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茶道必備工具_茶道工具的用途是什麽

茶道必備工具_茶道工具的用途是什麽

茶道壹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壹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那麽下面壹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茶道需要的工具,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道需要的工具

 茶道組也被稱為茶道六君子,指的就是泡茶時所用的工具,即茶筒、茶則、茶漏、茶夾、茶針、茶匙這六樣。它是整個茶藝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詩意畫境的壹道靚麗的風景,起到點綴之美,既是實用工具又是藝術的體現,讓眾多茶友愛不釋手。

 在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茶道組合,茶道組合,簡稱茶道組,也被稱為茶道六君子。茶道組通常包含有:茶夾:也被叫做茶鑷,外形就如同壹個夾子壹般;茶勺:也被叫做茶則,外形就是壹個小勺子般;茶鬥:或者稱為茶漏,外形就是壹個環形的如同漏鬥壹般的器具;茶針:也有稱呼茶通者,形狀就是壹根細頭針的模樣;茶刮:外形就是壹個帶有扁平彎頭的棍狀器具;茶瓶:外形如同花瓶壹般。

 茶道組是茶盤上最常用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物件,比如說茶漏,用蓋碗或是壺泡茶都要用它來過濾茶渣;用來夾聞香杯和茶盞的茶鑷,有木的、竹的、金屬的;還有用來放品茗杯的茶墊,用來疏通壺口的茶簽,以及茶勺和茶刮。所有這些,平時散放在茶盤上,專心喝茶的妳可能不會去註意,分開來它們只是茶盤上的雜件,放在茶道瓶中,就成為茶道組了。這些茶漏、茶鑷、茶墊等因為其使用功能的限制,其形狀大都大同小異,就是材質、工藝上有所不同。

 茶道組作為在整個茶藝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詩意畫境的壹道靚麗的風景,起到點綴之美,既是實用工具又是藝術的體現,讓眾多茶友愛不釋手。其中可能吸引妳眼球的,或許是用來存放組件的茶道瓶,其材質多樣,造型各異,不只是有花鳥魚蟲,蘊意多多,也讓茶道組因此而大大提高了其觀賞性。

茶道六君子使用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壹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 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道的程序與流程

 1、凈手和欣賞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松心情的準備。

 2、燙杯溫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壹次,目的也是為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3、馬龍入宮: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4、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5、沖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 點頭 三次,別壹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 鳳凰三點頭 ,向客人示敬。

 6、春風拂面: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7、封壺: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8、分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9、玉液回壺: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壹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壹杯茶。

 10、分壺: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11、奉茶: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註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12、聞香: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贊嘆。

 13、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14、續水:壹般已經飲去 2/3(杯)的茶湯時,就應續水入壺(杯)。壹到茶水全部飲盡時再續水,那麽,續水後的茶湯就會淡而無味。續水通常二三次就足夠了。如果還想繼續 飲茶 ,那麽,應該重新沖泡。

中國茶道的要素

 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壹)環境

 茶道是在壹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凈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壹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壹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壹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 塵心,熏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壹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 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壹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陸羽《 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 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 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 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壹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壹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 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作為壹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 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 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誌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 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壹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 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 文化 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妳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壹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註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 上一篇:蘇州哪裏可以買到青磚?
  • 下一篇:營業執照持有人類型、姓名、所持證件及掃描件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