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壹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壹是井幹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壹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鬥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鬥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三是“擡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擡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擡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采用了擡梁與穿鬥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由於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壹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壹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壹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壹。
上一篇:適合女生的微型車。下一篇:鑒寶狂少女主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