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有很多種,根據材質不同,有竹制和金屬制的。按簧數可分為單、雙、三或多口弦;由於演奏方法的不同,也有用手指撥弦和用絲線拉弦的口弦。竹口弦由堅硬幹燥的竹片制成,形似小葉或劍。尾部穿有掛電線的小孔。簧片上刻有小舌。口弦壹般長約10cm,寬約1cm。大衣上精心雕刻的竹筒掛在胸前。彜族的大竹弦長約13厘米,寬約1.5厘米,小竹弦長約6厘米,寬約1厘米。傈僳族長15cm,寬1cm。制作時用堅硬的竹片,用鋒利的刀把竹片切開,中間三面刻上簧舌。彈簧舌的長度為弦片的3/5,寬度為1/3。弦的開始被削尖成劍的形狀,弦的末端被切在壹起做手柄。竹口弦的簧舌類似於風琴的簧舌。簧片舌的第壹部分寬而細,面向柄端,中間部分窄而粗。筘舌兩側切成斜面,筘舌根部細,與片頭相連。片頭演奏時,簧片可以自由振動,反復發音,聲音低沈,音色優美。這是壹根竹制的單弦。如果將多根單件弦的柄端穿過繩索鉆孔,它們將變成由竹子制成的多件弦。每對多弦由2-5根不同音高的弦組成,每根弦的音高取決於簧舌的長度、寬度和粗細。如果蜜蠟放在簧舌的頭部或中部,同樣的簧舌也能發出較低的聲音。口弦容易制作和演奏,尤其是在竹子豐富的西南、臺灣省和海南,竹口弦更受歡迎。在彜族,不分性別、年齡,幾乎每個人都有壹對口弦,裝在精致的竹筒裏掛在胸前,休息時再拿出來玩。因為口弦音量小,壹般都是三三兩兩的互相聽。晚上演奏時,聲音更亮,遠遠就能聽到,泛音特別清晰優美。金屬口弦由銅、鐵、鋼或銀制成,由子彈殼制成。多為葉狀或長條狀。就選材而言,黃銅弦是銅做的,形似劍。根據不同的聲音要求,分別雕刻薄舌葉。彜族葉形銅吹口長4 ~ 6厘米,頂端橄欖形,寬1厘米。吹口兩側的彈簧框架形成葉柄。簧舌呈三角形,長1.5 ~ 2厘米。壹根銅管弦也可以根據音高組合成多根弦,壹起佩戴演奏。傣族的金屬口弦小巧玲瓏,簧框為鐵,舌為銅,尖翹,發音清脆明亮。鄂倫春族的“明努卡”多為鐵制(也有銅制),長約12-15厘米。手持部分呈圓形,用兩根“尖形”鐵棒連接,中間夾壹層薄鋼片,鋼片壹端包壹點棉花或柳葉柄,方便用手采摘。錫伯口弦是用壹根長10 cm的鐵棒彎成鉗形作為簧框,夾在中間的簧舌用薄銅片或薄鋼片制成。柯爾克孜族的口弦和錫伯族的壹樣,只是形狀略小。景頗族有壹種很小的金屬口弦,只有3厘米長,演奏時只能用牙齒捏住。黎族的金屬口弦,材質為鐵或銅,呈狹長的長三角形,中間有壹條長長的三角舌。除了竹和金屬,還有高山族以竹為架,金屬為舌的口弦。比如泰雅族人的口弦是用竹子做的,寬1.5厘米,長約10厘米。中心是壹根銅簧片,演奏時放在兩唇之間,用手撥動口弦末端的琴弦,發出類似唱歌的錚錚聲。更精致的口弦有三四個不同音高的簧片。大多數泰雅族人不僅喜歡口弦,而且擅長制作口弦。女生往往會帶著無限的深情,精心制作出口串,送給心上人作為紀念品。在中國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拉祜族、苗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回族、蒙古族、沃爾族、鄂溫克族、黎族等民族中,彈撥口弦很流行;高山族流行的是彈撥;彜族、納西族、傈僳族和白族都很受歡迎。“口弦舞”是流行於臺灣省高山族泰雅族的壹種舞蹈。可以壹個人跳,也可以多人跳,舞者邊玩邊跳。跳舞時,女性左右晃動上半身,做“擡腿”“踩腳”等動作。男子舞蹈從慢開始,然後逐漸加速,壹只腳跳,另壹只腳提鉤,兩腳交替做,然後全部下蹲跳,轉身,再站起來旋轉,動作激烈,最後回到慢舞。
上一篇:茶館如何裝修下一篇:傑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