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請教湖南省嶽陽市汨羅市的歷史沿革

請教湖南省嶽陽市汨羅市的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根據城郊鄉窯州附山園遺址的出土文物考證,最遲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汨羅江畔繁衍生息,屬於大溪龍山文化範疇。出土的石斧、石錛、缽、罐、穿孔器蓋等文物中,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灰陶、黑衣紅陶,主要文飾有繩紋、幾何印紋、彩陶、按紋、刻劃紋等,還有江南堤遺址出土的魚網墜,足以代表當時 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東周莊王七年(前690),楚武王滅羅子國,將其遺民從宜城(今湖北宜城)遷至丹陽(今湖北秭歸)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遷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隨後將羅子國遺民遷至湘江流域,築城於汨羅江尾閭南岸(今汨羅城區西4公裏處),故名羅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及嶽陽縣南部和沅江市東部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社會變革頻繁的時候,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較快。汨羅江北岸大量的戰國墓群和汨羅山戰國墓出土的銅劍、銅戈、銅鏃,以及收集的銅鼎、銅斧、銅鏡、轄、馬銜等,是有力的證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羅子國移民領地設置羅縣,治所設羅城,隸屬長沙郡。西漢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吳苪為長沙王,長沙郡改為長沙國,羅縣隨隸。東漢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復長沙郡,隸荊州,羅縣仍隸長沙郡。東漢熹平年間(172---178),劃出羅縣東部置漢昌縣(即平江縣)。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荊州牧降劉備,羅縣隨隸。建安20年(215)5月,劉備與孫權議和,劃湘江為界,分荊州而治,羅縣屬吳國,直至三國末年。晉太康元年(208),西晉滅吳,羅縣仍隸荊州長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羅縣、益陽、湘西三縣的沿江沿湖地區設置湘陰縣。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羅州。州治設在夾城(今汨羅鎮夾城村)。析羅縣南部置湘濱縣,縣治設城江城(今川山坪鎮常公村);析羅縣東部、吳昌縣西部置嶽陽縣,縣治設長(今長樂鎮新村);析羅縣北部置玉山縣,縣治設玉山城(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玉笥山)。建嶽陽郡,郡治設今長樂鎮長南村。嶽陽郡轄羅縣、湘陰、湘濱、玉山、嶽陽、吳昌等6縣。境內分隸羅、湘陰、湘濱、玉山、嶽陽5縣。 隋開皇9年(589),撤銷嶽陽郡設置玉州,州治設在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的玉笥山,吳昌、湘濱兩縣並入羅縣。湘陰縣並入嶽陽縣。境內隸羅縣、玉山縣和嶽陽縣3縣,同隸玉州。開皇11年(公元591年),改嶽陽縣為湘陰縣,撤玉山縣並入湘陰縣(治所在今長樂鎮長樂街)。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次年撤玉州改為嶽州,羅縣和湘陰縣改隸嶽州。大業3年(607),嶽州改為羅州,後改為巴陵郡(治所在今嶽陽市城區),羅縣及湘陰縣先後隸羅州與巴陵郡。大業13年(617),羅縣縣令蕭銑據巴陵起兵反隋,號稱梁王,羅、湘陰兩縣屬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軍總管李靖在攻降蕭銑後設置巴州。兩年後改巴州為嶽州,羅、湘陰兩縣先後隨隸。武德8年(625),撤羅縣並入湘陰縣(治所今川山坪鎮城江村),隸嶽州。從此時歷經五代、宋、元、清和中華民國時期,至1966年2月,歷時1341年,汨羅境地隸屬湘陰縣。 1966年2月,根據國務院和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析湘陰縣東部置汨羅縣,縣城建於高泉山。汨羅縣隸嶽陽地區。1986年1月撤地建嶽陽市,汨羅縣隨隸。1987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汨羅縣,改設汨羅市(縣級),仍隸嶽陽市。 