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第壹,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和化妝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壹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銅器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
世界上最早的冶煉金屬(姜寨黃銅片、黃銅圓環)出土於中國,中國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進行黃銅冶煉最早的國家。古代的青銅文化十分發達,並以其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於世。貴族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裏祭祀祖先的禮器。青銅器不是壹般人可以擁有的,它作為壹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壹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於世。青銅文化在世界各地區都有發展,這是因為青銅作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優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著天然的純銅塊(即紅銅),因此銅也是人類最早認識的金屬之壹。但紅銅的硬度低,不適於制作生產工具,所以,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錫礦石,並學會了提煉錫,在此基礎上人們認識到添加了錫的銅即青銅,比純銅的硬度大。經過測定紅銅的硬度為布林氏硬計的35度,加錫5%,其硬度就提高為68度;加錫10%,即提高為88度。而且經錘煉後,硬度可進壹步提高。在中國古代人們已經能夠準確的掌握青銅的含錫鉛比例。可根據鑄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錫、鉛。《周禮·考工記》裏明確記載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錫居壹,謂之鐘鼎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壹,謂之斧斤齊(劑)。四分其金而錫居壹,謂之戈戟齊(劑)。三分其金而錫居壹,謂之大刃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箭頭)之齊(劑)。?金錫半,謂之鑒燧(銅鏡)之齊(劑)。青銅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和兵器五大類。壹般加錫越多,鑄好的青銅器就越硬,但同時青銅也會變的更脆。其次,青銅溶液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率很小,因此,能夠鑄造出壹些細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後,青銅的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可長期保存。此外,青銅的熔點較低,熔化時不需要很高的溫度。所以青銅器用壞了以後,可以回爐重鑄。考古證明,中國式世界上最早掌握銅器冶煉的文明,其歷史可以上溯到6700年前年左右(姜寨黃銅);青銅冶煉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馬家窯青銅刀)。大約二千年以前,自夏代開始中國全面進入了青銅時代,到春秋時代結束。經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會的戰國、秦漢,每壹時期都有著前後承襲的發展演變系統。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包括:禮器、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禮器又包括了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