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壹派有四大法壇,全真派為混元宗壇。
萬法宗壇
龍虎山正壹宗壇:龍虎山在今江西省貴溪縣西南上清鎮,為張氏世居之地。相傳張道陵曾建草堂於此,居此煉丹者三十余年。後張氏赴蜀,得老君三降玉局,授正壹盟威之道,傳都功盟威經箓。於是建教於鵠鳴,始傳經箓,立二十四治。破山伐廟,掃蕩邪魔。及至西晉永嘉間(公元307—312年),其第四世孫張盛再返龍虎,建祠堂於張氏當日煉丹處,並在附近建立了傳箓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箓,是為正壹宗壇之始。唐玄宗時因嘉許天師符箓,冊封張陵為太師,於京城建授箓院,龍虎山置傳箓壇。武宗會昌中(841—846)賜帑於龍虎山立宮,額其傳箓壇曰“真仙觀”。這是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宮觀。
宋代,該觀屢經修繕,端平二年 (1235)
,又興建了“三清”、“真風”等六殿、二閣三館、二堂及方丈並左右道院等數百楹。景定間建上清宮門樓,額曰“龍虎福地”並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為“觀妙先生”,龍虎山掌教,提舉三山符箓;兼禦前諸道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
元代皇帝多次撥款修繕上清宮,並召見了第三十壹代至三十四代天師,於龍虎山之恩迂,逾於歷代,明清之世,壹仍元代之舊,龍虎山天師道系迄為我國道教中心。上清宮是他們的宣教勝地。元代開始,正壹派總領三山符箓,改名為“萬法宗壇”。
明洪武元年
(公元1268年)朱元璋又撥款興建了龍虎山的天師府,光大天師門楣,清康煦間曾另建天師府於北京正陽門外,雍正間再改建於地安門外。天師府第逐與曲阜孔府媲於天地間矣。
靈寶宗壇
閣皂山靈寶宗壇(元始宗壇):閣皂山,在今江西省清江縣,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漢以來,張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壇井在焉。故《寰宇記》謂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記》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極左仙公葛玄得道處,東峰臥雲庵有壇竈,仙公煉丹處。山中所傳《靈寶經箓》即仙公遺教也。宋以後,朝庭允許授箓者,唯廣信之龍虎、金陵之茅山與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給“元始萬神”銅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為“靈寶宗壇(元始宗壇)”,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壹。
宗壇所在之處,原名靈仙館;隋時毀於火,再建草堂;孫道士為殿臺,乃名為觀。江西李氏改名玄都,再焚再葺,政和八年始賜名為“崇真宮”。
崇寧三年
(1104)加賜“萬壽”,淳佑六年(1246)又加為“大萬壽崇真宮”。根據山誌所記,它應當是宋代道教宮觀中的第壹大觀。明宣德以後,觀中黃冠星散,宗壇不復舊觀矣。
上清宗壇
茅山上清宗壇:茅山是江南名山,上清宗壇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壹。《洞天福地記》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壹百五十裏,名曰金壇華陽之洞天,在潤州(今鎮江)句容縣屬,紫陽真人治之。”又為七十二福地之第壹福地,“地肺山,在江寧府(今南京市)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之處,真人謝允治之。”
它原名句曲山,古名已山,又名岡山,以山形曲折得名。秦時曰華陽之天,山中群峰聳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稱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它從來就是道教有名的道場,古代有名的神仙茅初成即在此山得道,西漢時茅盈兄弟來居本山,行醫學道,遺愛在人,並留下了後來的茅山道派:大茅、二茅、清微等道派。
東晉時候,南嶽魏夫人 (魏華存)
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壇”,道教中以經箓授受就是從他們開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師如:陸修靜、臧矜、陶弘景、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即都是他們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茅山道便發展成為了道教第壹大宗,後來連龍虎山也都要***演上清符箓,於是茅山在道教中的聲望更為膾炙人口了,因此茅山也成為道教中最負盛名的名山。
凈明宗壇
凈明宗壇:在我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忠孝神仙”的教義宗旨融合儒道兩家,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傳統。凈明道淵源於晉代道教祖師許遜(元始天尊教靈寶天尊玉宸大道君;玉宸道君傳授“日宮太陽真君孝道明王”和“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以”太上靈寶浄明法“,後孝道明王下降授之蘭公,蘭公授之諶姆,諶母傳許遜,許真君傳西山十二真君,後世高道輩出),南宋紹興年間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遜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等,“凈明大法”遂顯行於世。元初道士劉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凈明”為教派名稱。主要經籍為《凈明忠孝全書》,收於《正統道藏》太平部。成為宋元間在江西南昌興起道派中壹支重要道派,在江西以及江南廣為流傳,至今仍廣泛影響江西的民風。它以“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字要義為準則,其即“凈明忠孝”之旨,以忠孝為修真之根本。凈明道的傳度,始自東晉時期凈明道祖師許遜許真君,以南昌為中心,設壇傳教,並逐漸形成以西山萬壽宮為祖壇的“凈明宗壇”。歷史上說“拔宅飛升”的便是許遜許旌陽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