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D 10.C 11.D 12.(1)按照舊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為賈耽擅長射箭,皇上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允許他在近郊打獵。
(“故事”“以”“優詔”各1分,大意2分。) (2)賈耽每次打獵,帶著幾百人,經常進入李納的領地,李納大喜,然而敬畏賈耽的德行,不敢有歷圖謀。
(“畋”“從…‘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9. 試題解析:“急詔至”的意思是緊急詔書來到,是壹個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澤代耽”的意思是讓樊澤代替賈耽,結構對應,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見代”中“見”的意思相當於“我”,所以不能與“吾”劃分在壹起,據此排除ABC,答案為D。
本題考查斷句。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壹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斷句的前提:多讀文段,增強語感。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壹些文化常識的把握。
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應註意積累。C項,“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錯誤,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謚號,為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具有壹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壹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
能力層級為識記A。 11. 試題解析:D項,不是別人來向他請教,而是他向別人請教。
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
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壹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
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
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2. 試題解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壹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
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壹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其中壹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第壹句中,“故事”,按照舊歷;“以”,因為;“優詔”,在褒獎他的詔書中。
第二句中,“畋”,打獵;“從”,率領,使……從;“往往”,經常,常常;“畏”,敬畏。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
天寶中期,通過明經考中功名,補任臨清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讓他暫代度支判官壹職。
多次提升後,做了汾州刺史,在那裏壹***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異的成績。下詔授予他鴻臚卿壹職,兼任左右威遠營使。
不久做了山南西道節度使。梁崇義在東道造反,賈耽進駐屯紮在谷城,攻取了均州。
建中三年,調任東道。德宗在梁州,賈耽讓司馬樊澤去梁州奏事。
樊澤回來後,賈耽大擺酒席會見諸將。壹會兒有急詔送到,詔書中讓樊澤代替賈耽的職務,召樊澤做工部尚書。
賈耽把詔書放在懷中,像剛才壹樣飲酒。酒席散後,把樊澤叫過來說:“詔書中讓妳代替我,我將要準備行裝了。”
命令將吏們拜見樊澤。大將張獻甫說:“天子流亡,樊澤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訪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澤卻謀劃您的軍權,在您的地盤謀取利益,可以說是對人不忠心。
軍中將士心中不平,請讓我為您殺了他。”賈耽說:“這是說的什麽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澤就是統帥。
我現在上朝,要妳和我壹起去。”他帶著張獻甫壹起走了,軍中於是安穩。
不久做了東都留守。按照舊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為賈耽擅長射箭,皇上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允許他在近郊打獵。
後來調遷為義成節度使。淄青李納雖然被削掉了偽號,卻暗中藏有奸謀,希望找機會實現。
李納的數千士兵從行營回來,路過滑州,有人說讓他們住在城外,賈耽說:“與我相鄰,為什麽要懷疑他們,使他們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裏的旅館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請他們,李納的士兵內心都信服賈耽。賈耽每次打獵,帶著幾百人,經常進入李納的領地,李納大喜,然而敬畏賈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圖謀。
貞元九年,以尚書右仆射的職務兼任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被封為魏國公。經常認為地方統帥缺少,應當讓天子來任命,如果在軍中謀求,那麽下層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
皇上認可他的話,但沒有采用。順宗即位,升遷為檢校司空、左仆射。
當時王叔文等人幹預朝政,賈耽很擔憂,多次稱病乞求退職回鄉,不被允許。死後,享年七十六歲,被贈予太傅這壹職務,謚號叫元靖。
