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官方的國家交往走向民間的商人貿易,是唐宋時期中日海上貿易的主要趨勢和特征。
唐朝中前期,日本與中國的交流主要依靠國家的強大力量和官方對唐朝的使團,而個人力量微薄,跨海交流能力較差。鑒真和全州壇經的僧人去日本只是帶了壹個日本使節去唐朝。空海,橘逸勢等。去了唐,他們也上了那艘送唐使節的船去了唐。唐朝後期,中日海上貿易興起,中日商船往來增多。唐朝第七年(853年),和尚元稹隨商船前往福州,大批中日商人和僧侶往來於兩地。在宋代,來往於兩地的商人看到並記錄了周世昌、陳文友、周文奕、潘懷慶和李沖。都是民間性質的貿易,與國家官員無關。
第二,唐初和中唐時期,由於遣唐使的因素和作用,交換的物品主要是貢品和禮物,如金、銀、水晶、瑪瑙等。晚唐至宋代,隨著民間海上貿易的興起,交換的物品多為瓷器、絲綢等商品和書籍。如泉州商人李沖運來“象眼40只,生絲10匹,白絲40匹,瓷碗200床,磁盤100床”等等。福建青瓷傳入日本,很受歡迎,被稱為“珠光瓷”。福建建陽馬沙是當時中國四大印刷中心之壹。建陽書籍傳到日本,壹些建陽雕版書至今仍被日本收藏。這些刻本在中國已經看不到了,日本的書也成了孤兒。日本僧人回日本時也帶回大量書籍,福州版《大藏經》至今仍保存在日本寺廟中。
第三,宋代中日經濟交流中廣泛使用金銅幣。在宋代中日貿易和經濟交流中,令人矚目的是銅幣和黃金開始被廣泛使用。據《唐代求禮遊記》、《唐高僧東傳》等書記載,當時中日人員的衣食住行和交易都與銅錢、黃金有著密切的聯系。宋代大量銅錢流向日本和海外各國。雖然宋朝多次下令嚴禁銅錢出口,但屢禁不止。中國銅幣已經成為日本通用的國際貨幣。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後,流散的銅錢數量巨大,以至於中國銅錢在日本被廣泛用作貨幣。同時,日本黃金也流入中國,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兌換成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