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武德開元 —— 特點是光背無文。公元621年始鑄。初唐開元通寶行用錢是錢文為歐陽詢所書、經錢監嚴密督造的壹種優質開元錢,又叫武德開元。主要特征是:面、背肉好,廓整,錢文深竣清晰,銅質純凈,鑄造精良。錢徑24 -25 毫米,穿徑7 毫米,廓寬2 毫米,重約 4.5 克。四字含八分及隸體,筆劃端莊沈穩,“開”字間架勻稱,疏密有致;“元”字首劃為壹短橫,次劃長橫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各不相連,呈三撇狀,“甬”部上筆開口較大;“寶”字著筆莊重,其“貝”部內為兩短橫,不與左右兩豎筆連接。
中唐:星月開元 ——特點是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這種開元通常背面帶有星月型的痕記,中唐開元始於武周時期,又叫星月開元。中唐的開元錢文上,壹改歐陽詢書寫的初唐開元錢文端莊沈穩,大氣灑脫的筆體,演變成筆劃疏朗,纖細清秀的筆體,“元”字首橫加長,次劃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呈似連非連的頓折狀,進而又演變為連續的拐折狀。“甬”部上筆開口較扁,整個字體顯得比前期瘦長且稍欠勻稱。“寶”字之“貝”部內中間兩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相銜接。“宀”下的“爾”呈三豎道。背面的月型印記在坊間傳說為楊貴妃的指甲痕,故民間又稱其為貴妃錢。事實上,星月型印記為各錢局錢爐上的爐記,用來區分不同的錢爐。
晚唐:會昌開元 ——特點是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滅佛,將滅佛所得銅料鑄成會昌開元,大小徑寸如之前的開元通寶,背鑄壹州名。各地鑄錢工藝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多數周廓偏斜,鑄文模糊,個別出現花穿現象。時過壹年,由於唐武宗駕崩,會昌開元停鑄。同是會昌開元,質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可能存在著官鑄與私鑄的差別。錢幣學界壹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會昌開元有京(長安,今西安),昌(揚州),洛(洛陽),益(成都),荊(江陵,今荊州),襄(襄陽),藍(藍田),越(越州,今紹興),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長沙),兗(兗州,今濟寧),潤(潤州,今鎮江),鄂(鄂州,今武漢),平(平州,今秦皇島),興(興平,今鹹陽),梁(梁州,今漢中),廣(廣州),梓(梓州,今三臺),福(福州),桂(桂陽,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23個記地錢局標識。另外,除去會昌開元外,晚唐還存在普通開元。在安史之亂之後鑄造,沿襲中唐開元特點,多有小型月痕、對月月痕、多月痕開元或合背開元。這種開元銅質發黑,含鐵量高,字跡模糊,錢文筆劃纖細,“通”字的“辶”前三筆呈連續頓折狀或似連非連狀,多數輪廓不整。還有花穿開元,主要流通於晚唐。花穿錢“開”字向寬體發展,“元”字首橫加長,“通”字字體瘦長,“辶”前三筆連續拐折,“寶”字筆劃纖細,“貝”內雙橫拉長,與左右兩豎筆連接,錢徑23毫米至24毫米,重量1.7 克至3 克,銅質不純,鑄工草率,很多應屬私鑄之列。
南唐開元 ——特點是篆、隸成對。字體與唐開元有明顯的差別,錢文為徐鉉所書。南唐開元的特征是:“南唐開元,文字必小,輪廓特闊”。篆書開元的“寶”字很有特點,“宀”下左“王”右“缶”,四字纖細齊整,方中見圓。隸書“開元”出自誰手尚無定論。另有折二、折三等大型南唐開元錢幣,極少見。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比較昌盛的壹個小國,它所鑄造的錢幣,雖與唐朝開元同名,但不是同壹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