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壹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壓歲錢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認為有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壹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壓歲錢的的來歷有兩個寓意,壹種為壓“祟”。祟是傳說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熟睡的孩子,傳說有人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
還有另壹種說法為“壓驚”。傳說古代有壹種兇獸叫“年”,每隔365日後之夜就會出現,讓人非常害怕。人們最開始用食品來安慰在驅趕“年”時受到驚嚇的孩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
擴展資料
壓歲錢最開始並不是真的給錢,而是給像錢壹樣的象征性東西,以起震懾作用,隨著長輩在過年時包壹塊大洋給子女的情形出現,壓歲錢的意義才發生重大改變。
從此以後,壓歲錢的辟邪去魔的說法逐漸結束,演變成了希望晚輩步步高升等美好勵誌的寓意。但依舊有希望晚輩能在新的壹年裏健康吉利、平平安安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