賈耽非常喜愛讀書,到老之後更加勤勉,尤其通曉地理。見。
2. 請問《宋史》列傳第二十四的譯文
文言翻譯:賈黃中是滄州南皮縣的人。父親賈枇,性格嚴厲堅毅,善於教子。賈黃中年幼時就很聰明,剛剛五歲,賈枇就每天早晨讓他端正地站著,然後展開書卷比量他的身高,稱這是“等身書”,按規定考查他誦讀。父親常讓他只吃蔬菜下飯,說:“等以後學業有成,才能吃肉食。”賈黃中十五歲考中了進士,授職校書郎和集賢殿校理,又提升為著作佐郎,在史館值班。
嶺南地區平定以後,任命黃中做采訪使,他廉潔正直,處事公平,待人寬恕,使邊遠地區的人民感到安適。回朝後,上奏了幾十條興利除害的事,都符合皇帝的心意。適逢宋軍攻克江南,賈黃中被選拔任宣州的知州。饑荒之年,百姓有很多人淪為盜賊,賈黃中拿出自己的俸祿熬粥給饑民吃,靠這個辦法保全活下來的有上千人,壹面繼續想辦法禁止盜賊,於是盜賊全部解散離去。太平興國二年,任升州知州。當時金陵剛歸附宋朝,賈黃中治理政務簡便易行,所轄區域內治理得很好。壹天,巡視府署之中,見有壹間屋子鎖閉得很牢固,他就命人打開屋子看壹看,得到金寶幾十櫃,計算壹下,價值幾百萬兩白銀,是南唐李氏宮中的遺物,他立即寫好表章把這些金寶進獻給皇上。皇上看了表章後對侍臣說:“如果不是賈黃中廉潔恭謹,那麽南唐的這些亡國之寶,就將玷汙法律並且害人犯罪了。”
太平興國八年,賈黃中與宋白、呂蒙正等***同主管科舉,又提升為司封郎中,充任翰林學士。雍熙二年,又主管科舉,不久又掌管吏部對官吏的選拔。賈黃中前後兩次掌管科舉考試,多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傑出的人,除授擬定官吏,品評鑒定等級,十分恰當。淳化二年秋天,與李沆壹起官拜給事中、參知政事。宋太宗召見他的母親王氏,讓她坐下,對她說:“把孩子教育成這樣,您真可以和孟子的母親相比了。”並且作了詩送給她,賞賜的財物也很豐厚。
3. 新唐書.房玄齡傳的譯文(節選)要求翻譯的古文如下:房玄 愛問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
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於草書和隸書,善於寫文章。
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藥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壹次好覺。
太宗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 太宗壹見他,就像老朋友壹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
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受傑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當有謀臣猛將,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申重結合,各人都表示願為太宗竭盡死力。 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
文字簡約義理豐厚。壹開始就不用草稿。
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壹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裏之外,好像對面說話壹樣。”
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壹起被驅斥。 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
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後,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
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壹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 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
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蔔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壹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
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壹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並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
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
高宗成為太子之後,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 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璽書表彰,賜物壹千五百段。
這壹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
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妳擔負蕭何壹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 ”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
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
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復發,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臺。 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禦座才下轎。
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救治。
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禦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淒愴。
