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是古城濟南的老商業街,據考證,芙蓉街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1100年前後,並且自此成為古城濟南的核心區域。壹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芙蓉街連同曲水亭街地區是濟南府最繁華毓秀之地,清泉長流,商賈聚居,多有豪門大宅;清末民初,這裏更成為濟南市行政、經貿和文化中心,高墻大院、府衙威嚴之外,又有了會館洋行,以至蜚聲海內外的明湖居……這壹地區集歷史、文化、教育、商貿、泉水於壹身,是古城濟南的精華所在。
在這壹方面,濟南城建史上有過深刻的教訓。1992年,矗立了80多年的濟南標誌性建築——具有典型日耳曼風格的濟南老火車站在新火車站的建設中被拆除,因為那時認為它是殖民主義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國人民受欺壓的歲月……時間已經過去10年,濟南市民仍在為此遺憾,而在國內,也被廣泛地認為是濟南城建史上的教訓。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於珍珠泉群之中,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金、明、清時,向是文人墨客飲酒賦詩之地。清代詩人董蕓曾寓居“芙蓉館”,因而書聲朗朗,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優雅。
更為現在人們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業風貌。清同治年間,這裏已有多家眼鏡店、樂器店,與鄰近的書、碑貼、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構成了濟南文化商業中心,民國後,又開有武學官書局,文雅齋等多家書店、瑞蚨祥祖店、濟南最早的鑲牙館、照相館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飯店都誕生或集中在這裏。
芙蓉街的建築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發展變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也即荷花,是濟南人最喜愛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壹街壹巷均以“芙蓉”為名,其所承載的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成為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街巷之壹。
芙蓉街正位於泉城濟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墻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說"四面荷花三面柳、壹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濟南的絕妙寫照的話,那麽"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圍地區的真實描述。芙蓉泉在濟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極具特色的壹眼:她既沒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沒有珍珠泉的婉約,她身藏於民宅之中給人壹種“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但是這壹切都逃不出詩人的慧眼,清代著名詩人董蕓在其成名之作《廣齊音》的壓卷篇《芙蓉泉寓居》中這樣寫到:“老屋蒼臺半畝居,石梁浮動上遊魚。壹池新綠芙蓉水,矮幾花陰坐著書”。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了,根據史書記載金、元時芙蓉泉旁邊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詩人許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樓”;清朝康熙年間,德王府故址建山東巡撫衙門,將德王府的西苑廢為民宅,芙蓉街的路東也建起了民房和鋪面;清朝著名詩人董蕓曾經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現在與芙蓉街壹墻之隔的張家大院的張姓人家據說就是明德王侍衛之後,據院子裏最年長的張汝昌老人回憶,張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戶了。
據家住芙蓉街的老人回憶,當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當年芙蓉街不足壹華裏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鋪砌,大小字號、作坊分列道路兩旁。清晨,石板路上會飄著薄薄地壹層霧氣,遠遠望去往來的行人似乎漫步於仙境之中,透過石板的縫隙就會看見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著的泉水,那石板路上的霧氣便是溫暖的泉水遇冷凝結而成的;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在街上便會聽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聲。旺水期的時候,石板下面的泉水會湧出路面,據老人們回憶,倘若穿著布鞋,不壹會兒鞋底就會被浸透,活脫脫壹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到了中午,路邊的買賣字號紛紛張起白布搭成的涼棚,芙蓉街上店鋪密集涼棚首尾相連,便形成了頗為壯觀的白色"涼棚陣", 陽光只能從涼棚的縫中偷偷地鉆近少許。試想:在酷熱炎夏,穿行於上有涼棚遮陽、下有清涼泉水的芙蓉街中,這時在路邊的小店裏來上壹碗冰鎮酸梅湯那清涼的感覺真是難於言表。
