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莫泊桑項鏈評點

莫泊桑項鏈評點

論 瑪 蒂 爾 德

——《項鏈》導讀

在壹間低矮的小閣樓上,壹位容貌衰老的“勞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獨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個給她帶來深刻變化的舞會,回想起當年編織的夢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萬千,不能自已——

這位名叫瑪蒂爾德的女子本來不應是城市平民的壹員,她出生在壹個小職員的家裏,完全可以象其他中產階級婦女壹樣:嫁給壹個同等地位的小職員,建立起溫馨的小家庭,承擔起社會賦予她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在瑪蒂爾德成為路瓦載夫人後,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邏輯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後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強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湯”,有壹個小女仆“替她做瑣碎家事”;還有壹萬八千法郎的遺產……因此,這位不需要任何勞作的少婦風采依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保養她那美麗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種種“狂亂的夢想”。

命運為她安排了這種舒適的生活,但她卻對此毫不知足,不屑壹顧,統統以“寒傖”、“窮酸”而鄙視之。

她憑什麽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壹位美麗動人的姑娘。”這可不是每個女子都具備的條件。假若穿上壹件漂亮的長衣裙,再戴上壹掛精美的鉆石項鏈,出現於上流社會的喜慶宴會,足使那些自視為高貴無比的太太小姐們黯然失色!——夜會上動人的壹幕證明瑪蒂爾德對此有著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壹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教會女校是貴婦人的搖籃,它賦予瑪蒂爾德以高雅的氣質和溫柔的性情,這位“天生聰明”的瑪蒂爾德當初無疑是壹位優秀的學生。

更為糟糕的是,她竟然異常熟悉上流貴婦人的生活方式!與那位佛萊思節夫人——壹位典型的貴婦人——的交往讓瑪蒂爾德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令人心動神搖的場面:寬敞的客廳,東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紅色的鱸魚和松雞的翅膀……還可以在幽靜的廳堂裏,帶著迷人的微笑,“跟那些壹般女人所仰慕最樂於結識的男子閑談”。

瑪蒂爾德的自身素質與上層貴婦人相比毫不遜色。她具備了躋身於貴族階層的全部條件--家景的貧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侈的生活”,並為此而“不斷地感到苦惱”。

於是,悲劇發生了。

假若瑪蒂爾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沒有交結"有錢的女朋友"而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壹無所知,那麽,壹切都不會發生,瑪蒂爾德將會安分守己地充當路瓦載夫人而毫無怨言。

假若瑪蒂爾德出生高貴,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將成為貴夫人中壹朵鮮艷無比的花朵,交際場上壹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嗎?那個難忘的星期壹的夜晚,發生在教育部禮堂的動人壹幕充分展現了她的無比魅力!

但這都僅僅是假設。現實是:她丟失了項鏈!當她正向理想王國邁進,似乎將要叩開大門之時,忽然跌落到社會的最底層--連原先中產階級的地位都無法保全,而成為壹個普通的下層勞動婦女。

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項鏈,她現在是怎樣壹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

可憐的瑪蒂爾德當然無法預測未來的命運,可常識告訴她:丟失項鏈將是災難的降臨,在未來的歲月中必須為此付出及其沈重的代價!

夜會上,瑪蒂爾德的迷人風采降服了所有的男賓,他們“都註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裏機要處的人員(白領階層!)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註意她了”。

多少年來朝思暮想、縈繞於懷的就在於此,還有什麽比得到上層男子青睞,統統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嗎?至於貴婦人的羨妒的目光則讓其感奮不已!虛榮心得到極度滿足的直接後果必然產生更為強烈的欲望,去尋找機會再顯身手。無論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復到原先那種單調、寂寞和貧寒的“路瓦載夫人式”的生活。夜會的成功意味著潘多拉盒子被打開,從此壹發而不可收。

因此,夜會後的瑪蒂爾德不可避免地命運面臨著兩種選擇:壹是某位上層男子不顧世俗偏見,與她傾心相愛,娶其為妻;壹是瑪蒂爾德投入某個男人的懷抱,成為他的情婦,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資本主義制度已得到相當的發展,社會秩序的確立導致等級森嚴的社會關系,而中世紀以來溫情脈脈的道德觀念則已被銅銹蝕得面目全非,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徹頭徹尾的童話。那些自視高貴的正人君子們極少有勇氣或者說犯不著與傳統觀念決裂,聯姻本身是壹種鞏固社會地位和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將個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話,至於所謂的“愛情”生活則完全可以通過聯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補償。既然在婚前她無法"讓壹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婚後的路瓦載夫人——將永不可能成為豪門貴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麽,“假若沒有丟失項鏈”,答案不是顯然的麽?瑪蒂爾德丟失了項鏈,但人性得以復歸,客觀上遏止了其在墮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從這個意義上講,項鏈的丟失拯救了壹個人的靈魂。於是,瑪蒂爾德開始了真正有意義的充實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這是壹場人生的悲喜劇。