根據城郊鄉窯州附山園遺址的出土文物考證,最遲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汨羅江畔繁衍生息,屬於大溪龍山文化範疇。出土的石斧、石錛、缽、罐、穿孔器蓋等文物中,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灰陶、黑衣紅陶,主要文飾有繩紋、幾何印紋、彩陶、按紋、刻劃紋等,還有江南堤遺址出土的魚網墜,足以代表當時 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東周莊王七年(前690),楚武王滅羅子國,將其遺民從宜城(今湖北宜城)遷至丹陽(今湖北秭歸)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遷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隨後將羅子國遺民遷至湘江流域,築城於汨羅江尾閭南岸(今汨羅城區西4公裏處),故名羅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及嶽陽縣南部和沅江市東部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社會變革頻繁的時候,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較快。汨羅江北岸大量的戰國墓群和汨羅山戰國墓出土的銅劍、銅戈、銅鏃,以及收集的銅鼎、銅斧、銅鏡、轄、馬銜等,是有力的證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羅子國移民領地設置羅縣,治所設羅城,隸屬長沙郡。西漢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吳苪為長沙王,長沙郡改為長沙國,羅縣隨隸。東漢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復長沙郡,隸荊州,羅縣仍隸長沙郡。東漢熹平年間(172---178),劃出羅縣東部置漢昌縣(即平江縣)。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荊州牧降劉備,羅縣隨隸。建安20年(215)5月,劉備與孫權議和,劃湘江為界,分荊州而治,羅縣屬吳國,直至三國末年。晉太康元年(208),西晉滅吳,羅縣仍隸荊州長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羅縣、益陽、湘西三縣的沿江沿湖地區設置湘陰縣。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羅州。州治設在夾城(今汨羅鎮夾城村)。析羅縣南部置湘濱縣,縣治設城江城(今川山坪鎮常公村);析羅縣東部、吳昌縣西部置嶽陽縣,縣治設長(今長樂鎮新村);析羅縣北部置玉山縣,縣治設玉山城(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玉笥山)。建嶽陽郡,郡治設今長樂鎮長南村。嶽陽郡轄羅縣、湘陰、湘濱、玉山、嶽陽、吳昌等6縣。境內分隸羅、湘陰、湘濱、玉山、嶽陽5縣。 隋開皇9年(589),撤銷嶽陽郡設置玉州,州治設在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的玉笥山,吳昌、湘濱兩縣並入羅縣。湘陰縣並入嶽陽縣。境內隸羅縣、玉山縣和嶽陽縣3縣,同隸玉州。開皇11年(公元591年),改嶽陽縣為湘陰縣,撤玉山縣並入湘陰縣(治所在今長樂鎮長樂街)。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次年撤玉州改為嶽州,羅縣和湘陰縣改隸嶽州。大業3年(607),嶽州改為羅州,後改為巴陵郡(治所在今嶽陽市城區),羅縣及湘陰縣先後隸羅州與巴陵郡。大業13年(617),羅縣縣令蕭銑據巴陵起兵反隋,號稱梁王,羅、湘陰兩縣屬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軍總管李靖在攻降蕭銑後設置巴州。兩年後改巴州為嶽州,羅、湘陰兩縣先後隨隸。武德8年(625),撤羅縣並入湘陰縣(治所今川山坪鎮城江村),隸嶽州。 從此時歷經五代、宋、元、清和中華民國時期,至1966年2月,歷時1341年,汨羅境地隸屬湘陰縣。 1966年2月,根據國務院和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析湘陰縣東部置汨羅縣,縣城建於高泉山。汨羅縣隸嶽陽地區。1986年1月撤地建嶽陽市,汨羅縣隨隸。1987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汨羅縣,改設汨羅市(縣級),仍隸嶽陽市。

  • 上一篇:被韓國網民猛烈攻擊的安賢洙在巔峰時期有多強?
  • 下一篇:豪恒達姬野樓古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