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像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颙琰,自封為太上皇帝(非壹般的太上皇,意指皇帝的皇帝)。在位***六十年,禪位後繼續訓政三年。其實上已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壹長的皇帝,已超過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壹年,同時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正面評價:
1.內政“寬嚴相濟”,開創“康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壹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乾隆在內政方面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高層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這壹時期也是清朝國力最鼎盛的時期。
2.外交“十全武功”,開疆擴土
最為乾隆自己引以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所謂“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壹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壹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壹次出征緬甸,壹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對歷史影響較大的有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乾隆時代,遇上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爾丹策零的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準噶爾部的反叛勢力。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具有離心傾向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歷史的壹大貢獻。
3.文治“集大成”,封建文化頂峰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時期最大的亮點就是文化上的作為了。乾隆本人是個熱心的文藝愛好者和贊助者。他本人據說作詩達四萬多首,所遊玩之名勝古跡,常親題詩於上。他也是壹個藏書家。他在位期間組織了許多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編撰《四庫全書》、《大清會典》、《周易述義》、《三禮義疏》、《皇朝通誌》、《八旗通誌》等書籍,還校刊重刻了《十三經》、《二十二史》、《三通》等書籍,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四庫全書》的編撰,***收入古書3457部,***79070卷,裝訂成36275冊,保存了許多珍貴古書,為中國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時代還誕生了壹部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雖於乾隆本人沒有關系,卻也為這個時代增添了光彩。乾隆統治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時期,君主專制的程度,無論思想上還是制度上都達到頂點。
4.壹代雄主
乾隆帝確為壹代雄主,也是壹個很有福氣,也很會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時曾深深陶醉於同歷代帝王的比較,認為不但“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連在位時間、年壽、子孫數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數壹數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權下達到了歷史巔峰。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壹,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壹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他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壹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沈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他個人也成為這壹切的總代表。
負面評價:
1.大興文字獄,毀壞中華文明的根基
文字獄的特征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文字獄”是摧殘知識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從征服中國的那壹天起就興起“文字獄”,順治、康熙當政時“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壹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乾隆制造的“文字獄”全是強加給文人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純乎是描述生活閑情的隨興之作,硬讓乾隆曲解為諷刺清政府沒有文化還故作斯文。乾隆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2.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
乾隆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遊玩。乾隆的祖父康熙曾到過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乾隆也六下江南,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變著法子尋開心和炫耀他的偉大。乾隆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歷巨大的浩劫。此外,乾隆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壹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乾隆的揮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積攢的“家當”很快被消耗殆盡。
