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走進陜西考古博物館:探尋陜西考古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走進陜西考古博物館:探尋陜西考古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新建成的陜西考古博物館門前,有壹座特殊的橋梁,被稱為“考古橋”。在橋面上,每走幾步,便會看到幾行文字,記錄著陜西考古界的重大事件。公元前58年,美陽得鼎,張敞釋文。陜西考古的歷史從這裏開始——

陜西考古博物館是全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不僅展示了考古學的相關知識,還追溯了陜西考古事業的歷史。

在《漢書·郊祀誌》中記載: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在美陽(寶雞市扶風縣)出土了壹件銅鼎。此鼎被獻入宮中,無人能夠辨識鼎內的銘文。最後,太中大夫張敞將這些銘文釋讀出來,可見他有紮實的青銅器鑒定和金文識讀能力,成為古代正史中記錄不多的金石學人才。

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金石學形成於北宋時期,歐陽修是金石學的開創者,他的學生曾鞏在《金石錄》中最早提出“金石”壹詞。清代,王鳴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的名稱。

古代,陜西省內的呂大臨是金石學的集大成者,被視為“中國考古學的鼻祖”。元祐七年(1092),呂大臨編著《考古圖》成書,系統地著錄了當時宮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銅器和玉器,對每件器物都精細地摹繪圖形和款識,記錄尺寸、容量、重量等信息,並盡可能註明出土地和收藏處。

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考古工作者對西安市藍田縣五裏頭村北宋呂氏家族墓地進行發掘,總***清理墓葬29座,出土遺物700余件。基本可以確定,呂大臨的墓也在其中。

二十世紀初期,歐美、東亞和我國學者在陜西省境內開展壹系列早期考古遊歷和探險活動。1898年,意大利人吉利歐裏在延安采集長方形有孔石刀,日本人關野貞、冢本靖、桑原騭藏、宇野哲人、足立喜六和法國人沙畹、色伽蘭、德日進、桑誌華等人曾經在陜西省開展考古調查,留下大量珍貴的文字和圖像資料。

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與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進行地質調查期間,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文化層、彩陶片和石器等歷史遺存,拉開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隨後,國內學術團體紛紛成立,陸續來到陜西省開展考古工作,為這裏的考古學發展積累經驗。民國期間,西京籌備委員會、國立北平研究院、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陜西考古學會、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教育部藝術文化考察團、西北史地考察團等機構和團體先後在陜西開展文物調查工作。

1940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組建以王子雲為團長的藝術文物考察團,運用攝影、臨摹、拓印、復制、測繪、記錄、模鑄等較為完備的方式收集陜西省在內的西北地區文物古跡資料。

從1934年至1937年,在陜西考古會徐旭生等人的帶領之下,對寶雞鬥雞臺遺址進行三次考古發掘,清理周、秦、西漢等時期的墓葬45座、車馬坑1座和新石器時代居住遺址等,不僅是中國考古學初步發展時期最重要的發掘項目之壹,也是陜西現代考古的開端,培養壹批優秀的考古學者。

在鬥雞臺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采用分區“探方式”發掘法、用英文字母和數字編號法撰寫發掘日誌、規範記錄等手段,並且確立以探溝西南角為度量標點測量遺址三維坐標的做法。後來,參加第二、三次考古發掘的蘇秉琦,整理出版《鬥雞臺溝東區墓葬》和《鬥雞臺溝東區墓葬圖說》。

在《鬥雞臺溝東區墓葬》附錄《瓦鬲的研究》壹文,蘇秉琦從鬥雞臺溝東區墓葬出土的陶鬲中,總結出來了壹套器物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標誌著現代考古的類型學方法在中國正式起步。因此,蘇秉琦被稱為中國“考古類型學的奠基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因戰爭中斷多年的考古學逐漸恢復,國家非常重視治水修路、建廠立校、農田水利等基礎工程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同時,國家文物保護法令陸續頒布,各級考古科研機構和高校考古專業相繼設立,持續開展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成為常態,追溯遠古氏族部落社會的基本形態,史學視野下的科研性考古全面啟動。

1954年至1957年,在石興邦負責下,對西安市半坡遺址進行五次考古發掘,通過大面積揭露和仔細研究分析相結合的工作方法,發現環壕、房屋、窖穴、陶窯、墓葬等豐富的遺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上萬件。同時,確認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構成渭水流域和陜晉豫地區仰韶文化從早到晚的基本序列: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

1974年3月,臨潼縣村民在打井的時候,在秦始皇陵東側偶然發現兵馬俑坑。隨後,考古工作者對這裏的三座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出土大量秦代的陶俑、陶馬、戰車和兵器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大會在西安召開,陜西考古學和中國考古學迎來嶄新的春天。改革開放以來,陜西考古事業快速發展,重大考古發現不斷湧現,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乾陵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院、梁帶村芮國博物館等博物館成為展現陜西歷史文化的窗口。

1982年,陜西考古學會在西安成立並舉辦首屆年會,參加大會的有省內從事考古研究、教學和文物工作的會員102名。同時,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主辦的《考古與文物》、半坡博物館主辦的《史前研究》、陜西省文物局主辦的《文博》等學術期刊先後創辦,成為陜西省內外文博考古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進入21世紀,中國考古事業肩負起“文化強國”的使命,以“大遺址考古引領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為契機,陜西考古事業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目前,陜西省推進15處大遺址考古,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推動考古學科向著理論多元化、方法多樣化、技術現代化發展,先後有40余個考古項目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田野考古獎”“中國考古新發現”“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等榮譽。

近年,陜西考古事業向國際化發展,秉承“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合作原則,在文物保護科技和考古合作發掘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成為中國文明史、東方社會史和世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陣地。

目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瑞士、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越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所知名高校與文博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

從公元前58年,美陽得鼎,張敞釋文;到1934年,陜西現代考古事業在寶雞鬥雞臺遺址起步;再到2022年,陜西考古博物館在秦嶺山腳下對外開放。陜西考古事業積澱2000多年的文化底蘊,傳承將近100年的科研精神,開啟未來考古學的新篇章。

  • 上一篇:販賣壹般的文物到國外犯法嗎?
  • 下一篇:轉世問道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