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現該古村落遺址,直到九十年代才引起廣泛關註。
北京大學考古系與南陽文物研究所從1991年開始至2001年,對此處進行了十余次發掘,終於研究清楚了該遺址的分布範圍和文化內涵。
八裏崗遺址為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面積近九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到5米,距今約4000年至6800年。
八裏崗遺址的地位為何如此之高?
妳看有多牛,六千年前的古人已經住上了套房,相當於現在的單元房,壹座套房由多間相連的單間組成,並初次發現了推拉門。出土的壹百多座套房相連形成了兩排面南,東西走向的古代聚落。
房子倒塌後,後人就在原來的房基上繼續夯土築墻,這樣壹層層疊加,才在湍河岸邊形成了壹個高崗。
經考古學家研究,下面的土層為仰韶文化中晚期,往上依次是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年代從六千多年至四千年前。時間跨度之長,國內罕見。
另外,還發掘了二百多座墓葬,包括幾千年前的單人和多人墓葬。
我到了八裏崗村後,徒步走到湍河岸邊,雨後的湍河雨霧蒙蒙,站在岸上,可以遠眺市區林立的高樓。
回到村口,剛好遇到壹位八十高齡,慈眉善目的老人,我向他詢問遺址被發現的經過?
老人說,他小的時候,遺址上的土層與它旁邊的兩層樓壹樣高。
民國時發大水,鄧州市城墻上都掛了很多水草,這八裏崗依然沒有壹點水,人們都到此躲避洪災。
後來,人們建房時,都來這裏取土,現在已低了很多。因為用這裏的土築墻,幹了之後,是白色的,很堅固。
取土的時候,村民們發現了大量的石器,石斧,石刀,石鏟,還有成堆的內殼,鹿角,還有成坑的草木灰。
老人思路很清晰,還補充解釋到,古人吃完鹿後,把鹿角仍在壹旁。這鹿角可用來熬湯,哺乳期的婦女喝了可以下奶,十裏八村的人家經常到這裏找鹿角。
以前人們犁地,經常還會發現壹些燒成紅色的土塊,老人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古人築完墻後,用火來把土燒幹。
我倒認為,此處可能是氏族首領的住處,用燒紅的土塊來修建門前的道路。
老人還講了先民們的喪葬風俗,先用天葬的方式處理,然後再安葬屍骨。小孩的屍骨放在瓦罐中,大人的屍骨拾起來疊放在壹起集中安葬。
的確,八裏崗遺址對研究史前人類的生活狀況,習俗具有獨特的價值。
也再壹次表明豫西南為壹方寶地,它河流眾多,土地肥沃,空氣濕潤,適宜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