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長垣在那裏?

長垣在那裏?

長垣縣概況簡介

1、地理位置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

北部,東臨黃河,與山東

省東明縣隔河相望,北接

濮陽市,南與封丘縣毗鄰,

西與滑縣接壤。

2、人口

全縣總人口74.9萬。

3、面積

全縣國土面積1051平

方公裏,耕地 91.8 萬畝,

轄5鎮、12鄉、583個行政

村,724個自然村。

4、歷史沿革

長垣境內現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大崗、宜丘、蘇墳等龍山文

化遺址,可以證明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勞動生息。

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為衛國的蒲邑、匡邑。蒲城即今長

垣縣城所在地,《孔子家語》“子路為蒲宰”即此。匡城在今張寨鄉

孔莊村(古名匡莊),《論語》“子畏於匡”即指此地。戰國時魏國

並匡、蒲,置首垣邑。邑治在今縣城東北5公裏陳墻,舊名陳墻裏村。

秦設長垣縣,始有長垣之名,屬三

川郡,後屬東郡。

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和長

羅侯國,皆轄今長垣縣壹部分,俱屬兗

州陳留郡( 平丘故城在今封丘縣東南,

即平街。長羅故城在今滑縣妹村以東)。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置長垣侯

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29年)復置長

羅侯國,俱屬兗州陳留郡。建武十五年

(39年)長羅侯國廢。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

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盡得河南之地,置兗州於滑臺,轄長垣。

北魏屬司州東郡。太平真君八年(447 年)將長垣並入外黃(今杞縣

東並,蘭考東南 )。景明三年( 502 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

東魏、北齊時隸屬不變。自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余年,縣治皆

在今陳墻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596 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司

坡壹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

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605 年),廢匡城縣並入長

垣,皆屬東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 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

州。貞觀八年(634年)廢長垣縣又並入匡城縣。

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

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周不變,以至於宋。

宋建隆元年(960 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縣為鶴丘縣。

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處長改為長垣縣,皆屬京畿路開封府。自隋

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壹帶。

金初,長垣屬南京路開封府。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

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柳冢壹帶(今

舊城)。因與開封府隔河不便,於泰和八年(1208年)改屬大名路開

州(今濮陽)。

元初,曾改縣為保垣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隸中書省,初歸大

名府,至元二年(1265 年)屬開州。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

柳冢。明屬大名府開州。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於蒲城鎮,即

今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

民國初屬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裁道,18年改直隸為河北

省,長垣屬之。民國25年(1936年)屬河北省第十壹行政督察專員公

署。民國27年(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據長垣縣城,成立偽政權,屬

河北省冀南道。1945年秋日軍投降後,國民黨部隊搶進縣城,成立縣

政府。1946年屬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抗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

***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長垣縣河東部分的北部劃歸東

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了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

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 垣 )、

滑、濮( 陽 )、東( 明 )四縣邊區成

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佘家、丁欒壹帶

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

1949 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辦

公。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

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並入河南省,

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 年6月濮陽

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 年2月劃

歸安陽專區;1958 年 4 月安陽專區撤銷,

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

區恢復,長垣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

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 年3月

劃歸新鄉市。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東臨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隔

河相望,北接濮陽市,南與封丘縣毗鄰,西與滑縣接壤。全縣

國土面積 1051 平方公裏,耕地 91.8 萬畝,總人口 74.9 萬。

轄 5鎮、12鄉、

583 個行政村,

724 個自然村。

主要農作物有

小麥、大豆、

玉米、谷子、

花生等,為國

家糧食生產基

地縣。長垣在

西周時屬衛國,

秦時因“縣有

防垣”而置長垣縣。長垣交通發達,新(鄉)菏(澤)鐵路橫

穿縣境,長( 垣 )東( 明 )黃河大橋為亞洲第壹鐵路長橋,

106 國道南北縱貫縣境。個體私營經濟活躍,鄉鎮企業頗具特

色。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118個縣(市)排列位次 48位(1996

年排名)。建築、防腐、造紙、制藥、起重、烹飪、眼鏡、衛

生材料等傳統行業久負盛名。

長垣縣名勝古跡

學堂崗聖廟

學堂崗聖廟,位於長垣縣城

北 5 公裏的滿材鄉學堂崗村東,

197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 名勝誌 》載:“昔孔子聘

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晰、冉

有、公西華 ) 弦誦於此,故曰

學堂崗”。後人在崗上建廟,以

作紀念。該廟始建於漢,唐、宋

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重建,經明、清兩

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

有: 欞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

堂等。現存杏壇亭、杏壇亭、杏壇碑亭和明、清碑刻6通。

長垣縣文物古跡

小岡遺址

小岡遺址,位於長垣縣城東北4公裏的滿村鄉小岡村北 400

米。1978年 2月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北長220米,東

西寬120米,面積26400 平方米。遺址北高南低,中心高出地面

3米。文化層較厚,中心鉆探 5米不到底。灰土露於地面,陶片

標本有甕、罐、盆、鬲、豆、壺等。紋飾有繩紋、籃紋、弦紋、

附加堆紋等,陶色多為灰陶。文化性質為新石器龍山文化,商、

周、春秋戰國至漢代的文化遺存。與小崗遺址同類型的還有蘇墳、

大岡、宜丘、青崗、耿村等文化遺址。

王永光墓

位於城東南的孟崗鄉王樓村東北,距城 4 公裏。墓冢高約

3米,墓前立壹巨碑,並有碑樓,上書“ 明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

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王永光之墓”,並產有縣保文物單位石質標誌

牌壹塊。王永光,字有孚,號射鬥,明萬歷二十年進士,曾任工

部尚書、戶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 他歷經 萬

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著有《冰玉堂集》。

王永光在明末三案中及魏忠賢逆黨中有壹定牽連,固在明史中

沒列正傳, 可見王永光在明末歷史中是壹個有爭議的人物。 王

永光墓誌銘現收藏於縣文管所。

郭寨觀音石刻造像

位於縣城東3公裏的孟崗鄉郭寨村中,1986 年公布為縣級

文物保護單位。造像***有11尊,計有觀音、羅漢、關羽、周倉、

關平、土地、財神等。其中觀音造像,騎壹怪獸、面容慈祥、

造型優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刻精細,細條流暢,顯示

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石刻藝術才能,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

藝術精品。造像北部有“萬歷四十年七月初壹立”字樣。

  • 上一篇:通化湖古玩
  • 下一篇:閩越王城(閩越民族古城)所在地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