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郿塢的考古發現

郿塢的考古發現

5月1日,秦嶺和北塬之間的沃野上陽光明媚,關中平原麥浪滾滾。渭水和隴海鐵路以北的眉縣常興鎮柳巷村麥地裏,壹段30米長的城墻遺址,已經赫然顯現。

眉縣、寶雞市和陜西省三家文物考古單位的勘探和發掘顯示,這片常年耕作的麥地地下,的的確確存在著壹座東漢時期的完整古城。越來越多露出地表的證據都指向這裏極有可能是“三國第壹堡壘”——東漢梟雄董卓所築的郿塢。

發掘:相鄰古城郿塢疑現

四年前壹段高速公路的改擴建,無意之中揭開了東漢古城堡的壹角。

2008年,西(安)寶(雞)高速公路開始籌備改擴建,在眉縣要增設常興服務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眉縣文化館循例對所征地的堯上村地下進行勘探及發掘,結果發現壹個總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的燒制陶器大型綜合作坊區。這裏出土了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板瓦、筒瓦以及回紋鋪地磚和空心磚等建築材料,還有千余件有加工痕跡的動物骨骼制品及廢料,如骨簪、鹿角等遺物和青銅器範、鑄銅陶範殘塊,它們都具有西漢和東漢典型特征——這相當於是壹個在當時超大型的建築材料制造廠。

為什麽如此集中和大規模地生產建築材料?參與發掘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漢研究部部長田亞岐認為,周圍壹定有古城。

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區外圍進行大範圍的考古調查與重點區域考古勘探,在北部及西南部發現了成片的長條形夯土遺跡,初步判斷為城墻遺跡。結合《水經註》“渭水又東徑郿縣故城南”的記載,以及唐代《元和郡縣圖誌》“郿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十五裏”的記載,確定這裏就是秦漢時期的眉縣縣城遺址。

不過,秦漢眉縣縣城的發現,還僅僅是個開始。

2010年7月1日,附近柳巷村70多歲的老人趙根發,告訴了眉縣文化館副研究員劉懷君壹條很有價值的線索。“村裏麥地的高壓線塔下面應該有‘東西’。”

趙根發說,40年前,他作為大隊幹部在分配村上的土方工程時,有村民反映,其分配的地塊下面的黃土堅硬無比,根本挖不動。而這些村民挖土的地方,在當地壹直被叫做“古城”。

經過探測,在這片常年耕作的田野下面,的確有壹座四四方方的古城!

長期研究眉縣歷史的劉懷君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難道這就是1800年前東漢豪強董卓的城堡郿塢?!

史載:董卓之亂築城郿塢

在歷史記載中,郿塢這座號稱“三國第壹堡壘”的城堡,建於董卓叛亂、挾持天子之後。當時,壹代權臣殺太後、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獻帝),官居太尉,被封為郿侯,長安往西今天的眉縣成為其采邑。隨後,公元190年,袁紹、孫權聲討董卓,董卓壹把火燒盡洛陽城,遷都長安,並在自己的采邑修築了堪與長安城比肩的郿塢。《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篇章由此展開。

《三國演義》裏這樣記述這間恢宏的城堡——離長安城250裏,由25萬人築成,“城郭高下厚薄壹如長安”,城中蓋了宮室,選了民間美麗少女800人安置其中,倉庫屯積著20年的糧食,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董卓每次回郿塢,公卿迎送直至橫門。史書《後漢書·董卓傳》也記載著,郿塢號稱“萬歲塢”,“(董卓)自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不過,盡管這座堅固城堡有“三國第壹堡壘”之稱,卻並沒有成為董卓的最終庇護所。據史料記載,僅兩年後的初平三年(192年)4月23日,王允、呂布等設計斬殺董卓,並派皇甫嵩率兵赴郿塢,滅掉董氏三族,運走塢中所藏金銀珍寶等物。

70多年後,這座堡壘還差點與蜀後主劉禪產生了交集。鄧艾滅蜀國後,曾上奏折,建議將劉禪放在扶風郡郿塢城養起來,讓吳帝孫皓看,以利今後的滅吳之戰。“可封禪為扶風王……郡有董卓塢,為之宮舍。”(《三國誌·魏書》)不過,魏元帝曹奐最終沒有采納這壹建議。

