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NCHENG
郵編 044000
區號 0359
車牌:晉M
別稱:鳳凰城
市樹 國槐
市花 月季 菊花
市政府駐地:河東街
2006年CCTV十佳魅力城市
/view/4723.html?wtp=tt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陜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全市轄1區2市10縣、146個鄉鎮(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500萬,其中鄉村人口351萬,占71%。全市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裏,總耕地877.3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15畝。?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壹。距今約180萬年前,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阪、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壹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裏。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壹帶)。秦始皇統壹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壹直慣稱這壹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溫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歷史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優美傳說均發生在這裏。在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春秋末期,這裏的汾河谷地就因農業發達、人口聚集而興起了著名的城市絳州(今新絳)。新中國成立後,運城壹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基地。13個縣(市、區)中有11個曾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其中六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兩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壹度被稱為“山西的烏克蘭”。近年來,堅持科技調產,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糧經比例由過去的8:2調整為5:5。僅蘋果壹項就達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優質果品基地之壹。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32家初具規模,帶動全市22萬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粟海、忠民、新絳蔬菜產業集團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編輯本段交通概況
公路方面,全市通車總裏程達到14063.5公裏,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裏99.2公裏;全市高速公路達到315公裏,北上太原、南下西安、東去鄭州都有高速公路直達,運城中心城市到各縣市壹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
鐵路方面,南(大)同蒲(州)鐵路北接太原,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接;侯(馬)西(安)鐵路是晉煤外運的大通道,目前正在進行擴能和電氣化改造;運城至河南三門峽鐵路已經列入“十壹五”規劃。
航空方面,運城機場已經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太原 沈陽 昆明等9條航線,可以起降大型客機。壹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目前即將完成4D國家幹線級機場改造,可以起降大型客機。壹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05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市 面積14106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鹽湖區 面積1237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044000。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
永濟市 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44500。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河津市 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043300。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街道。
芮城縣 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4600。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
臨猗縣 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44100。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
萬榮縣 面積103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44200。縣人民政府駐解店鎮。
新絳縣 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043100。縣人民政府駐龍興鎮。
稷山縣 面積680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43200。縣人民政府駐稷峰鎮。
聞喜縣 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3800。縣人民政府駐桐城鎮。
夏 縣 面積13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44400。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絳 縣 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43600。縣人民政府駐古絳鎮。
平陸縣 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4300。縣人民政府駐聖人澗鎮。
