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膚,憨厚的笑容。當我第壹次看到鄭建甫的時候,我覺得他看起來真的很像中國傳統的農民。他的手厚實有力,更加印證了這種印象。
美術,才幾刀。
然而走進他的畫室,妳會突然覺得恍如隔世:飽經風霜的達摩,洞悉世事的羅漢,優雅的仕女,雲霧繚繞的山川,聰慧活潑的孩子...壹件件看似笨拙的樹根,在鄭建甫手裏,只需要擺弄三兩下,壹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天然的藝術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傳統木雕刀法精細,圖案精美,註重細節;現代主義的做法是拿奇形怪狀的木頭,這也是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不用刀。而鄭建甫則從兩者中找到了新的出路,依靠根勢,順著肌理,幾刀之下,壹個鮮活的形象浮現出來。目前,這個名為“環遊世界”的根雕是壹尊寬袍大袖的彌勒佛。根的自然紋理變成了隨風飄蕩的大袖子。仔細壹看,好像有壹股“呼嘯”的風。
“我的根雕依然遵循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但不拘泥於過分重視細節雕刻的傳統方式,而是適合自己的材質,不拘壹格。壹棵樹的根,最後壹朵雲,水或者佛法,都是在他看到它的那壹刻產生的靈感。這樣才能達到我心目中的‘天人合壹’。”
藝術美來自於生活的底蘊。
多才多藝源於創造力。這種不落俗套、自成壹體的藝術手法,既是鄭建甫的藝術特色,也是浙江根雕的藝術特色:強調根雕的自然形態,註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自然材料的美感。
鄭建甫的藝術靈感來自於他堅實的生活背景。
這個在浙江嵊州農村長大的男人,年輕時喜歡用刀刻壹塊泥。當他長大後,他成了壹名木匠。鄭建甫還記得,1978年,他偶然拍下壹根樹根的壹瞬間,發現原來樹根的魅力是如此之大:木雕就像工筆畫,講究線條和刀法,只要用力,可以壹次次臨摹;根雕則是順應自然,即興創作,每壹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和驚喜。從此,鄭建甫壹發不可收拾,走上了根雕之路。
關心藝術和物質。鄭建甫的根雕是它受到國內外收藏家青睞的原因之壹。每年他都會去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尋找木材。山下的枯根爛木,往往是他眼中的寶藏。在他嵊州北部的工廠裏,各種奇奇怪怪的樹根堆成壹座小山。其中,古重木最為奇特。這種外皮似樹,內部漆黑的木材,是地殼變動沈入水底後,埋藏了幾千年或幾百萬年的珍貴木材。
藝術之路,如此無盡。
鄭建甫有壹組著名的組合根雕“梁山108將”。在這組小說、詩歌和文學作品中,他選取了柏樹、柚木、橡木、黃華麗等20多種根材,歷時6年完成。這108位將軍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讓人不禁拍手稱快。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楊伯達評價說:“這不僅是壹件精品,而且是最好的”。
鄭建甫,壹個在藝術道路上執著追求的人,正在收獲自己的成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這些著名的頭銜和沈甸甸的獎杯記錄著他的探索之路。在自己成功的同時,也高舉了浙江根雕的大旗。
然而,鄭建甫心中的苦惱與日俱增:近年來,沒有壹部小說、詩歌和文學作品真正讓他滿意!“我想壹個人躲起來,靜靜地創作,找到我最想塑造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他的心目中,藝術之路是如此的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