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犀角有魚籽紋,牛角沒有;
2、犀角雖然可以壹層層剝開,但沒有壹圈圈的角朊層;
3、在正常情況下犀角有氣味,而牛角沒有。
牛角橫截面圖
犀角是最珍貴的牙角材料。
犀牛角的尖部是犀牛角最好最嫩最珍貴的部位。
自古以來犀角不僅被作為辟邪稀罕的靈物而寶之,而且被認為具有解毒解熱之藥用(比如《本草綱目》載:入藥惟犀生者為佳)。
犀牛分為亞洲犀牛和非洲犀牛,
因犀牛角屬性大寒,在醫療條件不是很發達的古代,是治療熱病的良藥。
加之可被雕塑成玩物和因稀少而成為權貴身份的象征,
大量的獵殺與截取角質,亞洲犀牛於明末清初時候就絕跡了。
現在我們還能看見的犀牛及新品的犀牛角雕制品,都是來自非洲中北部。
壹、犀角的鑒定
犀角的鑒定不難,但由於犀角十分珍罕,壹般人能上手的機會不多,
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憑著猜測臆斷。
請看犀角的表面紋路和竹子的紋路很象,故稱為“竹絲紋”;
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沒有的如同皮膚發囊般的肌理,
其斜剖面摸上去有類似皮膚雞皮疙瘩的感覺,故其紋亦可稱“發絲紋”。
這紋路難偽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沒有這個特征。
魚子紋
魚子紋
魚子紋
(只能說可能是犀角的魚籽紋)(特征之壹)
犀牛角的魚籽紋(但蹄子也有此紋)
亞洲犀角魚子紋魚子紋(紋中要有壹個小點)和驢蹄子料很像,
註意識別真品這種中間有白點的,
要用:打燈來看,再磨平魚子紋,再打燈。如此反復還有的。
才是真品。
標準犀角杯橫紋
第壹:魚子紋要明顯,要凸出來的那種,而且要通體都有。
只要是橫切面,要通體都有。縱被磨平處,打燈裏面也有。
第二:竹絲紋必須明顯,也是通體都有。
第三:斜面變化魚子紋要明顯。
也是凸出來的拉長的那種。
(這種市面上目前沒有見到過高仿品作這個紋的)
第四:通體要有溝壑感。
如果不俱備這個,就很難說了。
可能是新作的或是高仿品。
第五:氣味上,平時是沒有什麽氣味的。
要磨壹下,才有,是淡淡的清香味。
沒有腥嗅味,如果壹聞就有氣味的,多為仿品,有中藥味,有腥臭味等,有麻油香味的,都是假的。
只有沒有味的。
才有可能是真品。
如果放在盒內,再拿出來的,就壹聞才有味。
但是世人沒見過,不知其味如何。
所以此點,要專業人員才可以憑味斷犀角。
否則很難。
或者要有標準樣本進行比較氣味。
清乾隆 素犀角杯
第六:重量是很輕的。
質地輕,可能壹立方厘米才壹克左右。好好想想。
試算算他的體積是多少,與他的重理相符嗎?
動不動就上千克、上幾百克,豈不可笑。
上千克的都快整支角了。
犀角杯,多為幾十克,多的就百多克,沒有很重的。
第七:打燈看,這個不用我介紹了吧,都是打燈看了,再磨平,再打燈看,有沒有孔狀魚子紋。
這個方法是專家們通用的方法。不用介紹。應明白。
只要竹絲紋明顯,比蹄子料密,有魚子紋的真品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打燈有通天孔,即蜂窩孔,磨平後,再打燈還有的,壹定是真品。
氣味沒有的那種....絕對真品...(亞洲香犀例外,因為香犀打燈沒有蜂窩孔,只能憑氣味與別的特征識別)
常見機器工魚子紋的假犀。
魚子紋是凹進去的。機器工明顯。
這種假犀是激光雕刻機,搞出來的。凹進去的魚子紋不是沒有,是很少很少。
多為凸出來的。
常見手工魚子紋的假犀。
手工的魚子紋出現在大件高仿品中。要註意提防,幾十萬都會化為空,上當受騙。
更有拍賣行都在賣這種假犀角杯等呢。
註意:斜切魚子面,是不是變化的魚子紋。
如果是標準的就要小心。單看竹絲紋也是不行。
犀牛角
犀牛角
不是犀牛角
不是犀牛角
不是犀牛角
犀角品出現在中國大陸的:上海、南京、北京、深圳與香港、廣州等地,別的城市見到的少。
而且網上90%以上皆是假的,高仿品都少。
多為蹄子料、蠔牛角料、蹄子與蠔牛角是很易識別的,我們重點是要放在高仿品上。
牛角(最常見的犀角仿品之壹)和犀角的區別還體現在底截面和色澤。
請看牛角底截面。
其有圈狀的角朊層。這是牛角特點,犀角沒有這樣的圈狀角朊層。
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紅的上色。
犀角中有蜜色的,但無桔紅色的。
凡桔紅色的“犀角制品”必是偽品。
犀牛角的竹絲紋(發絲紋或叫甘蔗紋,但蹄子料也是這樣,只能做為參考,要看實物來定)
雖然辨別犀角和牛角不難,
但有些自明代以來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貼面的牛角制品——還需收藏者小心鑒別。
可能不是犀牛角
規格:21.8公分 720克該杯雕工細密略粗,造型上杯口馬鞍,
具犀牛角固有的粟米紋和甘蔗紋,有腥味性稍生澀
老耗牛角
蹄子料
另壹類仿犀角的材料取黑水牛角,其鑒別方法是:
水牛角的底盤系扁三角形,與犀角之馬蹄形差距很大,且水牛角更沒有“天溝地崗”的特征。
水牛角的腥味淡而臭,與犀角的類似麻油般香味的腥大相徑庭。
水牛角的紋絲細,質韌,受熱壓後會變形,可加工成多種形狀,
為了冒充犀角的粗而直的紋絲,作偽者將水牛角雕件,用餐館裏發蹄筋的方法,將其浸發,務使其紋絲變粗。
但其橫斷面上的“粟米紋”則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看它的雕工線條,包漿、色彩等等。
