壹篇策論。作者圍繞儒家經典中的壹“疑”字,論證忠厚之至不全在於刑與賞,而在於用“君子長者之道”治理天下。此文以詳切的說理,使經典之旨與作者之論相得益彰。

原文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壹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壹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籲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茲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圯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臯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黨之過乎仁;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石鐘山記

題解

此文作於宋神元豐七年(1084),記遊石鐘山情況及由探討此山名稱來歷引起感想。是年三月作者奉詔由黃州移貶汝州(今河南臨汝),六月乘舟赴任;時其子蘇邁同舟赴任饒州德興(今屬江西),因同遊石鐘山,並作此記。石鐘山在湖口縣鄱陽湖東岸,分上鐘山、下鐘山。

原文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專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壹二扣之,硡硡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文,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赤壁賦

題解

亦作《赤壁賦》,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任團練副使。三年後,其二遊黃州城外的赤壁(亦名赤鼻磯),聯想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今湖北省薄圻),壹時興之所至,寫下壹詞兩賦。後人習慣稱前賦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後賦為《後赤壁賦》。

原文

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涉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答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北非曹際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壹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壹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教戰守策

題解

本文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原題是《教戰守》。作者蘇軾針對腐敗的宋王朝面臨來自遼、夏的嚴重威脅,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的危險性,從而論述教民戰守的意義,並提出具體措施。

原文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誌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遊戲酒食之間,則其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是以區區之祿山壹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壹身。王公路丙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骨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禦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壹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樹未能去兵,則其壹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壹旦之危哉?

今天壹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故,則固已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惠崇春江晚景

題解

詩題“晚”壹記“曉”。元豐八年(1085),作者在汴京見僧惠崇所畫《春江晚景》後,寫絕句二首,此其壹。惠崇畫至今不存。

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高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西林壁

題解

選自《東坡七集》。作者元豐七年(1084)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今在河南臨汝)團練副使,道中遊廬山西林寺,因題壁留詩。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題解

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絕世的天才,宦遊物華天寶的杭州,為名山勝水所陶醉,揮筆寫下了許多描繪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詩是他杭州風景詩中傳誦最廣的絕唱之壹。

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和子由澠池懷舊

題解

見《東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陜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於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今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醉書五絕(其壹)

題解

詩作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時蘇軾任杭州通判。原***五首,此第壹首。望湖樓,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又名看經樓、先德樓,在西湖邊。

原文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汲江煎茶

題解

《汲江煎茶》壹詩中,作者蘇軾取材描寫了如何汲水、煎茶以及其他飲茶的日常生活瑣事,寫得詩意盎然,引人入境。

原文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題解

選自《東坡先生全集》。章質夫作《水龍吟》楊花詞,蘇依韻和作此詞。全篇層層鋪敘,句句都是寄托之筆,且把楊花、思婦、“我”,這三種本來毫不相幹的形象加工錘煉成壹個三位壹體的全新的藝術形象。

原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醋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繞來雨過,遺蹤何在?壹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題解

見《東坡先生全集》,題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詞中作者田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自人及月,從古至今,表達了其對壹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願。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念奴嬌·赤壁懷古

題解

選自《東坡樂府》。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因有名的“烏臺詩案”被捕下獄,經多方營救,最後貶至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至十月間,他兩次遊歷黃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磯),三詠赤壁,先後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三篇不朽的絕作。

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西江月(並序)

題解

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當時蘇軾被貶放黃州,壹場大病初愈,正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的時節,與友人同遊蘄水清泉寺,頓覺精神格外爽朗。於是便用生花妙筆,以明朗的色彩,描繪出秀麗無比的暮春景色,充滿春春活力。

原文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壹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春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住上。

照野(左氵右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壹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敧枕綠楊橋,杜宇壹聲春曉。

臨江仙·夜歸臨臯

題解

選自《東波先生全集》。該詞題為“夜歸臨臯”。全詞所敘作者蘇軾夜飲東坡雪堂、醉歸臨臯亭寓所之事,抒發了作者意欲獲得自由的情懷。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風波

題解

見《東坡先生全集》。此詞寫作者在風雨中吟嘯徐行從容自如的神態,反映其坦蕩的胸襟及開朗的情緒,並隱含了其對待貶謫生活的態度。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賀新郎

題解

選自《東坡先生全集》。此詞系作者借美人遲暮寄托傷時感世、懷才不遇之情。全詞采用比興、襯映和烘雲托月的手法,寫得儲蓄、蘊藉,耐人尋味。

原文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扉手壹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秾艷壹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苦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粉淚,兩簌簌。

江城子·密州出獵

題解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蘇軾借出獵壹事抒發了愛國豪情,表達了他熱望得到朝廷重用、為國效力以急切願望。

原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題解

此詞見《東坡先生全集》,作者以虛實相襯的手法寫出自己對去世十年的妻子正弗既真摯濃烈,又曲折多變的思念之情。乙卯,熙寧八年(1075),蘇軾時為密州(今山東省渚城縣)知州。

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蝶戀花

題解

此詞選自《東坡先生全集》。題為“春景”。該詞通過描寫遠方的晚春景色,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的情懷,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被貶謫時的復雜心情。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浣溪沙

題解

自《東坡樂府》。此詞作於徐州,原作壹組***五首,題下有小序雲:“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裏,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這五首詞都是寫農村的風土人情,宛若五幅農村風俗畫,生動自然,淺近貼切。

原文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 上一篇:芭比之……(全部)
  • 下一篇:《棄屋歷險記》的主播是假的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