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這些在西方備受推崇的建築,我們再回頭看看中國那些有代表性的古建築,比如故宮、頤和園、蘇州園林。雄偉寬廣,但在高度上很難有可比的例子,純石建造的建築更是少之又少。為什麽?
為什麽中國的古建築很少使用純石材,而且不是高大威猛的建築風格?
不同的文明導致對建築風格的不同看法。
在古代,西方和中國在建築材料方面有不同的差異。在西方,石頭是主要的建築材料,而在東方,木材和土壤是主要的材料。這並不是因為西方的石頭比東方多,而是因為不同文明的發展,在看待建築材料的層面上有不同的喜好和解讀。
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這壹地區的文明發展,這些文明的烙印最終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建築風格。
建築之初,源於實用需要,服從自然物理,不刻意在形式上創造,不在乎派別。它的結構體系和形式派別是由它的物質環境形成的。——《中國建築史》
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於於海濱島群,而中華文明誕生於內陸黃河流域,這使得兩岸文明呈現出不同的走向。
西方走向海洋,以漁獵為主,中國走向農耕,擅長種植和采集。
在農耕文明中,播種和耕作,在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內部的分工與合作尤為重要。這使得那些由血緣關系聯系和形成的群體在社會活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集體性、集體性、宗族性也使中國人移步他處,家庭喜歡群居,更註重集體,刻意消除個體差異。
這種觀念在古代建築中自然有所體現,所以中國人更註重“面”而不是“點”或“線”。
在民居中,有幾個院落,在皇城中,有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等。,層層包圍,環環相扣,互相守護。中華文明的思想決定了自己的建築風格,更傾向於寬而不是高。
另壹方面,起源於於海濱的西方希臘文明和羅馬帝國更受青睞和推崇,因為海洋文明最初是用狩獵來獲取食物的。在與動物戰鬥的過程中,身體強壯的個體自然更受青睞和推崇,這種經濟方式最終對建築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厚重的石頭,厚重的柱廊,堅固粗獷的建築風格,表現了人們征服自然的渴望和信心。西方建築更註重個人,所以個人的高度成為西方建築的壹大追求。
世俗主義和宗教的區別
事實上,本文所比較的這些宏偉建築,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都沒有高到讓普通人居住的程度。
東方建造的宏偉建築大多是為皇室建造的,而西方建造的宏偉大殿則是供神靈居住的。
在中國,石材建築大多用於明堂,死者居住的地方。皇家建築很少使用純石材。因為既然是皇家住宅,自然要滿足建設周期短的特點。沒有壹個皇帝能承受自己的生命快結束了,宮殿還沒封頂的結果。但笨重的石材註定了施工周期長,最終使其被輕質木質材料徹底打敗。
對西方來說,相信上帝不滅的虔誠,讓他們願意年復壹年地建造教堂,而這個周期的長短不受世俗的幹擾,所以歐洲經常有未完工的古建築。
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竣工於1345年,耗時182年,而哥特式的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周期更是離譜,跨越了五個世紀。
這種緩慢的建造周期也使得石頭建築成為可能。
石頭建築抗壓能力強,適合高空發展,而木質材料更傾向於大跨度的檐口和鬥拱,導致東西方建築風格的差異。
中國絕不是沒有高聳的建築。
其實中國五千年,史書記載的宏偉建築很多,也有很多高度異常的建築,比如漢武帝時期的仙露盤。
張健宮暴露在露水中,高20英尺,周長7英尺,用銅制成。
十六國趙虎時期,在曹魏銅雀臺的基礎上,又加了兩尺,建了樓房,最終達到27尺的高度。
它像山壹樣高。
且不說武則天時期的神話建築——巍峨的大佛和巍峨的大佛,看看古代的西方,我真的不敢這麽玩。
當時,武則天在唐明後面建造了壹個天堂來安放佛像,這座佛像有100多英尺高。
還有很多曾經高高聳立在雲端的佛塔建築,但這些建築最終都被風雨打散了,繁華最終歸於寂寞,這些宏偉的建築也被風雨吹走了。
壹個王朝的滅亡,另壹個統治集團的崛起,往往會將前朝的痕跡抹殺到極致,那些曾經的皇家建築成為重點目標。
滅國必滅其祖社會,使得中國的祠堂建築壹直在燃燒,同時古代儒道佛三派此消彼長,使得很多涉及到的宗教建築,倒塌燃燒。
西方建築就幸運多了。在西方的寺廟和教堂裏,供奉著神靈,大多數人都信仰神靈。無論王朝如何傾覆,這些建築最終都能存活下來,得到保護和尊重。
不同的文明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東西方建築,但中華文明形成的建築其實並不比西方差。只是很多時髦的建築最終受到鬥爭和戰爭的影響,最終消散在歷史中,讓很多人覺得西方的建築宏偉高大,而國內的古建築過於保守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