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為什麽說凡事不可過分?

為什麽說凡事不可過分?

原文人有詈人而人不答者,人必有所容也。不可以為人之畏我,而更求以辱之。為之不已,人或起而我應,恐口噤而不能出言矣。人有訟人而人不校者,人必有所處也。不可以為,人之畏我,而更求以攻之。為之不已,人或出而我辨,恐理虧而不能逃罪也。

譯文受到辱罵而不予理會,這個人壹定涵養很高。我們不能認為這是別人懼怕我們,而進壹步去侮辱他。(如果總是)這樣做,人家就有可能起來反擊我們,到那時我們恐怕就會嚇得說不出話來。和別人爭訟,而別人不計較,這是人家有自己的考慮。我們不要認為別人是畏懼我們,而進壹步去攻擊人家。沒完沒了地這樣做,人家站出來和我們辯論,我們恐怕就會理虧而不能逃避罪責了。

點評世上往往有那麽壹種修養差的人,喜歡得寸進尺,侮慢了別人,別人不與理睬,他不知這是人家對他的包容,反倒認為別人害怕他,更加囂張。可是人的容忍畢竟是有限度的,激怒了人家,難免要自討苦吃。由此來說,凡事都不可以過分。從另外壹個角度看,我們和別人相處要多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才不至於做出過分之事。

盛怒之下,言語慎重

原文親戚故舊,人情厚密之時,不可盡以密私之事語之,恐壹旦失歡,則前日所言,皆他人所憑以為爭訟之資。至有失歡之時,不可盡以切實之語加之,恐忿氣既平之後,或與之通好結親,則前言可愧。大抵忿怒之際,最不可指其隱諱之事,而暴其父祖之惡。吾之壹時怒氣所激,必欲指其切實而言之,不知彼之怨恨深入骨髓。古人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也。俗亦謂“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

譯文親戚朋友,故交舊識,即便在彼此關系融洽感情深厚的時候,也不可以把自己的隱秘之事全部告訴他們。只怕壹旦雙方關系惡化,那麽從前所說的話就成了他人和妳爭訟時所憑借的資本。還有在和人關系惡化的時候,也不要用太過分的言辭侮辱人家,只怕怒氣平息之後還要和他恢復以前的友好關系,甚至結為親戚,那樣從前所說的話就會令人慚愧。壹般來說,在怒不可遏的時候,切不可揭露別人隱私之事,或暴露別人祖輩、父輩所做過的惡事,我們可能被壹時的怒氣所驅使,壹定要揭露人家的短處來攻擊人家,不知道人家對我們的怨恨由此而深入骨髓。古人說:“言語對人的傷害,比長矛劍戟還要厲害”,說得對啊!俗話也說:“打人莫打膝,說人莫揭短”。

點評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許多時候是由於說話不當引起的。朋友之間壹旦翻臉,盛怒之下,不計後果,攻擊對方的短處。如果從此絕交,對方可能把妳的話牢記在心,氣量大度些的,倒也罷了,氣量小的,耿耿於懷,總要伺機報復。如果雙方怒火平息,又言笑如初,恐怕妳就會後悔,當時不該說那樣尖酸刻薄的話。夫妻雙方爭吵也是這樣,天下沒有不爭吵的夫妻,然而吵了架就分手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吵過之後,還要接著過日子,所以雙方處在氣頭上時,千萬不可壹時任氣,說話失去分寸,揭露對方短處或是專撿對方不愛聽的話刺激他,這樣做難免要傷害對方感情,不利於婚姻的穩定。常見許多年輕人,結婚時恩恩愛愛,但因為壹些小事,爭吵時互不相讓,說話不顧後果,時間長了,難免要傷感情,嚴重的甚至最後分道揚鑣。可見,盛怒之下說話不加考慮,危害是很深的。

與人言語,平心靜氣原文親戚故舊,因言語而失歡者,未必其言語之傷人,多是顏色辭氣暴厲,能激人之怒。且如諫人之短,語雖切直,而能溫顏下氣,縱不見聽,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語,無傷人處,而詞色俱歷,縱不見怒,亦須懷疑。古人謂“怒於室者色於市”,方其有怒,與他人言,必不卑遜。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際與人言語尤當自警。前輩有言:“誡酒後語,忌食時嗔,忍難耐事,順自強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

