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第四展室,豎立著壹塊《太白全圖》石碑。此碑刻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賈鉝繪圖和書寫文字,李士龍、蔔世鐫刻,高158厘米,寬59厘米。展示了從太白山腳下的清湫廟到山頂三清池的風光,總計270裏——
在歷代諸多太白山圖之中,這是面積最大、時間較早、工藝精湛的壹幅古地圖。在石碑正面的右上角,隸書“太白全圖”四個大字;在石碑正面的左上角,刻著壹大篇說明文字,註明立碑緣由和作者。
?
在石碑的背面,刻有壹篇賈鉝行書的《太白山祈雨記》,記載三秦觀察使賈鉝到太白山求雨的事跡。同時,介紹了太白山的總體概況、景點之間裏程數、高山湖泊的面積等重要信息。
石碑正面的右下角,在樹木的掩映之中,有壹座巍峨的清秋廟,也被稱為“太白廟”。這裏位於寶雞市眉縣槐芽鎮清湫村,不僅是祭祀太白山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供攀登太白山遊人休息的驛站。如今,曾經的建築已經被毀,只剩下占地壹畝左右的小院子。
?
從山腳下的清秋廟,沿著太白山的北麓,行走大約30裏到達太白山的山口,開始探索太白山的旅程。為了方便遊人觀看,在每壹個景點旁邊,都標註了距離下壹個景點的實地距離。
?
太白山山口沒有明顯的標誌,只坐落著壹座歇山頂的房屋。從山口前行約3裏,經過三官池的旁邊,這裏的小廟應該供奉著道教信奉的三官大帝,分別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太白山是道教的主要修行場所之壹,被譽為“第十壹洞天”。離開三官池,行走約17裏,到達壹個名叫“大雪巖”的地方。相傳,在太白山上,三十六洞全。鬼谷子洞首,次為大雪巖。
?
在壹些文獻上記載,道教八仙中的人物,很有可能也在太白山修道。離開大雪巖,經過朝陽洞,在湍急的河流之上,橫跨著壹座二仙橋。過去,這裏還有壹處二仙授書臺,東華帝君王玄甫曾經在此為漢鐘離和呂洞賓親自授天書。
?
在大雪巖上方約30裏便是萬笏山,也被稱為“小石壘”。古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手執狹長的板子,被稱為“笏”。這裏的山峰陡峭,樹木生長於石縫,好像壹個個笏板,形成“萬笏朝天”的壯觀景象。
從萬笏山上行約10裏到達獨秀峰,山勢險峻,令人生畏。在高聳的群山之中,有壹座最高的山峰,具有“壹枝獨秀”的氣勢,所以名字叫做“獨秀峰”。過去,在獨秀峰頂部,修建有壹座廟。
?
從獨秀峰向上約15裏,經過黑風嶺,到達黑風門,也稱“神會天”。這裏位於群山之間,道路險峻,寒風凜冽。相傳,只有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壹至七月十六,山谷陰霾稍退,俗稱為“開山”。
?
從黑風門向上約20裏到達松花坪,蒼松莽莽,排列無際。在壹塊平坦的巖石上,可以看到壹座小房子。如今,在松花坪旁邊,依然可以看到壹座小廟,跟壹般的農舍沒有什麽區別。從這裏繼續向前行走約15裏便到達下板寺,自然環境發生明顯的變化,已經進入太白山的核心區。
隋唐時期,佛教興盛,五裏壹寺,十裏壹廟。當時,太白山人就地取材,用紅樺樹作為木板,搭建起來兩座廟宇。其中,海拔較高的廟被稱為“上板寺”,海拔較低的廟被稱為“下板寺”。
?
如今,下板寺是太白山景區旅遊客運線的終點,集住宿、就餐、乘坐索道為壹體的遊客集散地。遊客在太白山下乘坐旅遊大巴車,到達下板寺站以後,只能徒步向上攀登,或者乘坐壹段纜車。
?
在石碑的畫面之中,下板寺周圍很熱鬧,道路縱橫,景點雲集。從下板寺向上約20裏到達救苦嶺,繼續向上約10裏到達上板寺,此地海拔高度已經約3200米。再行20裏到達神窪,再行20裏到達魔女嶺,經過東天門、沖天嶺、雷神峽等地,到達名為“觀雲海處”的地方,繼續向上是三山九牙十二重樓仙境。
穿過二裏關和金鎖關以後,便到達太白山頂的高山區,周圍再也看不見草木鳥獸,第四紀冰川地貌保存完整,包括冰鬥、角峰、槽谷、終磧堤等冰蝕和冰磧地貌。其中,眾多的湖泊就是典型的冰鬥湖。
?
金鎖關向上約1裏,迎面便是大太白池,當時面積大約30畝,池水清澈,毫無灰塵。相傳,在大太白池裏,居住著壹條龍,時大時小,變化莫測。向上大約3裏,有壹座雷神洞,洞裏面有萬年不化的冰塊。
?
大太白池向上10裏,可以看到二太白池;二太白池向上5裏,可以看到三太白池。這三座太白池的面積相近,都有同樣神奇的地方,池面會散發五彩光芒。三太白池向上約10裏,可以看到壹座面積約20畝的玉皇池;玉皇池向上約10裏,可以看到壹座沒有水的三清池。相傳,三清池邊有金背枇杷,葉子能夠醫治百病。
在這塊《太白全圖》石碑中,到達山頂部的三清池以後,對景點的介紹就全部結束。擡頭仰望,畫面上方,依然可以看到壹座高聳入雲的白色山峰,那裏就是太白山的最高峰“拔仙臺”了!
?
拔仙臺海拔高度3771.2米,不僅是陜西省的海拔最高點,也是中國大陸東部第壹高峰。那裏的氣候非常寒冷,積雪期長達8至9個月,有“太白積雪六月天”的說法,被譽為“關中八景”之壹。
?
自古以來,太白山就以高、寒、險、奇、富饒、神秘的特點聞名於世。這裏是黃河和長江水系分水嶺的最高地段,具有低山、中山、高山等不同的地貌類型,界限清楚,特點各異。隨著海拔高度的不斷增加,氣候類型按規律連續分布,形成垂直的植物和動物帶。從19世紀開始,國內外學者紛紛來太白山考察,讓這裏成為盛夏避暑、旅遊娛樂和教學實習的主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