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區。清同治年間,鳳陽、懷遠、靈璧屬於蚌埠方言,與三縣關系密切。
其中鳳陽縣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多次遷居山西、江浙壹帶入口,山西、江浙壹帶的壹些詞語至今仍保留在蚌埠方言中。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蚌埠出生的人口不斷增加,蚌埠方言也越來越穩定。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視的不斷普及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通話得到普及,青少年和兒童不同程度地擺脫了鄉音,逐漸向同壹語言靠攏。
語音特征
1.除懷遠、定遠、淮南外,各地方言無N、L聲母之分。比如:腦=老,年=連,怒=路,女=旅。
2.古全濁聲母在今天的安徽方言中也有發音。今天我們讀塞擦音和塞擦音聲母的字,也是平聲送氣,無聲不送氣。
3.有些前鼻音和後鼻音沒有區別,每個地方的en和eng,in和ing元音也沒有區別。比如:根=庚,深體=升調,=景明。
4.各地方言基本都是平翹翹的。也就是說基本能區分zh和Z,ch和C,sh和s。
5.每個地方都有五個調:平調、上聲、升調、降調、入聲。古時候濁音字是濁音,現在是濁音。比如:高低天(陰平)、平唐人(上聲)、古走老米(上聲)、坐父大帽放糧(降調)、講竹墨畫白(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