垣曲縣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0437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 鹽湖區包括:姚孟辦、東城辦、西城辦、南城辦、北城辦、中城辦、安邑辦、大渠辦、解州鎮、龍居鎮、陶村鎮、泓芝驛鎮、北相鎮、三路裏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範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 河津市包括:城區街道辦事處、小梁鄉、下化鄉、趙家莊鄉、陽村鄉、柴家鄉、僧樓鎮、樊村鎮、清澗街道辦事處、柴家鄉。永濟市包括: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張營鄉、蒲州鎮、韓陽鎮。 芮城縣包括:古魏鎮、風陵渡鎮、陽城鎮、永樂鎮、大王鎮、南衛鎮(這個“衛”字是我簡化以後的,真正的“wei”字我的輸入法裏沒有,但字的意思是石磨盤)、西陌鎮、陌南鎮、東壚鎮 臨猗縣包括:猗氏鎮、牛杜鎮,嵋陽鎮、楚候鄉、廟上鄉、七級鎮、臨晉鎮、東張鎮、角杯鄉、孫吉鎮、北辛鄉、耽子鎮、北景鄉、三管鎮。 萬榮縣包括:解店鎮、南張鄉、裴莊鄉、光華鄉、榮河鎮、萬泉鄉、高村鄉、賈村鄉、王顯鄉、通化鎮、西村鄉、皇甫鄉、漢薛鎮。 稷山縣包括:稷峰鎮、翟店鎮、西社鎮、清河鎮、化峪鎮、太陽鄉、蔡村鄉 垣曲縣包括:新城鎮、毛家鎮、臯落鄉、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華峰鄉、古城鎮、歷山鎮、英言鄉、蒲掌鄉。 絳縣包括: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磨裏鎮、陳村鎮、衛莊鎮、郝莊鄉、冷口鄉 夏縣包括:瑤峰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裴介鎮、尉郭鄉、廟前鎮、墊掌鎮、南大裏鄉、泗交鎮、祁家河鄉。 平陸縣包括:聖人澗鎮、部官鄉、坡底鄉、杜馬鄉、洪池鄉、三門鎮、張村鎮、張店鎮、曹川鎮、常樂鎮。 聞喜縣包括:桐城鎮、郭家莊鎮、裴社鄉、石門鄉、河底鎮、後宮鄉、侯村鄉、東鎮、禮元鎮、薛店鎮、畖地鎮、神柏鄉、陽隅鄉。 新絳縣包括:龍興鎮、澤掌鎮、北張鎮、三泉鎮、古交鎮、萬安鎮、橫橋鄉、陽王鎮。
編輯本段歷史人文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壹,文物古跡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阪(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巖洞、同善鎮的“帝舜故裏”遺存;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臺;河津的西王村、北裏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裏坡等。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跡。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誌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後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壹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矽、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壹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編輯本段經濟
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24.2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86.4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位。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大潮中,運城彰顯出五大優勢: 社會發展
全市負有盛名的十大農產品是:小麥、棉花、蘋果、稷山板棗、王過酥梨、絳縣山楂、蒲州柿子、臨晉醬玉瓜、萬榮大黃牛、黃河鯉魚,壹批優質農產品已經打入首都和國際市場。?
運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興的工業基地。
這裏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壹的運城制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六大產業群體。即:鋁電材聯營、鋼鐵和鎂業等冶金產業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醫藥產業群,機械及精密鑄造產業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點產業群,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群。
培育了海鑫、陽光、通達、振興、忠民、粟海、龍門、南風、關鋁、制版、亞寶、豐喜等壹批年產值達到10億元、30億元、5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海鑫、陽光、通達、振興、粟海、龍門等6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國民營企業最大納稅戶。鋼鐵總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占世界的25%、全國的50%、全省的80%;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占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產量2005年將達到90萬噸,氧化鋁將突破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基地,“神舟6號”火箭用的就是關鋁的電解鋁;以鎂鋁合金、磁性材料、精密鑄造、汽車零部件、納米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30余個。?
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交通上,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侯西鐵路橫亙東西,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復線建設已接近尾聲。境內有運(城)風(陵渡)高速公路、運(城)三(門峽)高速公路和侯(馬)運(城)高速公路,禹門口、風陵渡及三門峽三座黃河公路大橋聯結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區,與洛陽、鄭州和西安形成了縱橫交錯網絡。全市公路裏程8611公裏,居全省第壹,高速公路裏程235公裏,居全省第壹;環中心城市高速網和通往各縣(市)的壹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油路,93.3%的村通客車。特別是運城關公機場成功通航,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航線,架起了運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填補了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空中交通空白。中心城市建設上,改造了七大出入口,南風廣場正式對外開放,新區建設進展順利。水利上,全市擴建新建了尊村引黃、海鑫引水工程和禹門口提水樞紐等大型工程。完成了農村貧困地區的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電力上,全市建有電廠五座,初步形成了以500千伏、220千伏雙環網為主幹,以110千伏、35千伏覆蓋全市各主要鄉鎮的現代化大容量電網結構。通訊上,全市已實現市話交換程控化、無線通信移動化,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每百人擁有量全省領先。?
