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蒙漢駱駝意象諺語及其文化差異研究

蒙漢駱駝意象諺語及其文化差異研究

駱駝,古稱“駱駝”,以耐寒、耐渴、耐饑、耐勞著稱;駱駝可以載著人類和他們需要的東西穿越壹望無際的沙漠,因此被稱為“沙漠中的船”。早在古代氏族公社時期,我國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先民就已飼養駱駝,《北山經》中有“山中駱駝多……”。殷周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開始大規模養殖駱駝,也將駱駝視為珍稀動物,獻給中原王朝。《逸周書》載:“伊尹為縣令,正北崆峒、大夏、莎車、匈奴、婁煩、月氏諸國,皆獻駱駝、野馬。”從此,駱駝進入了漢族的生活。蒙漢民族在馴服駱駝的過程中,巧妙地將駱駝意象與自己的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將生產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濃縮成簡潔、樸素、生動的諺語,極大地豐富了蒙漢民族的語言。然而,蒙漢駱駝意象諺語由於受各自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呈現出鮮明的差異性和獨特的民族性。1.蒙漢諺語中駱駝意象諺語的類型主要集中在駱駝的身體特征、駱駝的習性和駱駝的服務功能三個方面。(1)反映駱駝身體特征的蒙漢諺語。人類對動物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動物的體態。自然界的動物種類繁多,體態、大小、特征各異,而駱駝壹直以其“奇特”的形象著稱。據古代記載,駱駝具有鼠慎、牛穩、虎壯、兔溫順、龍雄偉、蛇機靈、馬自由、羊善良、猴靈巧、雞勤奮、狗忠厚、豬淳樸等十二生肖特征,故又稱“全獸”。東晉的郭璞在贊美駱駝時說:“駱駝只是珍奇動物,肉鞍就是被子。流沙疾速,成就卓著,知其源,小有智慧。”《史記·匈奴列傳》曰:“唐瑜之上,有山訓、儉怨、肉粥,居北方,隨牧而動。有許多動物,如馬、牛和羊。它的珍奇動物真的是駱駝,明明稱駱駝為“珍奇動物”。駱駝是大型的偶蹄類動物,其形態結構是適應沙漠環境的,如大腳掌、厚老繭、厚睫毛、刺唇、能儲存大量水分和脂肪的駝峰...在這眾多的形象特征中,“高大”是駱駝給人最直觀的印象。蒙漢諺語也反映了駱駝“高大”的特點。比如蒙古諺語有“有比駱駝大的大象”“駱駝把鼻子伸進帳篷,很可能擠進去”等,而漢族諺語有“駱駝站在墻上”“駱駝在羊群中奔跑”等。可以看出,蒙漢兩個民族都把“駱駝”作為壹個普遍認可的概念,突出了駱駝“體大”的特點,體現了蒙漢兩個民族認知的* * *性。(2)反映駱駝習性的蒙漢諺語在與動物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動物的生活習性也成為了創造諺語的素材。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多風、多沙、幹旱、植被稀疏的沙漠條件,駱駝在生活習性上形成了明顯不同於其他家畜的特征,如耐渴、耐餓、耐粗飼料、耐熱、耐寒、耐風沙等。這些習慣是駱駝適應沙漠生活的結果。(郭文昌、李訓德、楊?1998)蒙古族諺語體現了駱駝“粗飼寬容”的典型特征。因為駱駝的口腔結構與牛羊不同,它的上唇是裂開的,而且很靈活。它非常善於吃地上的草和植物的細枝末節,也非常善於抓植物頂端或密集的叢中的細嫩枝葉,所以它能吃很多其他牲畜吃不到的沙生植物。(何新民楊1981)蒙古牧民對駱駝的這種習性感到驚訝,並以諺語的形式記錄了這壹特點。