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裏,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樣之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內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境內交通便利,京滬、新石鐵路在此交匯、京福高速公路從市區經過,西距濟寧機場僅70公裏。鄒城地理環境優越,鳧嶧名山聳其前,洙泗勝水環其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風光秀麗。
鄒城市歷史悠久,是壹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稱“鄒魯聖地”。歷史上人傑地靈、聖賢叠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繼往開來”的儒學大師——亞聖孟子,有“壹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豐賢、韋玄成,有“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丞相匡衡以及“建安七子”的王粲,西晉軍事家劉寶、醫學家王叔和等。孔子、秦始皇、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趙孟頫;乾隆等也曾到過鄒城,留下諸多詩詞文賦,為鄒城燦爛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的壹頁。
鄒城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現有各類文物古跡30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8處,各類珍貴文物15000余件。馳名中外的“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布局嚴謹、雄偉典雅;南北朝時期的“四山”(鐵山、崗山、葛山、尖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歷史文化名山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明魯荒王陵,是山東省最大的地下宮殿。鄒城文物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山·水·聖人”為主要特色的五大旅遊景區,其內涵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
孟府位於孟廟西側,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孟府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其建築布局嚴謹,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前後由七進院落組成,前為大堂官衙,中部為內宅,後為花園,西路為孟氏家學“三遷書院”。現有樓、堂、亭、閣148間,是省內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衙署與宅第合壹的古建築群。1990年由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維修,按照清代中期布局恢復了原貌,199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府是孟子後裔居住的地方。孟府大門三楹,門楣正中懸有“亞聖府”貼金巨匾,黑漆大門上繪有兩米多高的門神,手持金瓜,面目威嚴。門外建有高大影壁。門前壹對明代石獅雄踞左右,門階兩旁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臺壹對。二門又稱禮門,門有三洞,正中門楣書“禮門儀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門上分別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和面目溫雅、身著朝服的文官。三門又稱“儀門”,單門懸山式建築,前後有四個木雕花蕾,故又稱垂花門。平時儀門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家族儀式時,鳴禮炮開啟,故此門表現出森嚴的封建禮儀規範。
大堂在儀門內,***五楹。前有寬敞的露臺,兩側有精雕夔龍石欄,東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楣門上懸有清世宗雍正三年禦書“七篇貽矩”匾額,檐下明柱門上懸有“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巨幅對聯。大堂內設有木制暖閣,案上放置文房四寶、簽筒、印盒。大堂左右兩側陳列各種“肅靜”、“回避”、“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亞聖奉祀官”等牌匾,並有旗、鑼、傘、扇等各種儀仗。在封建社會裏,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飭家法、宣讀聖旨、頒布孟氏家譜、族規的場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縮影。
孟府大堂後是內宅院,由正房和東西配房組成壹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內東南有壹株古老的荼 艹縻花,每年春夏之交,滿樹遍開白色小花,如雪似玉,散發出陣陣幽香,沁人心脾。另有古老蒼勁的石榴、核桃,年年碩果累累。幾株芭蕉、紫荊將庭院點綴的典雅幽靜。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裔居住之處,堂內明間懸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巨匾。五間廳堂內陳列著古木家具、古玩字畫、鐘表照片等文物,供人們參觀。世恩堂後面還有賜書樓、延祿樓等古代建築,是當年存放皇帝墨寶、聖旨誥封、古版書籍、家譜檔案、文物字畫等珍貴文物的場所。孟府第七進院落是占地十余畝地的花園,由於在清代晚期就已荒蕪,到現在還沒有恢復。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佑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城市東北12公裏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因距城較遠,瞻仰祭祀諸多不便,乃於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於現鄒城市南關,西與孟府毗鄰。其後對孟廟不斷增修擴建,直至明代才具有現在規模。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壹,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前後由五進院落組成,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壹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式配列。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欞星門是孟廟正南門。欞星門內左右各壹木坊,名為"繼往聖"、"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的功績。亞聖廟石坊,為亞聖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於明萬歷初年。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門,柱頂飾以寶瓶、穿雲板,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亞聖廟"金字楷書。左右坊心鐫以"雲中翼龍"、"海水蛟龍"圖案,極為精美。東廡、西廡位於承聖門內("廡",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東、西廡內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對孟子學說有貢獻的學者,各設神龕木主用於供奉。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醜、陳臻、錢唐、子叔疑、孫爽、彭更、徐辟、鹹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橫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殿下豎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蓮狀礎座。前廊下8根柱上飾以翺遊的雙翅翼龍、寶相牡丹、西蕃蓮等圖案,技藝精湛。殿外梁坊鬥拱飾以宮殿和璽彩繪,金碧輝煌。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禦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殿內迎門金柱上懸巨幅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亦為乾隆手書。亞聖殿正中為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奉孟子塑像,服飾采用宋代元佑年間禮制:著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飾有九種圖案),為公爵之服、正壹品服飾。殿內東側神龕內供奉孟子高足利國侯樂正子塑像。殿內西側豎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刻。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贊頌等。其字體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重要的碑刻有西漢《萊子侯刻石》、《秦嶧山刻石》、東漢《石墻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明《孟氏宗傳祖圖》碑等,是研究我國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孟廟內各種樹木430株,其主要樹種為柏、檜,還有少量的古槐、銀杏、紫藤等。這些古樹多栽種於宋、元時期,至今仍參天拔地、青翠翁郁、森然茂盛。孟廟古樹名木中有四大自然奇觀:"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洞槐望月"、"檜寓枸杞"。孟廟的古樹景觀在明代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吟頌五言律詩壹首:"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復原維修,現已恢復到清代初期的原貌,每年有大批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裏,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誌的九大名山之壹。嶧山因其“怪石萬叠,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
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嘆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壹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壹塊刻石。嶧山有壹種天造地設的自然美。壹是石美。那參差嶙峋、玲瓏剔透、被地理學家稱為當今世界之奇觀的海蝕石,自不待說,滿山遍峪如禽如獸、靜動有之的怪石則數不勝數,使嶧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龜、如魚、如兔、如冠、如丸,子孫石、元寶石、五巧石、駱駝石、鸚鵡石、試劍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遠眺、近視、上仰、下俯之變幻無窮,千姿百態,使人嘆為觀止,難怪遊人無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嶧山與中華五嶽相比,其主要特點是石巧。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許多天然洞穴,據考察,有名洞穴144個。諸洞大如廣庭、小如鬥室、縱橫通達、曲徑通幽、深邃莫測;且洞多有泉水,每每東北風起,百泉湧漲,雲氣洶湧,“嶧山戴帽”,大雨來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話傳說美。女媧煉五色石神工補天,而將滾滾亂石疊成嶧山;梁山伯、祝英臺求學於“梁祝洞”;貞婦明誌的“舍身臺”;“金鐘化作石”;“騎鶴隱仙”升天去……千百年來,人們借物寄情,把許多美好的憧憬和願望變成種種神話傳說,曲折離奇,令人陶醉。嶧山還是道家活動的場所,甚得歷代達官顯貴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資修山之人。經過歷代慘淡經營,山上建有五大奇觀,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廟宇,宮殿廟庵數百楹,瓦縫參差,錯落山間,碧瓦紅墻,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