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它結合了許多動物和自然現象,具有非凡的能力。是整個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崇拜的偶像。
新石器時代的龍紋
紅山文化遺址的玉豬龍,身體卷曲,頭部像豬頭。三星Tara的“S”形玉龍,器身卷曲成“S”形,丫形玉的上端是豬龍的平面表情。
喀左東山嘴遺址雙龍首玉璜,與兩頭呈S形的豬龍首極為相似。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有用高浮雕和凹版雕刻技術雕刻的龍紋。安徽淩家灘遺址的玉龍也像豬龍。
銀商玉龍
商代時龍身有黃形、鈞形或碧形,也有圓雕龍。圓雕龍前腳落地,壹天下來卷起。幾種龍具有相同的時代特征,即:
1.眼睛大多是“部長”,還有菱形眼和圓形眼。
2.口微張,雕龍露牙。
3.後腦勺靠近蘑菇狀的頸角,背上長了壹些脊
4.雲雷紋,身體上有單鉤、雙鉤或公線、方形菱形圖案或雙環圖案。
西周
西周時期的龍紋有三種,主要裝飾在玉黃色和各種形狀的飾品上。有單龍,更常見的是雙龍,龍鳳,或者龍與人。這個時代的特征是:
1.眼睛多為“臣”形,也有橢圓形眼睛和帶角的方形眼睛。
2.上唇卷起,卷下來的長舌頭張著嘴吐出來,額頭上突出壹個像撐子壹樣的小尖頭,後面飄上來壹根鬃毛,也可以看做角或者耳朵。
3.用大斜刀或者大斜刀和陰線的組合來表現花紋。
4.龍基本上是側視的薄片雕,還沒有圓雕。
春秋時期
通過鏤空手法修飾造型,突出龍身,變化多端。
紋飾為寄生同體的雙鉤或淺浮雕龍紋。
我已失言,蘑菇狀的角,還有雲狀的耳朵。
戰國時期
龍紋多為片狀,大量采用鏤空技法,使龍形剛健美觀,變化多端。龍飾雲谷紋、谷紋或連谷紋,部分空白部位飾水滴紋、新絲紋、芽紋或二字紋。玉龍多裝飾在團飾的構件上,同類型的器往往成對出現。
漢朝
春秋戰國時期不流行,龍紋主要附著在輪廓壁、雕壁、畬形墜飾、鋪頭等造型上,出現了四靈題材中的龍。其時代特征是:
1.杏仁狀的眼睛,像四足動物或隨身體變形。
2.龍頭就像壹個馬頭,額頭突出壹個尖角,頭後有雲狀的耳朵和帶狀的角。
3.龍口大開,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卷,狀如斧或魚尾。有的嘴巴露出牙齒,有的吐出舌頭。
4.龍紋多采用透雕結合細線雕刻的技法表現。
魏晉南北朝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壹件刻有南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帶飾物,呈“”形,爬行,身披蛇鱗,頭上有壹對鹿角,後腦勺有壹綹毛,關節處有鉤形腿毛,菱形眼,微張口,腿粗,三爪。這條龍的形象與漢代不同,但與唐代不同。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龍紋已經成熟,從此基本上就是這種圖案。
隋唐五代的龍紋有以下特點:
它還用淺浮雕和細陰線的組合來裝飾裝置的表面,還用了鏤空的手法。同時還有火焰珠、雲紋、水草紋、巖石紋等等。龍頭長,頭上有鹿角,雲狀耳毛,鳳眼,大嘴,嘴角超過眼角,後腿特殊,壹只腳與尾巴纏繞在壹起,腿關節有毛,腳為三爪。與南朝相比,器身更細長,近於蛇形,器身上刻有網狀魚鱗。
遼宋金元
1.采用高浮雕與多層鏤空相結合的技術。
2.以雲、海水或花草為背景景物,雕成在雲中的龍、降龍、行龍或蹲龍,更具立體感。
3.龍的形象與唐代的龍紋基本壹致,延續了唐代龍的雙鹿角、雙鳳眼、魚鱗、三爪、肘毛。
4.只是在細節上做了壹些改變,比如嘴巴開口略小,嘴角不超過眼角,毛發變粗,毛發向後飄,脖子細長,身體較粗,大部分龍的後腳不與尾巴相交。
5.遼代有坐龍和魚龍。
6.在元朝,龍有細脖子和肥胖的身體(更像唐而不是宋)
明代的玉龍
早期的特點是:以高浮雕鏤空技法雕刻,上唇長而上翹,濃眉鳳眼,頸細身粗,但後腦勺上飄的發絲體現了宋元後期玉龍的特點,是宋元至明末過度的龍紋。
後期的特點是:晚明的龍紋有壹種沈悶而古老的韻味感,缺乏宋元時期龍的生機和活力。身體細長如蛇,多網狀鱗片,頸、腹、尾大致等寬。圓眼(俗稱蝦眼),鼻如頭形,兩側長兩條龍須,毛向上或向前沖(俗稱沖冠),有四五爪,爪鉤成壹球(俗稱風車爪)。
清朝
清代的龍紋形象比明代的要老,可謂黑龍。雖然描繪的很精致,但是缺乏韻味和氣勢。其特點如下:
1.龍的毛發又多又蓬亂,飄在腦後,連額頭都長滿了胡須。
2.犄角粗如松枝,壹雙蝦眼向外突出,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下垂,額頭長滿胡須。
3.腳伸展成四爪或五爪,末端有許多尖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