比如“吃過蠍草的駱駝愛舔舌頭;肚子裏沒有知識的人可以昂起頭來”、“吃蠍草的駱駝可以翹起嘴,知之甚少的人可以翹起尾巴”、“吃蠍草的駱駝脖子向後仰,知之甚少的人可以昂起頭來”。據《本草綱目》卷五《蕁麻草下》壹書記載:“蠍草,葦高四五尺,其葉似麻,嫩時可為馬用,霜時不可觸。”(趙學敏1983)蠍草容易蜇人,其他家畜都害怕,只有駱駝肆無忌憚地嚼著。駱駝的這種習性打動了牧民,於是牧民們詳細描述了駱駝吃了粗糙的多刺植物後的狀態,如“愛在天上舔舌頭”、“愛翹嘴巴”、“翹脖子”,並將這些行為映射到人類的行為中,用“駱駝”比喻無知或無知卻洋洋自得?人們。《漢諺》中有大量反映駱駝“暴食”的諺語。駱駝因為不選擇吃艾草,所以可以吃很多“草藥”,而且駱駝是養胃動物,消化能力很強。所以駱駝經常走到哪裏就吃到哪裏,不怕缺糧。駱駝給人的印象是“吃得多”、“能吃”。中國諺語“茉莉餵不飽駱駝”“百合餵不飽駱駝”很好地解釋了這個習慣。(3)反映駱駝服務功能的蒙漢諺語有馬、牛、羊、山羊的表現——使服務騎起來像馬,產生肉和奶像牛,產生絨毛像羊。駱駝的主要生產屬性之壹是它的適用性,即駱駝可用於騎馬、馱運、拉車、犁地等。李時珍《本草綱目》五十卷記載:“駝:[解說]駝[時珍曰]駝能擔囊,故名。方言被誤認為是駱駝。.....【石振日】其力可負重,可達壹千公斤,日行二三百裏。”?駱駝在運載牲畜和其他交通工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漢書·西域傳》記載:“漢軍破城,吃了不少,但兵員不足以爭師。強者吃盡牲畜,勝者死千人。連發酒泉驢駝吃,出玉門迎軍。”相比牛馬,牛馬的載重量並不大,壹般在65到80公斤之間,僅在夏秋兩季。壹般雙峰駝短途運輸能負重250 ~ 300公斤,冬季晝夜行走30 ~ 35公裏,溫暖季節晝夜行走35 ~ 40公裏。草原上的駱駝是蒙古族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包的搬遷和水、糧、畜產品的運輸幾乎全靠駱駝,所以駱駝被牧民們譽為“茫茫大海中的船”、“旱地上的龍”。反映駱駝馱運作用的蒙古族諺語有:“最後壹只駱駝馱著很重的東西”、“車拉著,駱駝馱著”、“天上的月亮又滿又短,駱駝馱的東西又輕又重”、“駱駝破了峰,就馱不動東西了”、“左右不平衡的馱運讓駱駝受罪;忽冷忽熱的愛情讓精神痛苦不堪。”“貨紮不好,駱駝吃虧;愛情處理不當,心情苦澀”等。?與蒙古諺語多反映駱駝的馱載功能不同,漢人記錄駱駝的騎行功能,充滿戲謔意味。比如騎駱駝爬山,騎駱駝賣假藥,騎駱駝趕兔子,騎駱駝提壇子,騎駱駝引雞,武大郎騎駱駝。二、蒙漢駱駝意象諺語反映的文化差異諺語是壹種語言的精華。它們短小精悍,反映了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對周圍世界和自然環境的認識,也反映了該民族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壹)蒙漢諺語中形象對比的文化差異“形象對比”是指思維過程中以“形象”為工具,以認識、理解、模擬對象為目的的思維方法。季羨林在《天人合壹新解》中也說,“天人合壹”是中國哲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礎,“是東方哲學思維方式最完整的體現”。(深圳大學中國研究院,1986)蒙漢文化都屬於東方文化體系。大量蒙漢“駱駝樣”諺語的形成和出現,反映了人類思維的* * *性。“駱駝”是客觀世界中的普通動物,是語言世界中簡單的形式符號。但在類比思維方式的作用下,駱駝成為了表達蒙漢民族知識和經驗的豐富點。從蒙漢諺語中可以看出,蒙漢兩民族把握了“駱駝”的幾個典型特征,可以概括為“駱駝”的限定集,即“駱駝”身材高大,行走緩慢,耐粗飼,駱駝重,能騎。