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廓”是壹個首尾相接的大圈兒,沒有壹個明確的頭和尾,只是人們從自家出發,走到最近的林廓路上,從那裏起步,按順時針方向轉,最後又回到起點,再從起點回家。壹般情況下3個小時左右就能轉完。
“廓”是圈的意思。拉薩有三個同心“廓”,最小的也是中心的壹圈叫“囊廓”,“囊”是裏面的意思,這壹圈在大昭寺裏,是圍繞釋迦牟尼像的轉經道;中間的壹圈叫“八廓”,“八”是中間的意思,這壹圈的中心是大昭寺。現在壹般都稱之為“八角街”,但並不是因為有八個角,而是漢語音譯;最外也是最大的壹圈叫“林廓”,“林”是園地或洲的意思,這壹圈把“八廓”和布達拉宮都包括在裏面,幾乎包括了拉薩的整個老城區。此外,拉薩的各大寺廟和宮殿也都有人去轉,如布達拉宮、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特別是圍繞甘丹寺的壹圈內容最為豐富多彩,每壹處景物都有壹個生動的故事,講述建寺的過程,以及該寺高僧施法、鬥魔的事跡。轉壹圈下來對該寺會有壹個全新的深層認識。藏傳佛教信徒重視轉經,這可能跟佛教的輪回觀念有關,也有人說是從本教的儀軌中吸取而來。
轉“林廓”的老人家裏壹般都有保姆做家務,老人沒什麽事可做,總悶在家裏對身心健康不利,也成為家裏其他人的壹種負擔。作為信徒,轉經念經是最大的滿足,同時也可以起到鍛煉與放松的作用,在轉經的同時會結識許多新朋友,這些老人漸漸成為教友,這種關系對於退休後的老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拉薩的老人只要身體好壹般都喜歡去轉“林廓”。他們三五成群每天早上相約在某時某地,壹起去轉“林廓”,中午在“林廓”路上專為轉“林廓”的老人開的飯館裏用餐、喝茶,與飯館、茶館裏的人聊聊家常,非常的輕松、自在、愉快。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跟著姥姥轉“林廓”,但對轉“林廓”本身有什麽含義並不知道。姥姥有很多教友都在轉“林廓”,轉壹周下來能碰到很多熟人,他們大都身上帶著糖果,看到我都會給幾粒糖果吃,還有中午在飯館裏吃飯喝茶,那味道家裏怎麽也做不出來,因此那時候喜歡轉“林廓”主要還是出於小孩子的貪吃。
後來到內地上學,三四年才能回壹次家,小小年紀在陌生的環境裏求學,身邊又沒有親人,常常會在腦海裏浮現出轉”林廓”時候的有趣景象。所以每次從內地回家探親都要跟著姥姥轉上幾次,這時已經不是受糖果的誘惑,而是重溫孩提時代的記憶,更多的是要去感受宗教的氛圍。長期在內地上學或工作,接觸西藏人的機會較少,接觸西藏的宗教文化更是少之又少,越是了解了內地社會的精神追求,就越想更深入地去感受佛教對藏族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去感受這種對佛教的虔誠而帶來的心靈上的寧靜和安祥。然而,我從小在內地上學,接受了科學教育,特別是接受了無神論思想後,無法像家裏的老人壹樣對佛教能夠做到不帶壹絲雜念地虔誠。這使我無法真正體驗壹個佛教徒在轉經過程中的內心感受。
今年藏歷年我回家探親,到家後的第三天我就陪著媽媽轉了壹圈。早上6點多鐘,我和媽媽摸著黑從家裏出發。“林廓”的第壹站是鼎鼎有名的郵電大樓,這座建築只有四層高,在周圍的建築群中並不是最高的,但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卻是拉薩最高的建築和先進科技的象征。同時也成了識別方位的壹個坐標。它樓頂上大鐘敲響的‘東方紅’樂曲是我童年對時間的唯壹概念。
