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遙感考古調查勘探簡介

遙感考古調查勘探簡介

遙感考古是利用地面植被的生長分布規律,如土壤類型、微地貌特征等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電磁波譜特征差異,利用照相機、攝像機、掃描儀、雷達等設備,從航天飛機、衛星等不同遙感平臺獲取有關古遺址的電磁波數據或圖像等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光學或計算機圖像處理,使相機對比度適宜、特征明顯、色彩豐富。然後對圖像的顏色、圖案、紋理及其時間變化和空間分布規律進行識別和解釋,從而提供古代遺存的位置、形狀、分布和組成類型,為考古發現提供科學信息和數據。

不斷發展的遙感考古作為壹種周期短、精度高、不破壞地下文物的先進考古手段,正逐漸成為考古調查,尤其是大型遺址前期調查中不可或缺的壹道工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通過發射到外層空間的數百顆衛星獲得了大量的遙感考古信息。如埃及的金字塔考古,柬埔寨吳哥古城的遙感研究,用星載成像雷達對西班牙腓尼基人航海文化的探測和考察,等等。

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激起了人們對遙感考古的熱情。

古遺址、墓葬、古建築、石窟寺是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重要的大型文化遺存,又稱大遺址。大型陵墓的空間幾何形狀變化很大,包括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面積可達幾十平方公裏,地下單個陵墓有幾十到幾萬平方米。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考古和文化聯系。

古遺址、遺跡是過去人們生活的地方,因此必然會導致其當時的自然形態發生變化,使其不同於周圍純粹的自然環境。這些變化雖然經過人工擾動後不易察覺,但畢竟與原來的周邊環境不同,是通過地表水體條件、植被生長、土地利用、地貌結構的差異保存下來的。這些異常表現被遙感圖像記錄下來,為考古提供了解釋和分析的依據。遙感考古就是利用這些差異獲取初始數據,進而確定某壹地區是否有考古遺址。

現代遙感考古作為考古學的壹個分支,主要應用於古代大型遺址、地下遺跡、水下考古、環境考古和城市遙感考古的調查。遺址調查是考古工作的前提。只有當遺址被發現後,考古學家才能進行挖掘。然而,傳統的現場調查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往往並不明顯。利用遙感技術,人們可以調查大範圍的遺址,不僅可以節約成本,而且有助於從宏觀上把握遺址。

地面上的大型遺址,由於與周圍環境的差異,必然會在圖片中有所體現。同時,由於遙感考古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可以很好地探測地下遺址。中國的秦始皇陵曾多次利用遙感技術進行探測,從而為秦陵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遙感考古作為壹種新的考古技術,在水下考古的應用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考古學家利用航空遙感探測海底水下遺址,是為了調查海底的地形地貌、淹沒前的特征,確定海底古代遺址的真實性和位置範圍,進而推測和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和古代社會的發展。這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動了文物保護的研究。

由於遙感考古在調查方法和數據處理上與傳統考古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壹些傳統考古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遙感考古宏觀調查視野開闊。

遙感考古比傳統考古性價比更高。傳統考古主要依靠人力對遺址進行調查,野外工作量非常巨大。但人的精力和眼力都很有限,小範圍的現場考察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壹個地區進行大規模的人口普查,很難看清全貌。特別是對於沙漠、草原、古城遺址等特殊環境的調查,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野外調查相當困難,更難以得到準確的調查結果。遙感考古可以在空中俯瞰地面,全方位拍攝壹個地區的地形地貌,不會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使得很多徒步非常困難的地方也可以清晰地獲得當地的圖片,從而大大節省了考古調查的成本。

使用遙感器可以從數百公裏外的高度清晰地俯瞰地球的面貌,拓展了考古學家的視野。例如,肯尼亞的東圖爾卡納地區盛產早期人類化石。在太空遙感影像上,富含人類化石的白色沈積層呈現出獨特的顏色(光譜特征),迅速擴大了挖掘化石的地方。

