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居住在南、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和樂器。在古代,布依族先民捕獵野生動物,人們吃動物肉,穿獸皮,用厚厚的象皮和牛皮做掩護。在閑暇時間,他們娛樂和慶祝某種勝利,等等。當他們特別高興的時候,鍋、菜、鍋、勺都壹起響了起來,從中他們發現鍋的聲音又響又好聽,野獸都躲得遠遠的。從那以後,皮鼓上又加上了金屬鼓。
《布依族莫箐多人篇》記載:“古代銅鼓材料來自滇、黔、川、桂的布依族,與瑤族和漢族進行貿易。用竹籃挑起來,帶到田壩築爐,用兔皮、虎皮、獅子皮做雙管活塞式風箱,找耐火材料,壹層壹層放入爐中,放入銅礦石,用風箱吹,經過反復提煉,初步煉成壺狀風琴,再逐漸鑄成銅鼓。”
20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普安縣發現了壹個鑄造銅鈸的沙石模型。時間是在漢代,這壹帶的古代地名中也有“銅鼓山”的名稱,說明布依族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鑄造了銅鈸和銅鼓。
到了晉代,有了“廖立鑄銅為鼓”的文字記載,相傳有鼓者,名為“杜老”、“人推為衣”。可見,布依族是壹個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他們把銅鼓作為權力的象征。《隋書地理》載“紫菱以南二十余郡,鑄銅為鼓。初入,掛於朝廷,買酒招同類……”。
在以後的朝代,都有布依族使用銅鼓的記載。隋代有“俗貴銅鼓,嶺南二十五縣遍地”的記載,二十五縣西部為布依族居住地。唐代朱燮的“聚而擊鼓”,宋代的“擊鼓沙鑼拜鬼神”。明代,興義縣的布依族還在繼續鑄造銅鼓。
到了清代,文獻中記載布依族使用銅鼓的範圍更廣:“喪事敲銅鼓”,“老了敲銅鼓求幸福”,部分地區“結婚敲銅鼓”,“敲銅鼓敲到下壹個村子聽到鼓聲”。所以布依族銅鼓起源於青銅時代中晚期,鑄造於西周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