記得有壹年冬天格桑表哥跟我說,郵電大樓上敲鐘的大爺在窗臺上曬太陽時,不小心掉下來摔死了,他要去替那位大爺敲鐘。我信以為真,每每聽到鐘聲,我就很得意地跟我的小夥伴說,這是我的表哥在敲鐘。
郵電大樓是“林廓”較為固定的起點之壹,我們到那裏時路上已是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人流。人群中有老人、中年人、年輕人和五六歲的小孩子,甚至還有背在背上的嬰兒。轉經的人中有的右手轉著轉經筒,左手撚著佛珠,嘴裏不停地念著經;有的壹邊牽著放生的羊,壹邊念經;有的低著頭默默地在心裏念經,小狗跑前跑後地跟著;還有背著行囊到拉薩朝聖的人們。這些”林廓”路上形形色色的人流是拉薩早晨的壹道獨特的風景……
我和媽媽繼續往前走。腳下的路仍然是小時候常走的那條路,但是現在卻沒有小時候的那種恐懼和神秘,原來路的兩側安裝了路燈,將整個路面照得跟白天壹樣亮,另外,隨著拉薩越來越註重環保,在城市中心地帶的“林廓”路上禁止煨桑,感覺上少了許多神秘色彩,加之道路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分不太清誰是轉“林廓”的?誰是逛商店的?在這壹段路上轉“林廓”的感覺淡漠了許多。
順著“林廓”東路往南走幾百米是壹個丁字路口,岔路兩邊是拉薩最大的舊貨市場,市場上出售的大都是壹些有些年頭的舊的生活用品、舊家具或勞動器具,許多喜歡西藏古玩的人都在那裏轉悠,不定哪天會碰上壹些又值錢、又便宜的古董。
舊貨市場的西南角是拉薩最大的清真寺,這壹帶回族很多,到處是戴著白帽子的回族人。這也是拉薩近幾年的變化之壹,那就是流動人口增多。他們壹方面大大地促進了拉薩商品經濟的發展,另壹方面也給當地人帶來了生活的壓力和競爭的意識。
記得小時候轉“林廓”要把清真寺也繞在裏邊,但是,這次跟著媽媽再轉“林廓”時,走到舊貨市場就拐進岔路,把清真寺排在“林廓”外。後來我聽媽媽的壹個教友說,解放前也是跟現在壹樣把清真寺排在“林廓”外邊,後來曾壹度將它也拉進“林廓”的範圍裏。
過了清真寺,順著岔路壹直往西走,就到了拉薩阿尼蒼姑(尼姑庵),該寺已有530多年的歷史,現有120名尼姑,是拉薩城區裏唯壹的尼姑庵。尼姑庵地處鬧市區,進了大門卻有壹種說不出的恬靜和安詳,原來兩個世界的界限只有壹步之遙。院子周圍和陽臺上是五顏六色的鮮花爭相開放,空氣中彌漫著純正的藏香味,還不時隱約傳來清脆的法器撞擊聲和如音樂般悅耳的誦經聲。站在院子中央,我忘記了身邊的壹切,感覺自己仿佛遠離了塵世,久久不願離去。尼姑庵往前走兩步就是甘丹寺的分寺日松貢布。這兩座寺廟規模都不大,不過由於地理位置獨特,香火相當旺盛。
出了岔路,是拉薩現在最好的公路-江蘇路,工程於1999年8月峻工投入使用,全長3.237公裏,寬30米,汽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下水道和路燈壹應俱全。順著江蘇路壹直往西走,到了拉薩河邊,就會看到繚繞的桑煙和隨風飄揚的經幡,成千上萬的佛教信徒沿著拉薩河岸向西走去,他們壹邊念經壹邊煨桑,在彌漫繚繞的桑煙和清澈碧綠的河水間,轉經者的隊伍浩浩蕩蕩,猶如壹條巨龍蜿蜒在藍天白雲間。這種情景使作為佛教聖地的拉薩更顯出她的莊嚴和神聖。
這壹帶因屬於市郊,可以燒香煨桑,還專門修築了煨桑爐。媽媽在那裏買了壹袋桑,我買了壹疊風馬旗和壹節經幡,從這裏我們開始煨桑。