明·犀角雕玉蘭杯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質料的區別,接下去我們再來看非洲犀和亞洲犀的區別。
犀,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種。
又有毛犀似之。
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
水犀出入水中,最為難得,並有二角,鼻角長而額角短。
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無之。
兕犀,亦沙犀,上不壹角在頂,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入藥。
世界上壹***有5類犀牛,即白犀牛、黑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
其中,白犀牛和黑犀牛生活在非洲,
而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則屬於亞洲犀牛,通常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的阿薩姆邦、尼泊爾、不丹和孟加拉國。
其中印度犀牛則只生活在印度北部的阿薩姆邦和鄰國尼泊爾的壹些地區。
亞洲犀牛和非洲犀牛很容易就能區分出來。
鑒別方法之壹就是看犀牛角,非洲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以及亞洲犀牛中的蘇門答臘犀牛長有兩只角,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則為獨角。
蘇門答臘犀牛相較於非洲犀牛,體形小,身長約2.4~2.5米,身上多毛(亦稱披毛犀),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
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後角短,縱列而生。
上唇不突出。
另外,還可以從犀牛的皮膚上進行區別,
亞洲犀牛的皮膚上清晰可見深深的折痕,就好像穿了鎧甲壹樣,
而非洲犀牛的皮膚則比較光滑,沒有折痕。
中藥界稱非洲的白犀角和黑犀角為廣角;
稱印度犀角為火犀角;婆羅門犀牛角和爪哇犀牛角為水犀角。
這也許是因為婆羅門犀牛和爪哇犀喜遊水、怕曬與水的接觸時間比印度犀牛長的原因。
水犀角的藥用價值是火犀角的2-3倍。
水犀角紋如甘蔗,橫剖面(斷面)有“粟紋”,香味濃,個型小。
是貴重的中成藥原料配藥,如“安宮牛黃丸”等。
世面上說的文犀、香犀及價格最昂貴的犀牛角就是這種水犀角。
婆羅門犀牛角底盤如西瓜籽;爪哇犀牛角底盤橢圓。
以前行內有種說法:看紋路,紋細的是亞洲犀,紋粗的是非洲犀。
筆者認為,非洲犀和亞洲犀的主要區別在:
(1)犀角底部的形狀——橢圓的是亞洲犀,圓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長方的是非洲白犀;
(2)犀角底部凹腔處旁邊的“裙邊”——裙邊闊的是亞洲犀,裙邊窄的是非洲犀。
從犀角杯成品來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狀,
若是圓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長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橢圓的便可考慮亞洲犀的可能性。
這是因為犀角極其珍貴,雕刻者壹定是根據角的形狀來考慮雕什麽東西。
就算是他接到壹張訂單定做什麽式樣,
他壹定是會去尋覓同這式樣相符合的角,
而不是拿壹個形狀不符的犀角去強加工,浪費大量材料。
其次看柄。
若柄頂部截面較長的而又不是後接的多半是亞洲犀,
因為亞洲犀才有闊的裙邊雕成闊長的柄。
最後看腔。
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
從年代上來看,雖然明代已有非洲犀進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還是亞洲犀。
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時期才開始大量生產。
清·松竹梅浮雕犀角杯
在近古代,因航海和國際間的貿易交流比較發達,於清朝就對犀牛角進行了嚴格的規範。
把產於亞洲及太平洋中部等島嶼上的犀牛角稱做為“亞角”;
把來自遙遠非洲大陸的犀牛角稱為“非角”,
又因當時的犀角靠岸碼頭在廣州,也有稱為“廣角”。
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質有機物,易受腐蝕而變質、被降解,考古挖掘中出土的存留量極少。
上述“廣角”就是指非洲犀牛角,產自非洲,黑褐色。
廣角又名天馬角,可雕刻工藝品,也可做藥用,但藥效不及亞洲犀角。
過去大部分由廣州進口,又是廣運通進口商經營,故壹般習稱廣角。
廣角的紋絲較犀牛角細,而且相互粘連,無蜂窩狀眼,無魚籽樣紋,無天溝地崗,這是與亞洲犀牛角的顯著區別之壹。
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
值得壹提的是犀角在鹽水中煮軟後可以用手扳動。
有些犀角雕復雜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