史稱郿塢毀於北魏。對於其遺跡的最後壹次描述,出現在元代的《類編長安誌卷之七》,稱“郿塢故基尚存”。

現場:規整古城東漢遺風

探測表明,這是座非常規整的古城,城邊長160米,墻體厚度達7米,按照略微偏斜的東西南北方位構築。城墻四角有角樓,四面的正中都有建築,但奇怪的是只有南面壹個城門。城外挖有寬8米、深3米的護城壕溝。劉懷君認為,這也符合董卓的身份,“當時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私人城堡不能采用正南正北的規劃,必須有壹點偏斜”。至於為什麽只有壹個城門,連逃生的口都沒留,劉懷君推測,其余三面應該是“馬面”。“馬面”是古代城墻的防禦設施,與角樓壹樣突出於墻體,利用三面的空間對來犯之敵形成攻擊角度。據《墨子》中的《備梯》與《備高臨》兩文記載,這種結構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已被用於城市防禦。

基本確定範圍並畫出城堡平面圖後,試掘開始了。

試掘的地點選在了城門的東部和西城墻的北部。這兩個被挖開的大坑裏,迅速出現了結實的夯土城墻——墻體上壓的是北魏時期建築用的磚瓦殘塊,墻體兩側的堆積層上半部分有壹些北魏遺物,下半部分主要為東漢時期的遺物;從夯層結構看,每層厚度在6厘米。這些堆積層清晰得如同編年體的史書,準確地顯示著每壹個時代。

陸續出土的文物,雖然暫未給古城正名,卻帶出了越來越濃厚的東漢氣息新快報記者在考古工地上看到的諸多方磚,側面的渦狀花紋,正是東漢末期的風格。在壹個出土的陶瓶裏,還存著幾枚五銖錢。而這個瓶身儲水、瓶蓋兼有水碗作用的陶瓶,也是典型的東漢時期器物。

在眾多的磚裏,有壹種是楔形的,壹般用來砌穹頂。這種特殊的形狀會在拱形結構中互相擠壓,達到任何黏結材料所不能及的堅固度。在城墻上,唯壹有這種結構的部位就是城門洞,這些磚出土的地方,也在城門附近。

在挖開的大坑裏,城墻的側面完全顯露出當年修築時的樣貌,這些被夯打的墻面平整清晰。附近還出土了夯土時用的石夯頭。

目前考古人員正在進行更大規模的開掘。在這樣壹座設施齊備的城堡中,地上的布局、地下的排水、生活的設施、城防的構造,都是關註的對象。

推測:柳巷城址郿塢所在

麥田下的古城,真的就是千年前充斥著財富、顯赫著權勢的郿塢?

地址似乎是吻合的。《水經註》稱,郿塢位於“渭水又東”,《元和郡縣圖誌》稱“郿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十五裏,董卓塢在縣東北十六裏。”麥田下的“古城”所處位置,與歷史記載的郿塢有高度壹致性,和剛剛發掘出土的郿縣故城的方位關系也吻合。

在柳巷村當地,還有壹些民間傳說佐證著這座古城堡的存在:遺址北面的土塬上,有壹個世代流傳的董卓的藏兵洞;山下,還有壹個傳為萬人坑的地方,村民說這裏就是董卓殘暴的證據。按照東漢末年私人城堡的建築規模,堡主人都蓄有大量的武裝部隊。出於防衛的需要,這些部隊不能全部駐紮在城堡裏。

在柳巷村辛勤工作的考古人員相信,那個曾在東漢末年作為董卓大本營的郿塢,不但真實存在,而且可能就在眼前。“目前的發掘已經顯示出許多有價值的證據,但是我們要非常慎重。發掘還在繼續,進壹步的結果尚需時日。”壹位考古人員說。

在該考古隊形成的***識是:首先,該城址不見於以往文物調查資料,屬於考古新發現。考古發掘表明,城址始建於東漢時期,廢棄年代不晚於北魏時期。柳巷城址為近正方形,邊長160米,周長640米,城內面積25600余平方米,約合39畝。就其規模而言,不符合漢代普通縣城壹般規模。壹般縣城的周長在2500米—6000米之間,面積為625萬平方米—3600萬平方米之間,該城址僅有正常縣城面積的1/240—1/1400,可謂相去甚遠。

據悉,目前這支考古隊集中了3名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堪稱陣容龐大。也可得見這座古城受到重視的程度。據悉,陜西考古界普遍看好這座暫名為“柳巷城址”古城的重見天日,認為有沖擊本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實力。

5月4日,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告訴新快報記者,柳巷城址發掘完畢後,遺址將全部保留,就地保護,眉縣當地已確定為此新成立壹家博物館。如果形成“該城就是郿塢”的最終定論,博物館中將對董卓的生平進行展示。

  • 上一篇:適合剛過本科線的大學,最脆弱的學校。
  • 下一篇:鉆石古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