順著拉薩河往前走,路左邊是填河開發的‘中和國際娛樂城’,規模相當大,建築風格以藏漢結合式為主,小商品批發商在這裏形成了壹個規模較大的市場,但是投資巨大的商品房還沒有很好利用起來,大都還空著。
中和國際娛樂城往北拐,是壹條狹長的夾道,3米多寬,東墻內是班禪行宮,西墻內是駐藏部隊大院。這條夾道很有特色,墻上寫滿了各種字體的藏文,乍壹看,象是剛舉行過壹場藏文書法大賽,非常的壯觀。仔細壹瞧,每句話的內容大體相同,寫的都是化解屬相相沖的話。例如:豬、蛇地盤相沖,猴、虎技藝相沖,狗、龍叫聲相沖等等。因此,若壹家人中有倆人是屬豬和蛇,認為他們有地盤上的沖突,就會到這裏來在墻上寫上避邪的話:“化解豬、蛇地盤相沖”。
夾道的最北端連著藥王山,藥王山上有拉薩城最高的建築――西藏電視塔。順著山腳的臺階往前走,兩邊扶手上全掛著印有經文的經幡,幾步壹個刻瑪尼石的人,幾步壹個煨桑點,還不時地有人出售經幡和風馬。我把剛買的經幡掛在了上面,還把風馬旗使勁地拋向天空,漫天的風馬旗隨風飄向遠方,飄的越高說明妳的運氣會越好。這段臺階比較窄,也比較陡,轉經的人都排著隊走,後面的人只能看著前面的人的背影往前走,壹步比壹步高,喃喃的念經聲和微風吹動經幡的撲撲聲混在壹起,在裊裊桑煙的襯托下有種奇特的感覺,似乎這個臺階壹直通向極樂世界。
下了臺階是著名的摩崖石刻,它是壹處高20多米、寬30多米的石壁,上面刻滿了千姿百態的佛像,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石刻東側是瑪尼石砌的塔、南側是由上百個轉經筒組成的經筒墻,頂上滿山的經幡在微風中飄蕩、兩側的桑煙飄渺繚繞,轉“林廓”的人們都在這裏磕頭拜佛。據說,摩崖石刻佛像群中最早的石刻出現於公元七世紀的藏王松贊幹布時期,現在,每隔幾年都要對它進行清潔、修色,所以它的色彩總是明亮、鮮艷。
記得以前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進飯館吃飯的機會很少,所以轉“林廓”的人們壹般都帶著路上吃的食品。到了摩崖石刻,都要停下來歇壹歇,吃壹點東西。當時這裏是壹片草地和幾棵柳樹,草地前面還有壹個小水塘,水很清,水裏還有小魚和鴨子,我們壹幫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大人們在不遠處聊著家常,從遠處看像壹幅畫。現在,隨著拉薩市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多,這壹帶全蓋起了房子,只在磨崖石壁跟前留壹小片水泥地,光禿禿的,與石壁上的佛像很不協調。
過了摩崖石刻往北走,路兩旁有不少藏式飯館和茶館,這些館子大多是為轉”林廓”的人開設的,飯菜更多地註重藏族老年人的口味。到了藏歷四月,即“薩嘎達瓦”節期間,有些信徒在這個月裏只食素食,而藏歷四月十五日這天絕大多數信徒會素食壹天。這壹天,飯館裏的飯菜幾乎沒有葷的,是青壹色的素食。這些飯館的顧客基本上是轉“林廓”的人,而且每天都來,所以許多顧客將壹只自己喜歡的茶杯放在飯館裏,每次都用自己的杯子,既幹凈又省事,還有壹種家的感覺。另外,老人們的家庭條件各不相同,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教友之間相互資助茶、飯費,家庭條件好的老人壹次性給飯館壹些錢,讓飯館每天為家庭條件差的某某老人提供幾杯熱茶和壹碗面條或壹盤咖喱飯。在這裏,老人間的關系是不帶壹絲名利和雜念的和諧、友愛、平等的純樸友情,這是藏民族獨特的人際關系。我和媽媽也在這裏的壹個飯館裏休息,點了壹壺3磅的酥油茶和兩碗藏式牛肉面,味道和想象中的壹樣。媽媽在這裏遇到了幾個老熟人,大家聊了壹會兒,聽得出來她們的日子都過的不錯,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其中有兩個還約好下午到某某家打麻將。這是拉薩老人的壹種生活方式,上午壹般都喜歡轉經或著上寺廟燒香拜佛,下午約幾個好友壹起聊天、打麻將,壹天就這麽輕輕松松地打發掉了。