另壹個極端亦會導致墮落。

在生活中不乏壹些女子經受不住貧困和債務的重壓而走向墮落,她們可以去偷、去搶、去騙、去賣身——只要瑪蒂爾德願意,她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是她們的出身”。

我們來看看這對夫婦陷入什麽樣的困境:家中可憐的壹點積蓄和丈夫繼承的壹筆遺產賠償殆盡,外加壹萬八千法朗的可怕債務,還有不能如期償還債務而面臨破產或坐牢威脅的巨大精神壓力--他們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這付重擔嗎?

然而,瑪蒂爾德“壹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慨,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艱苦生活的嚴峻考驗!

是什麽原因導致她沒有墮落而勇敢面對現實,接受生活的挑戰呢?

在賠項鏈,還債務過程中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貫穿全文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明顯感到小職員的謹小慎微和誠實、天真的性格在瑪蒂爾德身上是統壹的--她畢竟有別於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層平民和充滿了虛偽、道德淪喪的資產階級的。此外,對自己理想的執著追求精神亦證明她是壹個性格堅強的人。

可是這並不是瑪蒂爾德鼓起勇氣承受十年艱苦生活磨難的根本原因。

我們還是來看看瑪蒂爾德十年後的形象吧。當初引起她“狂亂的夢想”的所有資本--高雅、美麗和溫柔蕩然無存,“她胡亂地挽著頭發,歪斜地系著裙子,露著壹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此刻,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壹個真正的“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既不是中產階級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寶氣的貴婦人。

但有壹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對上層資產階級生活的熱烈向往,這種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難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即對這個夜會的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她丈夫辦公去了,她壹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麽美麗,多麽讓人傾倒啊。

壹夜風流,十年艱辛。值,還是不值?瑪蒂爾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個夜會是她壹生中唯壹的高潮,是她自身價值的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的體現,是她暗淡無光的人生經歷中留下的光輝亮點。壹生中能有那麽壹次就足夠了,對這個夜會的永恒的回憶是這十年來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壹位虛榮心達到極點的女人!

小說的結尾是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壹筆。多少年來,多少人想把它作為另壹故事的開端,寫出壹部“《項鏈》第二”。其實以我愚見,大可不必勞神。因為小說情節乃至女主人公的命運發展至此已達極限,並無太多的發揮余地。

但畢竟作者給我們留下了玩味的余地。

佛萊恩節夫人告知這掛項鏈的真正價值,就意味著瑪蒂爾德壹瞬間成為壹個擁有三萬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過後半生,把十年來的巨大損失彌補回來,甚而至於可以在這個金錢萬能社會中獲得壹席之地,成為壹位資產階級婦女。

但是,有壹點是永遠不會尋找回來的,那就是昔日躊躇滿誌、躍躍欲試的那份企求,那份夢想。從項鏈丟失的第壹天起,瑪蒂爾德就明確地意識到今生已與“高雅而奢華的生活”無緣,而此時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黃,已不可逆轉地成為壹個城市平民——無論是外貌還是氣質。

十年來,所有的艱難困苦都是為那個的成功的夜會所付出的代價,所謂“三萬六千法朗”只是這壹代價的“物化”而已,正因為壹夜的風流是以十年艱辛和三萬六千法朗為代價,才顯得它的價值彌足珍貴。對夜會的美好回憶使其心理獲得平衡,虛榮心得以滿足,於是瑪蒂爾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難。

要是瑪蒂爾德終身不知那掛“精美的鉆石項鏈”的真正的價值,那末她仍將“陶醉在幸福的雲霧裏”,內心異常充實地度過余生。

可是現在,無可追回的青春,壹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壹場誤會所葬送,“栽”在壹掛僅值五百法朗的贗品上,這是壹個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鐵的事實。瑪蒂爾德要接受這壹嚴峻的事實遠比接受十年艱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憐的瑪蒂爾德,那掛項鏈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萊思節夫人此話無異於在流血的傷口上放把鹽,其效果卻不遜於《祝福》中四嬸的“妳放著罷,祥林嫂!”瑪蒂爾德很難因意外得到三萬六千法朗而驚喜若狂——假若她果真會因此發狂的話,結局只有壹個:精神的徹底崩潰。

