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安陽殷墟遺址武官村出土商代晚期後母武丁。嘴的邊緣有兩只直耳朵,腹部下面有四只圓柱形的腳。腹部飾有獸面紋和[葵葵花紋],耳外側飾有雙胡頭紋,足上部也飾有獸面紋,均以雲雷紋為地紋,神秘復雜。腹部內壁鑄有“後母吳”銘文,顯示為商代或祖甲為祭祀其母吳所鑄。它巨大無比,高1.33米,長1.65,438+00米,寬0.79米。1994年經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處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測量,測得重量為832.84公斤。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也是古代世界最重的青銅器。制作精美,由數件陶器內外模具組合而成,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的高度水平和中國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創造力。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陶制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鼎出現在商代早期,即商代李崗文化時期。漢代乃至魏晉時期都有使用,在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所以變化很大。據《禮記》記載,西周時,皇帝用九鼎,第壹鼎盛滿牛,稱為泰牢。以下是羊,貘,魚,蠟,腸胃,皮膚,新鮮的魚和新鮮的蠟;諸侯壹般用七鼎,又名監,以減鮮肉鮮蠟之味;(但東周時諸侯宴飲,卿大夫也可以用九鼎);青醫生用了五鼎,稱之為邵龍。鼎其實是羊、貘、魚、蠟和皮。學者用三鼎,其實是貘、魚、蠟(學者也用壹鼎,鼎其實是貘)。青銅禮器的發展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區別於其他國家的顯著特征之壹,也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本質特征。禮器的發展是由中國古代奴隸社會極其強烈的“宗法”關系決定的。人們對祖先和神靈的崇拜遠遠超出了對自身的認同。青銅禮器在夏朝已經出現。到了商代,尤其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已經非常成熟,主要的器皿種類已經有了,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器物。在古代社會,它被視為統治階級等級和權利的象征。目前考古發現時代最早的青銅鼎是商代早期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青銅鼎。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全面進入青銅器時代。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器是代表貴族的禮器。裝飾精美、形象生動、工藝高超、種類繁多的古代青銅藝術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未來各種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藏家來說,青銅器壹直是重中之重。收藏者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並不少見,但很少有人收藏幾十件青銅器。其實壹兩件可以稱之為禮器的青銅器就可以成為鎮宅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