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這些早期狩獵—采集者可能有藍眼睛和較深色的皮膚,而早期的農業移民則有著棕色的眼睛和較淺的皮膚。這與我們過去的認知截然不同。這兩個人群的基因都有著很高的澱粉酶基因含量,這表明他們已經適應了富含澱粉的食物。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這兩個古代人群在其成年期都無法消化乳糖,而這與今天歐洲成年人普遍能消化乳糖的情況正好相反。這說明這些古代歐洲居民可能還沒有長時間飲用牛奶的習慣,也說明了奶牛被中東居民馴化並且傳到歐洲可能是後來的事情。
上述這些基因研究的結論確實與人們舊有的認知和觀念產生了壹些沖突,可見基因研究等科技手段的應用在給考古學提供有力幫助的同時,也給學界的傳統研究方法,甚至對已有的研究結論帶來了新的挑戰。就此話題,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陳洪波向記者表示:“基因技術介入考古之後,有許多驚人的發現,比如現代人類起源的‘夏娃理論’。這次發現的歐洲人第三個基因來源也是壹例。這些發現彌補了考古發現的不足,令考古界十分振奮。但有時基因研究的結果與現有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恰恰相反,也令考古學家們不知所措。例如,中國科學院相關課題組2012年發表在《自然》上的植物基因研究結果表明,水稻栽培起源廣西,而非考古學界壹致公認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對於這壹幾乎背離現有考古學常識的結果,考古學界至今仍然保持沈默。誰是誰非,仍然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