3.虛飾浮華,好大喜功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歡周圍的人歌頌他英明偉大,更喜歡別人頌揚他的智慧和才能。乾隆皇帝的虛榮心還體現在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中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乾隆皇帝為了鼓勵中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例如中國與印度之間有壹個巨坎堤王國每三年向中國進貢壹次,每次進貢砂金壹兩五錢。中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壹種壹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了。當周邊的國家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為了壹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
4.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珅
乾隆皇帝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壹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珅的出場。和珅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和珅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汙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壹個史無前例的貪汙系統,把清帝國的墻基掏空。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壹形式。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臺,查抄他的家產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汙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
總結:
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汙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壹生罩上了陰影。當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時候,也是中國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睡得最沈的時候。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已經在中國周邊出沒,正在想方設法打開中國的大門。而中國則被看似“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束縛住了前進的腳步,乾隆時代的清王朝,開始成了腐朽落後的代名詞。盡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經成為歷史的背影,但乾隆在維持中國領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治方面還是有非凡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乾隆皇帝都是壹個天生強勢的帝王,先輩給他留下的,不僅有遼闊的疆域和治世的積累,還有皇帝以天下為私產的思想基礎。乾隆的成功,正在於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強勢的地位,與出色的個人能力相結合,將各方面的影響發揮到極大。只有在壹個完全強勢的帝王經營下,才會有中國2000年來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壹統”的巔峰。
清朝的乾隆時期應該是其最強大、昌盛的時期,然而其強大昌盛,有著前面有著康熙雍正等明君建立了很紮實的基礎的緣故,當然也因為乾隆也是壹位不錯的皇帝。
乾隆,在我們大家的心目中形象還是不錯的。電影電視及小說中也常有出現。乾隆曾經多次來到江南,並且來到過我的故鄉。我小時候遊山玩水的時候也時長見到為他提的字,為他鋪的路。從中足以看見當時的昌盛繁榮。
在其昌盛繁榮的背後,也埋下了後來衰敗的因緣。據余先生書上說到,當時西洋使者來我國參見乾隆皇帝時,曾經要求乾隆在中國港口設置國外經濟特區,以及對外貿易專門港口等。當時此事被乾隆壹口否決了。這與康熙的“海納百川”背道而馳。截斷了百川、大海就會慢慢的變小,變弱,以至後來的落後挨打。
前車之鑒,歷史是我們的明鏡。回到我們現在的學習上來。我認為:學習也需要“海納百川”,要學習各個方面,不知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做人做事,還要學習時政、藝術、音樂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是未來真正的社會棟梁。
1樓
有關他文字獄壹說,用現在的觀點看是錯誤,但用壹個君王的觀點是對,壹個優秀的君王必需的鞏固他的政權,就當時的政局他必須得這麽做。他那麽擅長文學又那麽熱愛文學,怎麽可能舍得大搞文字獄,我想他壹定有苦衷!!苦衷就是他是壹個統治四萬萬人大國幾十個民族,壹千三百多萬平方公裏的江山的大皇帝。
我從來不認為乾隆完美,他是那種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的人,但他非常有情趣,文化素養是歷代帝王之中最高的,他把皇帝當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雖然他的工作有勞苦,有煩難,但他相當喜歡並且享受自己的工作,沒有這點精神,當皇帝只壹件極苦的差事。唯壹的缺憾是他的晚年!
越想完美就瑕疵越多。
弘歷聰明俊秀,有才情,可惜晚年毀了他的形象。否則就完美了
在大清王朝的歷史上,清高宗乾隆是壹代英明君主。以乾隆之英明卻寵幸劣跡斑斑的和紳長達二十余年,是君臣相得,還是別有隱情?是乾隆看錯了和紳,還是和紳鉆了乾隆的空子?歷來眾說紛紜,莫衷壹是,真是千古奇謎。
《乾隆原典》和《和紳傳》,乾隆與和紳之關系絕非世人想象的那麽簡單,其中攸關兩人際遇、性情、愛好與誌趣等諸多因素, 說到底,他們二人之間是壹個相互依存、互相利用的矛盾統壹體,原本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融洽關系。
據《清宮遺聞》和《清朝野史大觀》記載:乾隆做太子的時候,壹次因事進宮,看到父王雍正的壹個妃子嬌艷無比,正對鏡梳妝,不禁想和她開個玩笑,於是就從後面用雙手捂住了那個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就裏,遂用梳子往後擊打,正好打到了乾隆的額頭上。乾隆的母後見了,就說那個妃子調戲太子,將她賜帛自盡。乾隆覺得對不住這個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頸上點了壹下,悲痛地說:“我害爾矣,魂而有靈,俟二十年後,其復與吾相聚乎?”
