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也統壹了貨幣。廢除刀、布、貝殼等錢幣,以“半兩”為貨幣。也就是說,用後來的秦國的圓方孔銅錢,鑄出“半兩”的銘文,重十二銖(壹兩為二十四銖),故稱“半兩”銅錢與其銘文壹樣重。此後,這種由圓孔演變為環錢的“半兩”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
擴展數據:
銅幣的歷史
方孔銅錢應該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在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以此為依據來賺錢。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也統壹了貨幣。廢除刀、布、貝殼等錢幣,以“半兩”為貨幣。也就是說,用後來的秦國的圓方孔銅錢,鑄出“半兩”的銘文,重十二銖(壹兩為二十四銖),故稱“半兩”銅錢與其銘文壹樣重。此後,這種由圓孔演變為環錢的“半兩”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梁武帝又鑄了三銖。元壽五年(前118),廢“半兩”,改五銖,鑄文“五銖”。這種五銖錢幣自東漢開始使用,歷代沿襲,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廢止。使用時間長,幣值相對穩定,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錢幣。
王莽稱帝期間,實行寶制,稱錢為“春”,並加鑄“六品春貨”和“十品布貨”兩套錢幣。春貨六品,又稱“六泉”,是王莽寶制中六種圓幣的總稱。
中國古代錢幣常以皇帝年號命名,也稱“年錢”。它最早是由五湖十六國的韓成鑄造的。338年,李壽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稱帝,國號漢,國號漢興。開始選角《韓行謙》。
南宋“五銖換孝”鑄於肖劍(454),太和十九年(495),北魏孝文帝鑄“五銖換太和”。年錢從宋代就開始定制了。到了宋代,爵位變動頻繁,為爵位投了不少錢。元朝以後,歷代鑄錢基本都是以年號命名的。比如元代的致遠鮑彤,明代的洪武鮑彤,清代的甘龍鮑彤。
鮑彤,中國唐代以後對錢幣的稱呼,因題詞“鮑彤”而得名。硬幣上鑄“鮑彤”二字,起源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鑄的“開元鮑彤”。開元鮑彤重兩銖四壘,十枚重壹兩。從此,銅幣不再像它們的文字那樣重要,而是按重量鑄造,並改名為“鮑彤”流通。
百度百科-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