2.可以獲得豐富的考古信息。

航天遙感的可見光、紅外、微波、紫外和多光譜遙感技術已在考古中得到應用。遙感考古具有覆蓋面廣、光譜範圍大、時空分辨率高等優點。遙感圖像容易獲得壹個區域的全局信息,遙感圖像的成像尺度千差萬別,有利於人們對獲得的圖像進行研究。肉眼只能觀測到可見光中電磁波的反射能量,而遙感可以觀測到紫外、可見光、紅外、熱紅外、微波等能量波範圍內的全波段電磁波,以探測地面和地下的物體。由於衛星技術的應用,現代遙感考古可以全天候獲取遺址的遙感數據。比如倫敦北部的壹座古城堡,在羅馬帝國崩潰時毀於戰火,被貧瘠的土壤掩埋在地下深處。太空遙感圖像清楚地顯示,這裏的植物反射紅外線的能力下降了,這使得這座建於羅馬凱撒大帝時代的古堡遺跡重現。再比如1978年,用微波遙感危地馬拉茂密的熱帶雨林時,在增強的遙感影像上發現了密如蛛網的網格。通過地面調查,確認這個縱橫交錯的網格原來是古代瑪雅人修建的灌溉渠,為研究瑪雅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3.有利於保護文物

遙感考古對古遺址的破壞比傳統考古小得多。考古發掘本身就是對文物的壹種破壞,但很多搶救性發掘是勢在必行的。遙感考古是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的有效方法。利用遙感圖像,可以在不破壞文物的情況下了解遺址和古墓的結構,最大限度地減少破壞。遙感技術的強大穿透力,使得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挖掘,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會對遺址造成任何破壞。中國作為壹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大量的遺址有待探明。利用遙感考古技術,不僅可以找出各種大規模的古代聚落和古城,還可以盡可能地保護它們。

4.遙感考古應與傳統考古相結合,取長補短。

“遙感考古”是壹門科學技術,也是壹種研究方法。遙感考古雖然可以大大減少田野考古的工作量,但永遠代替不了田野考古。不能解決遺址年代、出土器物研究等基本考古問題,因此遙感考古必須與田野考古緊密結合。只有這樣,考古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我國遙感考古技術應用較晚,但發展迅速。在我國許多遺址的考古調查中,遙感考古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上世紀60年代三門峽水庫修建時,中國考古學家利用航拍照片分析了庫區古遺址和墓葬的分布。20世紀70年代,遙感技術被用於探測秦始皇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加大了對遙感考古的投入,建立了壹批重點實驗室,並舉行了壹些國際級會議,對遙感考古進行專門的學術研究。

近年來,科技考古工作者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在珠江口發現了明代沈船,並成功打撈出水。然後在渤海灣、黃海、東海進行水下沈船調查,僅在長江口就發現了500多艘不同歷史時期的沈船。

中國科技考古人員還利用彩色紅外航拍照片,揭示了北京長城現狀、圓明園古建築地基平面形態、河南北宋東京外墻走向,了解了3500年前殷王盤庚遷都河南安陽的生態環境原因。在河南安陽殷墟遙感考古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將光譜特征豐富的美國陸地衛星TM(專題成像儀)影像與幾何關系穩定的航空影像相結合,大大提高了遙感影像質量,發現了壹些新的殷墟遺址和墓葬。

此外,科技考古人員利用先進的遙感技術發現了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心的古桑園;發現了消失在沙漠腹地近2000年的古“郭靖”遺址;發現了楊迪挖掘的大運河,它已經淤積了1000多年。

我國遙感考古重視多學科聯合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相互學習,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

大型考古調查應綜合利用航天遙感信息,如航空攝影、衛星照片、多光譜衛星遙感影像、機載雷達影像等。,開展地面考古遺址的無損檢測和鑒定。同時,結合物探技術和常規野外考古手段,勘探發現考古遺址,開展考古測繪、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

考古學家認為,利用遙感考古這壹新的科學方法,我們將在中國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發現更多令世界驚嘆的秘密和寶藏。更有利於文物的保護和發現。

  • 上一篇:迪迦奧特曼的人類形態是誰?
  • 下一篇:鄭州古玩市場壹片慘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