盡管作者本人對產生瑪蒂爾德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認識不足,而歸結為偶而丟失項鏈之使然,盡管作者對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對她虛榮心的揭露是徹底的。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描寫了許多中下層青年為改變命運而抗爭,最終失敗的悲劇性事件--當然並不是都遇上丟失項鏈之類倒黴事。德萊塞筆下的嘉羅琳·米貝(嘉莉妹妹)就沒有丟失項鏈,於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婦;而《紅與黑》中的於連·索黑爾則已成功地獲得壹紙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但最後仍不容於貴族階級而被推上斷頭臺。我們來聽聽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吧:

先生們,我沒有這個榮幸屬於妳們的階級,在妳們眼裏,我是壹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有些人要用我來殺壹儆百,使這樣壹種年輕人永遠喪失勇氣,他們出生壹個卑賤的階級裏,可以說是受著貧困的煎熬,但是他們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大膽地混入有錢人高傲地稱為上流社會的圈子裏。

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們,它將受到格外嚴厲的懲罰……

於連只有說對壹半,社會對人性的扼殺是外在的因素,而資產階級思想對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則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會上不過少了壹些正直、善良、勤勞的中下層人民,而多了壹批奸詐卑劣的紳士和寡廉鮮恥的貴婦人而已。

壹 《項鏈》的主題

傳統的看法是,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結尾加深了這種諷刺,又帶有壹絲酸楚的感嘆——其中有對瑪蒂爾德的同情。

這種看法的根據是,小說中盡管沒有壹句譴責瑪蒂爾德的虛榮心的話,但在人物描寫和情節安排中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態度。比如,開頭寫瑪蒂爾德如何把大 資產者的奢華生活當理想,後來寫她收到請帖後如何費盡心機摳出丈夫的積蓄,這壹系列描寫表現出這個小資產階級婦女靈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寫瑪蒂爾德的壹個 晚上的滿足帶來十年的艱辛,這是對她的虛榮心的懲罰。小說最後寫到十年艱辛不過是為了壹件贗品,這又是對她的辛辣的諷刺。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壹種個別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有壹定的典型性。不安於辛苦勞動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窮苦的人,壹心想上 升為大資產者,而且希望走捷徑,借僥幸的機會發跡,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現。當然,只有少數小資產者獲得了成功,而大多數小資產者在競爭中淪落到更加悲慘的 境地。《項鏈》嘲諷了階級社會這種追求虛榮的可鄙風氣,而且幫助我們去認識產生這種風氣的社會原因。

另外壹種看法是,作者無意對人物作明確的價值判斷;他所感興趣的,或者說發生在人物身上的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引起心靈震撼與深思的,是人自身對於這種變化的無能為力。

這種看法的根據是,第壹,在瑪蒂爾德看來,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何況“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種種貧 困與醜陋,不能因此而指責她有虛榮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這指責背後隱藏著“安貧樂道”的價值標準,而這種將貧困道德化的價值觀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對壹心追求享樂生活並沒有批判,對以十年艱辛還清債務也沒有贊頌,對二者沒有做出明確的傾向性選擇,只是說:“人生是多麽奇怪,多麽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 壹件事可以敗壞妳,也可以成全妳!”

我們的看法是,《項鏈》寫的是壹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壹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有美好的姿色卻無 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為壹條假項鏈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壹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鬥精神進行了 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同時,對貴族階級的窮奢極欲和不惜弄虛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擊和暴露。

二 《項鏈》的精巧構思

作者為了突出主題,為主人公設計了壹個從逆境到順境,然後再墜入逆境的曲折經歷。起初,瑪蒂爾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長舉辦舞會的請帖,給她打開了希望之門。舞服和首飾的解決,使她更接近成功。舞會上大出風頭,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丟失了項鏈,使她再次墜入了厄 運。這樣,逆境——順境——逆境的轉換,使人物的境遇越發顯得悲慘,主題因此而更加突出。

《項鏈》中有壹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小說寫女主人公壹直向往上流社會,可是接到部長舞會的請帖後,卻“懊惱”“發愁”。她在舞會上大獲成功,眼看 要時來運轉,卻又丟失項鏈。賠了項鏈,最後才得知項鏈是假的。這些情節看似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這與作者作了壹系列鋪墊是分不開的。小說開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紹瑪蒂爾德向往過上流社會生活的心理,這就為下面描寫人物懊惱發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據。小說還提到女主人公與她的朋友佛來思節夫人的關系,看來 無足輕重,卻是下文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債務、發現項鏈是贗品,都與此有關。在借、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毫不在意, 這蘊藏著壹個暗示,項鏈不是值錢的東西。小說最後點出項鏈是假的,讀者想到上文的暗示,會恍然大悟。

三 《項鏈》的心理描寫

《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作者極善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壹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現她希望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壹切女賓”,表 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瑪蒂爾德悲劇的必然 性。

  • 上一篇:茂名古玩地攤展
  • 下一篇:葫蘆水龍頭的長期儲存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