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之役期間,英法國陸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壹帶,法國陸軍遂追至圓明園。英法軍隊按原計劃沖入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
英軍司令詹姆斯·霍普·格蘭特批準英軍入園搶劫破壞。清廷曾拘捕英國軍使巴夏禮壹行39人,奕?雖向英國談判全權代表第八代額爾金伯爵表示26名英軍軍使全部健在,額爾金於10月17日已知被捕的英使中13人已經被虐至死。
10月17日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入園自由劫掠,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中國的民眾也直接參與了劫掠、焚毀圓明園的行動。
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家具等價值與此相仿。額爾金為了報復,此於10月18日下令放火燒園,以教訓鹹豐帝。
英國第壹步兵師米啟爾騎兵團壹部於10月18日起在園中各處縱火。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由於躲在園中不及逃出,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圓明園被焚後,尚有部分景點幸存。
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內務府調查報告,園內幸存建築有圓明園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魚躍鳶飛、耕雲堂、慎修思永、知過堂、課農軒、順木天、春雨軒、杏花春館、文昌閣、魁星閣、蓬島瑤臺、萬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塢,長春園的林淵錦鏡、海嶽開襟,綺春園大宮門、莊嚴法界、正覺寺等建築。
殘存建築多已年久失修。同治十二年,同治帝打算擇要重修圓明園,計劃修復圓明園前朝區、九洲區,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數景點,並將綺春園擇要修復,改名“萬春園”,作為奉養兩宮(慈安、慈禧)太後的居所。但該計劃終因財力不足而在開工11個月後作罷。
此後對園內壹些景點仍有小規模維修,慈禧太後和光緒帝曾多次到園中遊幸。此時的圓明園除幸存建築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貴花木、山水疊石、建築基址,橋梁、道路、園墻和園門大多完好。圓明園仍屬皇家禁苑,管理事務大臣及以下官員職務都有保留。
擴展資料:
保護整修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征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址雖然遭到過壹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圓明園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註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壹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林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遊覽者大幅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壹為中小學生參觀。
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墻。
在北京市和海澱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澱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采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
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壹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
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110公頃範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
福海中心蓬島瑤臺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園內遊人累計數量已超過1000萬人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