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
遼陽市白塔公園內。即“遼陽白塔”。遼陽市白塔公園內。塔北原有的廣佑寺建於明代,故又稱廣佑寺白塔。塔身為磚砌,13層八角樓,實心密檐,達71米。這座塔建在壹個八角形的石墩上。塔身由三層蓮花支撐,高度超過10米,八面建有佛龕。坐龕是明代維修的補充。白塔應該是遼代中後期建造的,是遼代東京廣有寺的大佛塔。
東京城
在遼陽市太子城東2.5公裏的新城村。清朝皇帝努爾哈赤於後金天命七年(1622)由赫圖阿拉遷都遼陽時所建,是清初山海關外的三大都城之壹。城前面向太子河,城後面向丘陵。它是用長方形的磚建造的。繞城約3公裏,高12米,東西長933米,南北寬875米。原有8座大門,有漢式和滿式石額,南面有壹座天佑門。
東京陵墓
在遼陽市太子河以東3.5公裏的楊璐山上。西南方向距離東京只有1公裏。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於後金九年(1624)將其景祖、憲祖、黃渤、黃帝、黃自的陵墓移葬於此,故稱東京陵。清順治十壹年(1654),努爾哈赤的祖父覺長安和父親塔克西的墓葬遷回了他們的故鄉赫圖阿拉。只剩下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赤等人的墓。這座陵墓是清初三座陵墓中最小的。
三道壕西漢村遺址
遼陽市北郊三道壕村沖積平原上,太子河西岸。它占地約2平方公裏。這是中國第壹次大規模發掘65438年至0955年的漢村遺址。在10000多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上,* * *清理出6處居住遺址、7處窯址、11水井、土坑等。同樣在附近,壹座西漢棺槨墓群和壹座兒童甕棺墓地被清理。出土文物包括各種鐵制農具、車馬、陶器、貨幣等。兩段約7米寬的鋪面路也被挖掘出來,留下車轍痕跡。從這裏往南1.5公裏就是今天遼陽的市區。遼陽,西漢稱襄平,是中國古代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遺址對研究2000年以前漢代農村的生產、生活和喪葬習俗具有重要價值。
遼陽壁畫墓
遼陽市北郊,榜臺子,三道壕,北苑。從東漢到魏晉時期發現了許多壁畫墓。墓的形狀和大小略有不同,但結構基本相同。墓頂有高高的方錐。墓葬全部用南芬頁巖板巖建造。這座墓長8米,寬6米,高2米。小墓的長寬都在3到5米之間。壹般由墓門、棺室、前廊、左右耳室等組成。除了許多人祭的遺物外,墓的四壁上還有豐富多彩的壁畫,內容豐富,特別是禮儀騎行、宴飲、樂舞、雜技、鬥雞、糧倉、廚房的畫面。還有守門人、門狗、流雲的圖。壁畫常以墨線勾勒,塗以藍、黃、赭色、朱紅色、白色等色彩;有傑作,也有單人素描。是了解宮中貴族豪門、馬匹、服飾、器械、喪葬祭品、吃喝、酒色、玩樂等等的珍貴資料。
首山
它在遼陽市西南7.5公裏處。它是千山的殘余礦脈。這座山大約有120米高。明代是“遼陽八景”之壹。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正殿後面有壹棵白松,這在國內很少見。
湘平書院
遼陽市文聖區。
彭公館
遼陽市文聖區。
燈塔市
兗州城
燈塔市城門口村後面的山上。公元4世紀高句麗建造的白巖鎮的俗稱..這座山城由不規則的正方形組成,由石頭建成。分內外城。西邊和北邊的墻是沿著山而建的。南面以懸崖為墻,懸崖下是太子河。外城周長2500米。內城建在外城東南角,長45米,寬35米。這座城市裏有壹座水庫。山頂上有壹座觀景臺,俗稱“點將臺”,這是阿明王朝的建築,也是市區的最高點。到了唐朝,這個城市改名為兗州;遼朝屬沈州,名兗州白彥軍;金代屬東京都石城縣,元明改稱石城。
遼陽縣
青峰寺
在遼陽縣壽山鎮。
河火溝
在遼陽縣寒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