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由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鄭曉婷教授、王曉麗教授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國科學院古人類所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究的最新成果《壹個早期白堊紀的獸類與胎盤-有袋類二分法》。
本文以研究文章的形式,報道了壹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種動物。混合獸是真獸(胎盤及其祖先)的早期類型,具有真獸和後獸(有袋動物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征。
發現以前報道的中國有袋動物和混種動物同屬壹科,都是早期的真哺乳動物,不是有袋動物的祖先。這壹重要發現揭示了哺乳動物進化的復雜性,改變了人們對哺乳動物不同類群分化的進化史的認識,使人們對哺乳動物進化史的認識越來越清晰。
混合動物標本保存在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來自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熱河生物群距今654.38±0.26億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發現了最早的舌骨結構和耳膜環,從中發現對追溯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和生態型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對嵌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進行了三維數字化重建,基本還原了每塊骨骼的形態特征。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構建了包括56個早期哺乳動物分類單元和400多個形態特征的大規模數據矩陣,建立了可靠的早期哺乳動物譜系樹。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熱河生物群中的4種哺乳動物屬於真哺乳動物,包括中國有袋類動物,以前被歸為後哺乳動物。這項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中國有袋動物屬於真哺乳動物的新結論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動物的起源中心。目前已知最早的有袋動物化石記錄是1.1億年前在北美發現的三角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