後來,和紳入宮侍駕,乾隆越看和紳越像那個冤死的妃子,驗其項頸,果見其頸上有壹紅色胎記。叩其年齡,也與那妃子死去的時間相合,正是25年。乾隆愈發吃驚,遂認為和紳就是那冤死的妃子之後身所化。為償還年輕時的“孽債”,乾隆對和紳關愛由加,處處袒護,致使和紳平步青雲,步步高升,以至權傾朝野,作威作福長達二十余年而不倒。直到後來乾隆死後,嘉慶皇帝才將他扳倒,死時居然也是白綾賜死,與那妃子壹般無二,真是歷史的巧合。
乾隆寵愛和紳,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還債說”載於野史,不足全信之外,其中有和紳自身的原因,也有乾隆的原因,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封建官場的專制機制,三者互起作用,才成就了這壹對令人難解的君臣之緣。
和紳生於鈕牯祿氏旗,屬於滿洲正紅旗,幼時喪父,家境貧寒,使他過早的嘗盡了人間世態的炎涼,同時也使他對金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他認為:只有有了錢,才能被人尊重;只有有了錢,才能做人上人。這壹認識,為後來他瘋狂斂財打上了深深的印記。為了出人頭地,還在鹹陽宮官學讀書時,他就奮發努力,成了壹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他日後進入清朝政壇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
據說和紳身材忻長,眉清目秀,不僅是個標準的美男子,而且還是壹個聰明絕頂、出口成章、處事機敏的幹練之材,而且以最會理財、斂財專長。例如:在他任內務府總管之前,這個主管皇家事務的機構經常入不敷出,常常虧空,和紳做了總管之後,內務府不僅不虧空,而且還略有贏余;他不僅善於從各省封疆大吏、鹽政織造、及富商大賈那裏聚斂錢財獻給皇上,而且還首倡在朝廷施行“議罪銀”,收入所得,全部並入內務府特別收入,以滿足乾隆驕奢淫逸和好事鋪張的生活需要,這點深得乾隆皇帝嘉許。乾隆自稱儒雅皇帝,和紳相貌俊俏且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文,平時巧答應對、處理政務幹練決斷,都甚和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
從這壹點上看,和紳受寵不僅僅是靠溜須拍馬,而且是確實也有壹些真本事,不然他也不會做到清朝的文武兼備的壹等侯爵。當然,只靠本事還是不行的,和紳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對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於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圖,他“以帝心為心”,處處變著法兒哄乾隆高興,可謂乾隆的心腹密臣。
乾隆愛好黃金,他就建議乾隆建造萬佛樓,讓王公大臣和各級文武官員獻金佛給皇上,借以斂財;乾隆喜歡談文論史,自譽無所不知,他就在編纂二十四史時在明顯的地方故意抄錯幾個字,讓乾隆壹壹指出來,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學識淵博,借以滿足乾隆的虛榮心;另外和紳債乾隆面前不失時機的表現自己的忠心,比如既便他成了壹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稱“奴才”,而不是像別的大臣那樣自稱“臣”或“老臣”,有時碰上皇帝咳唾,他也總是親自“以溺器進之”,時時處處都給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覺,這在個人感情上對於取得乾隆的信任絕對是必要的。
當然他的這些手段都沒有白費,皇帝的信任換來了和紳仕途上的光輝前程,也造就了壹個權傾朝野、“攜天子以令諸侯”的“竊國大盜”。據說和|被抄家時,統計家有良田八千多公頃,當鋪、銀號、古玩店、洋行店遍布全國各地,總計家財8億多兩白銀,相當於清朝當時5年的財政總收入。
古語講:“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臟。”原因就在於狡吏和貪官的膽大妄為都是對下不對上。在皇帝面前,他們絕對都是清白廉潔的好官,他們聚斂的錢財都是在“合法的”、“正當的”名義下進行的,絕對讓人抓不到把柄。說到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和紳們的出現,不僅是個人的問題,而且也有著封建官場機制的深層問題。在封建專制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只要獲得了皇帝的信任,凡事皇帝不追究,狡吏和貪官們就沒有什麽可怕的。其實,這些狡吏和貪官們都深深地懂得:皇帝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只要把功夫下在皇帝身上,有皇帝這棵乘涼的大樹和保護傘,他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至於其他大臣的彈劾攻擊,還不是以皇帝的是非善惡為是非善惡,皇權至高無上,和紳抱了乾隆的粗腿,當然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總上所述,乾隆寵幸和紳,壹是有“還債的內疚”,乾隆想刻意提拔重用和紳;二是和紳確有才幹,是乾隆處理政務的得力助手;三是和紳善於揣摩帝心,能讓皇帝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情趣;四是封建官場官官相護的痼疾,有時皇帝也不能例外。有此四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乾隆寵幸和紳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