但由於生活環境和觀點的差異,這些濃縮點鏈接並激活了蒙漢兩種語言不同的相鄰概念節點,進而形成了蒙漢諺語鮮明的民族性。具體來說,在蒙古族諺語中,與“高大”的駱駝相對應的是低矮的“山羊”,如“駱駝高,山羊矮”,“山羊想吃駱駝仰頭夠不著的草”,而漢族常用“豬、狗、雞”等意象,如“在豬圈裏養駱駝”、“狗咬駱駝”、“騎駱駝趕的雞”。不同參考意象的選擇反映了蒙漢民族生活環境的差異: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常年以草為生,以水為生。山羊在牧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蒙古人離不開山羊。雖然漢族也有很長的養羊歷史,但由於華南南部和中部缺乏飼養大量羊、馬等草食動物的廣闊草原,豬、雞、狗成為華南地區最早馴化飼養的動物。豬是雜食動物,容易圈養,多產,所以豬成了農耕民族的主要肉食來源。雞和狗常由農耕民族家庭飼養,二者都在六畜之列。遊牧生活和農耕生活的差異,使得蒙漢諺語在以“駱駝”為意象進行類比的思維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聯想。蒙古人用“駱駝和山羊的區別”來形容世界差異,漢族人習慣用“駱駝趕的雞”來說明巨大的差異。(2)蒙漢諺語情感色彩的文化差異駱駝是壹種生活在茫茫沙海沙漠中的“塞外奇獸”。它無畏,努力,充滿靈性。在古代,蒙古先民視其為“天賜之物”,蒙古詩歌甚至贊美駱駝為“天之羔羊,生命之恩”?在遼闊的草原上,牲畜和牧民之間有壹種特殊的依賴感。所以有壹句蒙古諺語:“駱駝裝點戈壁,車輛裝點城市。”駱駝是戈壁的美景,車樂是豪特的美景?風景”。蒙漢駱駝意象諺語不僅在內容和類型上有很大不同,而且在情感表達上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在以駱駝“耐粗飼”為主題的諺語中,蒙古族用“山羊羨慕駱駝吞”來表示人們總是羨慕別人,卻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在這裏,駱駝的“吃”被視為壹種優秀的品質,值得稱贊;而漢語中反映“吃”這壹主題的諺語,都是貶義的,充滿了諷刺,比如“用茉莉花餵駱駝還不夠”、“用黃花菜餵駱駝還不夠”。同樣,在駱駝役諺語中,蒙古族諺語“馱載的左右不平衡,使駱駝受苦;“忽冷忽熱的愛讓精神痛苦。”“貨紮不好,駱駝吃虧;對愛情處理不當,讓人心酸。”如天上烏雲,如脫架駱駝”表現了蒙古牧民對駱駝的喜愛,進而勾勒出駱駝無畏、勤勞的精神。而在《漢書·諺》中呢?駱駝馱的東西不夠,死了就成了驢。”騎駱駝抓豬使事情變得艱難”都把駱駝的馱運和騎行視為無意義的工作,其中包含著明顯的貶義和諷刺意味。蒙漢諺語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感差異,在於古代蒙古文化中尊重和珍惜生命、愛護牲畜的向往和情懷。與農耕文化相比,這種人與自然交融、和諧共處的向往和感情更迫切、更強烈、更深刻。三、結語蒙漢駱駝意象諺語是具有明顯而有趣的文化意義的詞語。駱駝是諺語中的“典型範疇”,駱駝的許多基本特征都是蒙漢民族知識空間的活躍點。然而,受生活環境、文化習俗、價值觀念、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蒙漢兩民族對駱駝有著不同的聯想,這使得蒙漢駱駝意象諺語在意象比較過程中表現出鮮明的文化差異和語義情感錯位,從而構建了不同的諺語世界圖景。
  • 上一篇:蘇州的古建築叫什麽?
  • 下一篇:Xi叔叔的古董酒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