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熱鬧的。明清時期這條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和府學衙門,良好的地理環境吸引了眾多商家來此開店營業。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間濟南的第壹家眼鏡店“壹珊號”,當時濟南最大的百貨商店“文升行” ,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許德壹等人開辦的教育圖書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戶。著名的畫家俞劍華、嶽祥書也曾經在這條老街上居住開業招攬學子。芙蓉街壹度成為經營文房四寶、樂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畫以及印刷業為主的商業街,同時還聚集了刻字、銅錫器、樂器、服裝鞋帽小吃店等店鋪作坊,街道兩邊店鋪鱗次櫛比顧客盈門,加之街上的住戶大多祖籍章丘壹帶,有做生意的傳統,芙蓉街也開始從單壹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貿並行發展過渡,商業的繁榮也把芙蓉街推向了壹個異常興盛的階段。
芙蓉街過去有四座廟,從南向北依次為:土地廟、龍神廟、關帝廟、文廟。其中以文廟和關帝廟最為著名。文廟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曾是濟南最古老的建築之壹。在科舉時代文廟是來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經之地,科舉時代考取秀才者入縣學、府學為生員,也稱“入學”或者“入泮”,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點,為此清朝順治年間在芙蓉街北段梯雲溪上修建了壹座石橋,名曰“青雲橋”取青雲直上之意,並修建坊額題有“騰蛟起鳳”的牌坊。梯雲溪、青雲橋、騰蛟起鳳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廟、府學、秀才們而命名的,當時外地來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壹遊引以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們拴馬匹的地方便成了現在的馬市街,張榜公布考試成績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雖然現在梯雲溪、青雲橋、騰蛟起鳳牌坊早已損毀遺跡全無,文廟也只殘存大成門和大成殿以及破舊的影壁,但是憑這些遺跡足以想象當年祭拜孔子時鼓樂喧天萬人景仰的盛況和芙蓉街的繁榮。除文廟外,龍神廟等其他三座廟宇已經殞沒,但芙蓉街上還流傳著壹個有關龍神廟的真實的故事。解放後,政府要求龍神廟的尼姑們做壹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讓每天化緣念經的尼姑們壹籌莫展。突然壹位尼姑提議:“姐妹們不是都會繡花嗎,咱們成立壹個刺繡組吧!”她的提議馬上得到大家的贊同。她們有壹個心願,那就是親手為敬愛的周總理繡壹件睡衣。幾天之後,睡衣寄了出去,她們心裏卻壹直忐忑不安:壹個大國的總理日理萬機,能看得上這麽小小的壹件睡衣嗎?她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周總理辦公室的同誌們給她們回了信,信中表示睡衣收到了,總理對她們成立刺繡小組的事情十分支持。她們捧著來信哭成了壹團,於是壹個五人刺繡小組連夜成立了。在新社會尼姑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誰能想到這個刺繡小組競逐步壯大,直至發展成為今天的魯繡集團。
走進現實中芙蓉街就好象走進了壹座年久失修的歷史博物館,盡管隨著歷史的變遷,陳跡漸少,但從沿街二層小樓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當年老街的繁榮。雖然她與僅壹街之隔高樓通衢、車水馬龍的泉城路相比顯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卻因此成了表現老濟南最好的外景地。如果妳留心的話,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濟南》等影片中不難發現芙蓉街的身影。老街上經常有蓄著大胡子、手裏拿著喊話筒的導演和留著長頭發的攝影師還有壹隊壹隊的鬼子兵騎著大馬在老街上走來走去。這時候最高興的是孩子們,他們興高采烈地跟在演員後面到處跑,但老人們見了這種場面卻只是搖頭。劇組總是來去匆匆,留下的只是遺棄了的破舊道具和臨時化妝室內說不出名堂的香味兒。老街恢復了固有的寂寞,人們慢慢意到壹個近乎殘酷的現實:芙蓉街太破了!芙蓉街太老了!擁擠而狹長的街道,破舊而雜亂的宅院,緩慢的生活節奏,幹涸見底的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