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九五”時期以來,全市經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撤地設市後,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實際,努力建設山西省的農業大市、工業大市、教育大市、旅遊大市,建設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主要經濟指標壹直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全市GDP完成359.3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總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2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2億元,同比增長2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5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0.6億元,同比增長21.1%;外貿進出口總額5.35億美元,同比增長4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8元,同比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2587.3元,同比增長11.5%。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運城市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壹。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現存古跡200余處,文物景點1600余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元代壁畫寶庫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四大名樓之壹鸛雀樓、唐開元蒲津渡大鐵牛、華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山原始森林及中華宰相第壹村等。歷史上“黃帝戰蚩尤”、“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禹鑿龍門”、以及曾顯赫揚名壹時的文臣武將名人關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維、司馬光、薛仁貴、呂洞賓、楊貴妃、關漢卿等都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典故與傳說。
運城是中國古文化的搖籃,文化藝術光輝燦爛,源遠流長。有多次出訪國外引起轟動的絳州鼓樂:有上下飛舞,左旋右轉的民間花鼓;有參加亞運會開幕式名揚海外的絳縣飛龍;有爬高滾球的文武獅子舞;有奇罕驚險的高蹺;有造型優美、巧奪天工的擡閣、背閣;有飛光流瑩、壯觀迷人的河津轉燈;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壹蒲州梆子和深受觀眾喜愛的眉戶;有做工精巧、食色鮮艷的面塑“河東花饃”;有獨具魅力、生動逼真的民間剪紙、刺繡;有在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永濟長旺“背冰”等等,使遊客大開眼界
編輯本段根祖文化
運城,古稱河東。這裏,文化遺址薈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點星羅棋布,名勝古跡不可勝數,堪稱名副其實的華夏之祖,炎黃之根,中國之本。這裏,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塊“中華民族的濫觴之地”有了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壹致的認識,那就是:二十年成就看深圳,壹百年變遷看上海,壹千年滄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秦、漢、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堯、舜、禹)看運城。只有到了運城,才能最直觀地感知人類的始祖和起源。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
人們都知道,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但是,人和猿***同的始祖又源自何處呢?關於這個問題,世界考古學界有人說歐洲,有人說非洲,可謂眾說紛紜,莫衷壹是。然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的“曙猿化石”卻證明,運城,才是人類真正的故鄉。
曙猿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類人猿。曙猿化石發現以前,由於人類化石不斷出土,人類搖籃說曾搖擺於各大洲。1856年和1907年,分別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德物人和海德堡人,使人類搖籃歐洲說風行於世。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人員在非洲發現了以埃及法尤姆人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後,非洲說又占了上風。1994年至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了眾多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特征的牙齒、頜骨等古生物化石。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聯手對這些化石進行精心考證和研究後,把這些化石命名為“世紀曙猿”化石,並證實這些化石生成於4000萬年前。當時這裏氣候溫潤,湖泊交錯,山青水秀,樹高林密,很適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隨後,兩國科學家又聯合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認為“世紀曙猿”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最早的、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約生活在距今4500萬年至4000萬年之間的中始新世。這樣,中國就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發祥地,垣曲則成為最早的人類發源地。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曾高度評價說:高等靈長類動物祖先的發現,“是中國20世紀考古生物學上又壹極為重要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相媲美”。