吃完飯繼續我們的“林廓”。過了這些飯館,往右拐是北京中路,路邊樹上掛著壹個牌子,寫著格薩爾廟。進了大門是壹段土坡,這是帕瑪日山的北坡,格薩爾廟就在帕瑪日山上,說是格薩爾廟,進裏面壹看才知道,原來這裏是關帝廟,廟堂正中央供奉著關羽像,旁邊還有壹個小的格薩爾塑像。從房屋結構到整個院子的設計都是漢式的,從大門兩邊的門墩和乾隆年間立的壹個石碑看,這可能是拉薩較早的壹座漢式建築。
出了格薩爾廟,繼續往東走,是拉薩的金融區。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自治區外貿廳,還有自治區電視臺,都集中在這個十字路口。路中間是拉薩有名的金牦牛,關於這兩頭牦牛拉薩人編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它是壹種象征,金色的牦牛象征著壹個金色的年代。
從金色的牦牛往北走,路的左邊是拉薩中學,路的右邊是著名的龍王潭公園,這裏環境非常優美,龍王潭的古柳樹是壹大奇觀,長像獨特的左旋柳,大都有上百年的樹齡;公園裏的水又是它的壹大特色,夏天這裏可以劃船,冬天這裏可以滑冰,現在還養了很多內地的鴨子和紅魚。而它的大草坪是藏族人最喜歡去的地方,人們三五成群坐在草地上,喝點啤酒,隨便聊天,有人喜歡在那裏玩撲克,擲色子,打麻將,賣酒的商販播放壹些時下流行的音樂,氣氛很輕松、自然。
過去,轉經的老人到了這裏,三三兩兩找壹些僻靜的地方,坐在古柳下乘涼、吃東西,有的在潭水旁給魚餵食,也讓自己的寵物在此玩耍嬉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原來的很多空地現在都蓋起了房子和娛樂設施,草坪不斷被水泥地替代。龍王潭這裏現在修了拉薩最大的遊樂場還有麻將館和茶苑,四周用鐵柵欄圍起來了,林廓的路線也被推到柵欄外頭,進門要買門票,老人們的天然樂園已被各種娛樂場地和玩具所占據。轉經的老人們走在堅硬的水泥路上,望著那些曾經屬於他們的綠地、清水、古樹,搖搖頭,繼續為普渡眾生念經祈禱。我總覺得老人是社會的精神財富,特別是對於藏族人來說,老人是家裏的精神核心,是最受尊敬的。這是壹個優良的傳統,世世代代都是如此。記得小時候跟同學壹起拿彈弓打鳥或打架鬥毆,有時被壹些根本不認識的老人看見了,就會當場訓斥我們,我們覺得自己做錯了,挨老人的訓是應該的,而且從來不敢也沒有頂過嘴。
從龍王潭順著林廓北路往東走,又會回到起點郵電大樓,至此壹個完整的林廓路線就這樣轉完了。林廓路是壹條內涵豐富多彩的線路,只要妳跟著拉薩老人轉上壹圈,妳就會體驗到拉薩老人壹天當中最為充實的部分,同時妳也能感受到拉薩近幾年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和藏族信教群眾心靈深處的宗教信仰。如果有個老人跟妳講解壹路上的故事,妳就會了解到聖地拉薩她鮮為人知的壹面,而這這壹面從其他地方是感受不到的,有了這壹層的了解,才算了解了拉薩這個千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