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鎮位於喀喇沁旗中部,距赤峰至承德公路48公裏。1966改名了。乾隆八年(1743),第五代紮紮克與喀喇沁旗傅說樂嘉藏族次子敏珠爾·拉布坦,被封為金谷山貝子輔公,故稱“大公”,建有府邸,故名“葉公府”。民國三十四年(1945)以前,有東衙門、西衙門、前衙門、後衙門、小衙門、八老爺等多處封建貴族住宅,其土地占全鎮土地總面積的90%以上。民國37年(1948),喀喇沁右旗澗西縣聯合政府由王葉府遷至葉公府,葉公府於1966更名為金山鎮。
到1995,全鎮有9個村民委員會,73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委員會。全鎮8790戶335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6754。蒙古族17299,蒙古族聚居。金山鎮轄:華山、龍泉、廣場、金源4個社區居委會;河南西村、河南東村、靳東、後溝、河北、惜福、好松溝、馬鞍山、櫻桃溝9個村委會。工業府街上有嶽翎寺和康寧寺。嶽翎寺建於清代中前期,西邊是和碩端靜公主的家廟吉慶寺,還有深山中的古剎龍泉寺。目前,嶽翎寺、龍泉寺依然存在,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和地方出資進行修繕。工業府街的清真寺也是1985後重建的。公爺府的商業發展始於雍正、乾隆年間(1735-1795)。由於蒙古土地的開墾和漢人的湧入,店鋪的數量與日俱增。壹、山西人開“梨園當”,光緒七年(1881)改為“同興當”。此後,工業府街上出現了“泰國崔玉”燒鍋、“金全厚”、“李星”、“利匯川”、“誌誠信”等十幾家大商號。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工業府街設圩場,每天兩排七排。清末民初,公爺府已成為壹座民間貿易活躍的塞外小城。後來由於軍閥混戰,社會動蕩,特別是日軍的入侵,公爺府的生意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工業富的經營活動日益活躍。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全鎮經濟繁榮,貨源充足,物價穩定。現在,國營、集體和私營商業網點遍布全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