後病情加重,就鑿開宮墻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 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敘別,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
4. 宋史列傳第103卷
李周傳宋史列傳閱讀答案翻譯《宋史?列傳第壹百三卷》(3)
來源:未知 |作者:86zhaokao.cn時間: 2014-05-30 08:39
李周,字純之,陜西馮翊人。考中進士,調任長安都尉。當年饑荒,官府向饑餓的災民供應粥,災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災民的事情)交給李周,李周設置柵欄,把老少男女間隔開來,沒有壹處混亂的。 轉任山西洪
李周,字純之,陜西馮翊人。考中進士,調任長安都尉。當年饑荒,官府向饑餓的災民供應粥,災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災民的事情)交給李周,李周設置柵欄,把老少男女間隔開來,沒有壹處混亂的。
轉任山西洪洞縣令。有與世隔絕而被官府征用財物的百姓,他的晚輩得到遺留的券約,李周按照契約歸還了百姓的財產。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說:“有利於百姓,也就是有利於國家途徑啊。”洪洞縣的南邊有山澗,支流泛出,征收賦稅抗洪物資,李周開始構築新的大堤,百姓沒有叫苦的。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官員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為此開辟了數千畝田地,選擇懂得種田的流放守邊的人,買牛讓他們耕作,軍糧靠此得以供給充足。
司馬光將要推薦他做禦史,要讓李周來見見他,李周說:“司馬先生賢能之人,我本來應該拜見,但聽說他推薦我而邀請我去,這就是‘自薦禦史’(的嫌疑)啊。”最終沒有前去。宋神宗召見親近的大臣(讓他們)推薦賢士,孫固把李周的情況報告(神宗)。神宗召見李周問詢,對(李周)說:“知道妳不遊走權貴,妳認識當今的參知政事嗎?”李周回答說:“不認識啊。”“認識司馬光嗎?”(李周)說:“不認識啊。”(神宗)詢問邊境防禦的策略,(李周)說:“四周邊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來抵禦外族,使得百姓貧困窮苦,聚眾成為盜賊,擔心會成為心腹大患。”神宗點頭,第二天,神宗對孫固說:“李周,是樸實忠誠的賢士啊。我將要讓他擔任禦史。”參知政事認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驗他,讓他掌管京西刑獄。
當時正興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導湍河要開鑿六條渠,來讓鉗盧陂水流出,估計用工八十萬人。李周說:“湍河源流稿積聚而下,用大堤來抵擋,尚且擔心決口流溢,如果再疏導,必然造成禍害。”於是上疏進言說:“鑿渠成功不壹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費用卻已不足。為什麽不姑且開鑿壹條試驗壹下,如果可以用來排洪,就這樣做。”渠開鑿了沒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鄧城幾乎淹沒,才想起李周的提議。李周居然因為直言罷免,改任西京國子監。
哲宗繼位,召李周做職方郎中。朝廷與西夏議和,給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棄蘭州。李周說:“陜西以西過去為唃氏擁有,常常成為我們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舍棄它,壹定會歸附西夏。如果用不太大的黃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後就會成為(西夏)的勁敵,如果再用黃河、湟河(壹帶的民力)支持它,這是能夠得到全部的西夏領地啊,這就不(僅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哲宗於是沒有丟棄。李周最終升遷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賢院學士的身份擔任邠州的知州。去世時,享年八十歲。
李周自從擔任小的官職起,隱而不露自隱其跡,沒有私自拜訪官員,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匯報,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為部屬,等到見面,最終沒有敢說,(薛向)退下後感嘆說:“這個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當世人知遇。
5. 隋文帝子秦文俊為並州總管······的翻譯
壹、譯文
隋文帝的兒子秦王俊是並州總管,因奢侈、驕縱而觸犯刑律被免去官職。楊素啟奏道:“秦王,陛下十分疼愛他,臣請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過。”
文帝說:“誰也不可違反法律。如果按照妳的意思處理這件事,我就僅僅成了秦王俊的父親,而不是天下人的父親了,倘真如此,為什麽不另外制訂專門適用於天子的兒子的法律呢?我怎麽能像妳說的那樣做使法律的尊嚴受到損害?”最終隋文帝沒有答應楊素的請求,赦免楊俊。
二、原文
隋文帝子秦王俊為並州總管,以奢縱免官。楊素啟奏:“王,陛下愛之,請舍其過。”文帝曰:“法不可違。若如公意,吾是王兒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別制天子兒律乎?我安能虧法?”卒不許。
三、出處
《舊唐書》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舊唐書》***200卷,包括《本紀》20卷、《誌》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
二、作品賞析
因為《新唐書》的作者宋祁、歐陽修,都是文壇大家,後人壹般也都沿襲他們的看法,對《舊唐書》貶責頗多,明末顧炎武評之為“頗步繁蕪”。的確,它本身有不少缺點。但平心而論,應當說《舊唐書》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面,有著它巨大的功勞。這壹點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舊唐書》還保存了不少很有價值的文章。如《呂才傳》、《盧藏用傳》分別登載了兩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賈耽傳》登載了他進奏所編地理圖誌的表奏。這些都是中國思想史和地理學史的重要文獻。
三、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