它不僅表明曙猿是壹個十分原始的靈長類家系的成員,而且有助於解決壹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即在靈長類動物家族中,類人猿動物的世系源自何處。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報》以《人類遠祖起源於中國》為題,對“世紀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報道,指出:“專家認為,山西垣曲‘世紀曙猿’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同時也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世紀曙猿”使它的發現地——運城垣曲這塊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關註。目前,垣曲縣投資1.2億元精心打造世界級品牌的“人類遠祖園”工程已經破土動工。它將依傍黃河小浪底庫區、歷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形成壹個既有崇山峻嶺、峭巖絕壁,又有湖光山色、溶洞、森林與瀑布,集對外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為壹體的綜合園區,讓遠道而來的人們充分領略久遠深厚的黃河文化。園區竣工投入使用後,垣曲縣還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使其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同財富。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
火的使用,堪稱壹項劃時代的創舉,大大加快了人類進化的步伐。人類用火,始於運城市芮城縣183萬年前的西侯度人。
原始社會時期,黃河大拐彎處的古河東地區(今運城市及臨汾市部分縣市),氣候溫潤,水草豐美,樹高林密,動物成群。那時,我們的祖先還不知道用火,在這裏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壹天,壹場偶然的雷火,引燃了大片森林,成群的動物四散奔逃,有的喪生火海,有的逃往遠方。大火過後,幸存下來的先民們壹時失去了食物來源,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在灰燼中尋找被火燒過的動物肉和植物果實借以裹腹。然而他們卻驚喜地發現,被燒烤過的食物與以往所吃的食物截然不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容易咀嚼。於是,他們開始留意保存火種。後來,先民們又從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到,火雖然可怕,但可以燒熟食物,還能照明、驅寒,就有意識地采集火種,並嘗試使用火、吃熟食。這對人類體質和大腦的發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正是從大自然的恩賜中才發現了火,認識了火,學到了用火和吃熟食的本領。他們從最初小心翼翼地保存自然火種,到若幹萬年後發明鉆木取火、撞擊燧石取火,開創了中華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1961年至1962年,考古學者在我市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考察時,在約50余米厚的更新世早期砂礫層中,發掘出了中國長鼻三趾馬、山西披毛犀、晉南麋鹿、納馬象等20余種已絕種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呈灰、黑、灰綠色的哺乳動物筋骨、鹿角和馬牙,與北京人遺址中發掘的被燒過的動物骨頭和牙齒沒什麽兩樣。經過化驗證明,這些動物遺骨的確是被火燒過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燒骨”。後經古地磁法測定,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至少在183萬年以上。因而學術界認為,西侯度人點燃了人類第壹把文明聖火,開創了人類的用火史,當為“人類烹調之祖”。這壹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堪稱西侯度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火,給人類帶來了熟食、光明和溫暖;用火,大大加快了原始人類進化的步伐;人工取火,則標誌著人類第壹次掌握了改變物質世界的強大力量,使人類文明產生了重大飛躍。正是由於發現和使用了火,我們的原始先民們才逐步具備了全天候的活動能力和頑強的生存能力。難怪《世界史》中評價說:“火是壹切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它使人類能夠生存於不同的氣候中,造出眾多的食物並迫使自然力為人們工作”。這壹評價可謂恰如其分。
火是壹柄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了福祉,卻也常常引發災難。用火之利,防火之害,遂成為人類壹種永恒的追求。遠古時期的人們對火的敬畏逐漸衍生為對火神的崇拜。遠在氏族社會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祭祀火神的場所。當人類進入家庭生活階段後,爐竈之火便被演化成火神的象征。時至今日,在運城及其他壹些地方,人們還保留著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竈神的習俗。
炎黃子孫們將中華聖火從遠古演繹到現在,從地面演繹到天空,演繹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演進史就是壹部照耀全球的火文化的發展史。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後土篇
在運城市萬榮縣境內黃(河)汾(河)交匯處,有壹座祠廟,是專為祭祀後土聖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譽為“海內祠廟之祖”的後土祠。這裏,蘊涵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在中國遠古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稱為“後”。“後”是部落內壹切重大事情的決策者、指揮者、領導者。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後漢書·傀囂傳》),二者都是繁衍人類的。“後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認為,後土其實就是“女媧”。女媧,是中國遠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壹位很有名望的氏族部落首領。她置婚姻、育兒女(《風俗通義》),做笙簧、創舞樂(《世本·作篇》),使中華民族早在1萬年前左右,就初現文明曙光。可以說,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華夏民族的原始先祖。人們出於敬仰,就像對賴以生存的大地壹樣對她頂禮膜拜,尊其為“後土娘娘”、“女媧娘娘”。
我國的用鹽史始於運城,運城鹽湖是我們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