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臺國賓館坐落在北京西郊阜成門外古釣魚臺風景區,南北長約壹 公裏,東西寬約0.5公裏,總面積42萬平方米。釣魚臺國賓館有十幾棟樓房,樓房從釣魚臺東門北邊,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編號,釣魚臺國賓館環境幽雅清寧,樓臺亭閣間碧水紅花、林木石橋,是中國古典建築情趣與現代建築格調的完美融合。
始建800年前
要說歷史,北京釣魚臺可以上溯到800年前的金代,當時這裏位於京城的西北,名為魚藻池,水域面積很大,玉淵潭和釣魚臺沒有間隔,是金、元皇帝每年遊幸之地。金代章宗皇帝喜在此處垂釣,因而得名“釣魚臺”。
到了明代萬歷年間,這裏成為明代皇親的京郊別墅。明代著名文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壹書中這樣描繪釣魚臺的景觀:“堤柳四垂,水四面,壹渚中央,渚置壹榭,水置壹舟,沙汀鳥閑,曲房入邃,藤花壹架,水紫壹方。”妳看,劉侗將釣魚臺描繪得多美:水上有
舟,水心有島,島上有榭,還有花鳥,泉水潺潺,冬夏不竭。這景色美得太“江南園林味”了。明代以後,大清乙酉年(1765年),正值康乾盛世,這裏辟為皇帝的行宮。乾隆皇帝專門請人將金元時代的魚藻池舊址浚治成湖,引來西山之水擴容玉淵潭、釣魚臺之水域,並將水源疏通引至阜成門、西直門的護城河,改善整個京城水系。1774年,乾隆皇帝又決定在釣魚臺行宮大興土木,營造了多處建築,如養源齋、同樂宮、清露堂、澄漪亭、望海樓等。乾隆皇帝還為每座亭、臺、樓、閣親筆題寫了匾額。於是釣魚臺的清泉碧水可終年曲折迂回於亭臺樓閣和翠林茂木石橋之間,釣魚臺行宮顯得愈加秀美。
1774年,乾隆皇帝還親自為釣魚臺西側甕門賦詩題匾“釣魚臺”,如今西側甕門上壁依然嵌有乾隆書這3個字的石額。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外交活動發展迅速。中央決定在釣魚臺建壹座國賓館,要建18棟設計風格迥異的現代化接待樓,客房400多套,還要建室內網球場、遊泳場、健身房等。還決定要將原有的亭臺樓閣古建築重新修繕,外部保持原有風格,內部改成現代化裝修。第18號樓總統套樓是樓群中最重點、最豪華的建築,其外形是純中國皇帝宮殿結構,黃色琉璃瓦鋪頂,綠色畫棟
雕梁環繞,樓高3層,處處富麗堂皇、金玉交輝。樓內的總統臥室更是氣派,使用的大床和衣櫥都用紫檀木精雕而成,落地宮燈分列四周,雍容瑰麗。臥室前的落地大擋屏用紅木精雕細刻並配以十余幅山水花鳥畫卷,營造出濃濃的中國情調。除總統樓外,其它17棟樓有西方別墅式的,有伊斯蘭式的,也有東方民族式,但均是現代化建築,樓下壹般是會客室,備有餐廳或會議談判廳。1959年國慶10周年慶典前夕,釣魚臺國賓館迎來了首批國賓。釣魚臺國賓館建成以後,這裏的景色大為改觀,原釣魚臺行宮和現代化18棟樓連成壹片,古今相映、珠聯璧合。整個國賓館古木茂密、碧水潺潺、綠草茵茵、柳堤彎彎、石橋小徑通幽,恰似人間仙境。
展示中國文化
國賓館從創建之初,中央有關部門就提出要以釣魚臺國賓館作為展示中國歷代文化的重要場所,國賓館就竭其所能廣泛征集歷代有價值之文物,包括明清時期及更早的書畫、文物、傳統古家具,並不斷得到收藏家和當代書畫名家以及海外華僑的捐贈,截至目前已有數千件文物和書畫古玩珍品分別陳列在各棟樓館內。釣魚臺國賓館的菜系博采國內八大菜系之長,也廣納世界各國菜肴之精。上至宮廷肴饌譜錄,下采民間風味小吃,外及各國元首口味、習俗,構成了釣魚臺國賓館菜肴的特色風味:“清鮮淡雅,淳和雋永”。上千位曾來華訪問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對釣魚臺菜肴均報以滿意的稱贊。不久前,國賓館的高級廚師又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宮廷宴”,品嘗過的海內外賓客個個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