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貨幣的起源

貨幣的起源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壹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壹樣,現今出土的壹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壹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壹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符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壹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壹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壹而足。在壹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壹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壹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壹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樸,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壹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統壹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壹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壹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壹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壹”,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壹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壹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采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

魏得五銖

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壹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壹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只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壹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別魏晉銖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還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銖剪成小錢,風行壹時,並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與無輪二種五銖,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銖”,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銖,”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制小錢鑄大型五銖,以壹當十,陳宣帝鑄太和五銖,此泉篆文勻稱瑰麗、制作絕妙,居南朝泉品之冠軍。西魏鑄永安五銖,北周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周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壹鑄錢巔峰。

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為統壹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多壹豎有若“兇”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貨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壹代興盛太平的風範。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壹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幣壽星之壹,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別眾多。

唐高宗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於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乾封泉寶,以壹當十,但遭商民拒絕,壹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壹當百。俗詞雲“順天易得,得壹難求”。

安史之亂後,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於乾元元年,新鑄乾元重寶以壹當十,後又以壹當五,以壹當三,最終以壹當壹,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乾元錢鑄造自肅宗始壹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歷元寶

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

此二泉常出土於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地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於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號。於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鹹通十壹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鹹通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五代十國貨幣

公元九零七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紛亂割據的五代十國局面。

朱溫滅唐,改國號為梁、遷都汴京、建元開平。傳世有開平元寶,開平通寶各壹枚。

後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間(公元926-930)鑄天成元寶,仿模開元,而精美不及。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貸不足,財用匱乏,鑄銅錢以天福元寶為文,今凡天福元寶多為私鑄質量很差。

後漢鑄錢以“漢元通寶”改名,形制全仿開元,唯“漢”字不同,因此,實際上是壹種改範錢。存世少見。

後周太祖郭威建元廣順(951-953)於柴榮顯德二年(955),廢天下寺院3336所,取銅鑄“周元通寶”。

五代戰亂,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建號鑄錢,以廣財用,前後鑄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鹹德、廣政、大蜀等,許多僅存孤品。

南唐,徐知浩於公元937年建國大齊,鑄“大齊通寶”,世僅二枚,後改稱“大唐”,鑄保大,永通泉貸,唐國與大唐通寶,存世均不多見。

楚馬殷占據湘楚大地,鑄有天策符寶銅鐵錢,乾封泉寶鉛鐵錢,乾元重寶大鐵錢,小銅錢,開元銅錢等。

南漢曾鑄乾亨重寶鉛、鐵錢及乾亨通寶銅錢,後者極為罕見。

閩王氏政權在此期間鑄開元背“閩”大小鉛錢及永隆通寶鉛鐵錢。天德重寶銅鐵錢也由閩王所鑄。

縱觀五代十國貨幣,以鉛、鐵為主,劣幣較多,精美者少見,反映了當時政局動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局勢。

兩宋貨幣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自此中國又恢復了基本統壹的局面,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經濟上明顯得以恢復。

兩宋的幣制,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白銀及銀幣在支付和購買上較前朝較為重要。紙幣開始正式產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幣制的最大特點。

南北宋銅鐵錢明顯不同,北宋銅錢多而鐵錢少,南宋鐵錢多而銅錢少。北宋銅錢小平錢多而大錢少,南宋銅錢小平少而大錢多,北宋以年號為錢文,而南宋不但以年號為錢文,且有紀年、紀監。另兩宋貨幣較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錢文書法,許多為各朝皇帝禦書,或書法大家所寫。真行隸篆草俱備。是我國貨幣書法藝術的顛峰。

北宋自宋太祖始,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欽宗***九朝,歷時168年,鑄有宋元、太平、淳化、至道、鹹平、天聖、明道、景佑、皇宋、康定、慶歷、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佑、紹聖、元豐、元符、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二十六種貨幣,南宋之初,繼承了北宋遺風,錢文有幾種書體,且成對錢,之後基本上在書體上變化較少,但增加紀年、紀監、且鑄錢質量日益低下,毛砂錢,大錢時有出現。

南宋歷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等朝,歷時153年,鑄有建炎、紹興、隆興、乾道、淳熙、紹熙、慶元、嘉仄、開禧、嘉定、大宋、紹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開慶、景定、鹹淳十九種年號銅鐵錢。

元代貨幣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幣制,帶來了壹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采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中國的幣制,如果以質地來劃,則唐代是銅錢的分水線,唐以上是銖兩貨幣。蒙古人過去遊牧時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換辦法,采用白錢制主要受鄰近中亞外國民族影響,也是對外貿易的產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開始鑄造漢文貨幣,如“大朝通寶”爭、銅幣。在取得對中國統治權後,主要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銀輔幣。至元之後,鑄造了許多漢文、或蒙文或蒙漢文的銅錢。有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冶、仄定、至順、元統、至正等元寶、通寶銅錢,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數量很少,很難遇見。

明代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壹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壹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壹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壹個特征,壹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壹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歷、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壹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歷,鑄永歷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清代貨幣

清朝幣制,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錢,小數用錢,且銀銅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壹千文壹兩上下。

滿人在入關之前,便開始鑄錢,努爾哈赤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國稱帝;年號天命,鑄漢文與滿文天命錢。以後以常名鑄錢,自順治、唐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鑄造了數以億計的制錢。清錢的另壹個特征是,雖然正面錢文壹致,但背面以滿文區別各地鑄局。因時,因地、因銅料與技術不壹,就產生多寡不壹,版別復雜的特點,清錢第三個特點,因時代近,入土較少,大多流傳於世,但歷經幾十年溶銷,收繳、數量日漸少,不象唐宋錢,時有出土,近年來,清錢日受收藏家重視。

清末,由於清庭腐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義軍所鑄貨幣,至今流傳下來的時可見到,但由於時期不同,鑄地不同,許多珍稀版別,也只能望拓興嘆。太平天國錢幣的顯著特點是(壹)錢稱“聖寶”,有別於歷代錢幣。(二)錢幣上無紀地、紀值、紀重標誌。(三)錢文分書於正反兩面。

  • 上一篇:諸神皇冠主動進入戰鬥首次攻擊什麽意思
  • 下一篇:越是打壓民間古玩收藏家,越要堅持住,絕境是新生,這句話怎麽理解,誰能具體解釋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