譯文親朋好友,故交舊識,因為說話不當而交情破裂的,未必都是因為說了傷害別人的話。很多是因為態度、,言詞、語氣過於粗暴,所以激起了別人的憤怒。比如規諫別人的缺點,話語雖然懇切直爽,卻能和言悅色,縱使不被對方聽取,也不至於惹怒對方。平常說話。本沒有傷人的地方,而言辭聲色都很嚴歷,即使不被對方惱怒,也會引起人家懷疑。古人說:“在家裏生氣後,難免要把怒色帶到外面去。”壹個人正值生氣的時候,和別人說話,壹定不會表示謙遜。別人不知道是什麽原因,怎麽能不奇怪呢!因此在大怒的時候和別人說話更應該警惕不要傷害了別人。前輩曾經說過:喝酒後誡說話,吃飯時忌生氣,能忍受難以忍受的事,不與自以為是的人爭論。經常能堅持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點評談話也是門藝術,有些話從某些人嘴裏說出,親切婉轉,使人如沐春風;而同樣的內容從另壹些人嘴裏說出,就暴戾生硬,讓人難以接受。由此看來,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說話藝術不可不研究。尤其是勸說別人,更要註重分寸,講究方式,要盡量做到和顏悅色、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更容易達到勸說的目的。

對待老人讓三分原文高年之人,鄉曲所當敬者,以其近於親也。然鄉曲有年高而德薄者,謂刑罰不加於己,輕詈辱人,不知愧恥。君子所當優容而不較也。

譯文年紀大的人,在鄉裏之所以受人尊敬,因為他們在年齡和經歷上都和自己的父母相接近。然而鄉裏也有年紀雖高而品德修養不夠的人,認為刑罰施加不到自己身上,動不動就侮罵別人而不知道慚愧羞恥。君子對這樣的人應該能夠寬容,不與他們計較。

點評尊老愛幼是我們社會的優良傳統,對老人謙讓也體現了壹個人最起碼的素質。另外,人由於長期操勞,步入老年後身體會變得虛弱易生病,另外,很多老年人年齡越大,脾氣性格越接近孩童。因此,和年老之人之間出現矛盾,如果不關乎原則問題,應退讓壹些,以免惹出大的麻煩。

與人交遊,當有分寸

原文與人交遊,無問高下,須常和易,不可妄自尊大,修飾邊幅。若言行崖異,則人豈復相近!然又不可太褻狎,樽酒會聚之際,固當歌笑盡歡,恐嘲譏中觸人諱忌,則忿爭興焉。

譯文和別人交往,不管對方地位高低,態度上必須平和親切,切不可妄自尊大,要穿著整潔。如果言談舉止壹副高高在上的派頭,那麽誰還願意和妳接近呢?然而也不能和人過分親近。喝酒聚會的時候,固然應該高歌歡笑,盡情暢飲,但也要說話謹慎,否則,在嘲諷譏刺中觸犯了別人禁忌諱避的事,可能就要引起爭吵了。

點評不妄自尊大、待人友好,這壹點在日常交往中,我們大多都能註意到。而“不可太褻狎”,我們往往會忽略。特別是年輕人在交往中,由於年齡相仿,彼此間說話開玩笑便不加考慮,很多時候會引起不快。可見,不管多麽親近的朋友,都要講究相處的藝術,這樣才會更好地維持友誼。

以才德服人

原文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譯文品行高尚的人自然會受到別人的敬重,不壹定他的容貌有多麽漂亮,身材有多麽高大;才能高超的人自然會受到別人敬服,不壹定他的言論有多麽高明。

點評每個人都希望被人尊敬,因為受尊敬的程度往往能證明人的價值的大小。然而,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尊敬呢?這就需要首先加強我們自身的修養。真正值得敬重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擁有極佳外貌、口才或更多財富、知識的人,而是壹個才德厚重的人。做壹個德才兼備的人,妳才能贏得更多的掌聲。

居鄉不可奢華

原文居於鄉曲,輿馬衣服不可鮮華。蓋鄉曲親故,居貧者多,在我者孑然異眾,貧者羞澀,必不敢相近,我亦何安之有?此說不可與口尚乳臭者言。

譯文居住在鄉裏面,駕的車馬、穿的衣服,不可以鮮艷華麗。因為鄉裏的親戚朋友,生活貧困的占多數,我們與眾不同,貧困的人感到不好意思,壹定不敢接近我們,我們自己如何能安心呢?這些話不必與乳臭未幹的未成年人講。

點評進入壹個新環境,要想更快地贏得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做到盡量和這裏的人保持格調壹致。這無關乎個性問題,君不見許多人因與新環境格格不入,而終日抑郁寡歡。因此,在不失原則的基礎上,盡量讓自己平易壹些,這是壹個生存技巧。

人不可迷途情欲

原文子弟有耽於情欲,迷而忘返,至於破家而不悔者,蓋始於試為之,由其中無所見,不能識破,則遂至於不可回。

譯文子弟中有人沈迷於情欲之中,迷途忘返,以至於敗壞家業而不知悔改。這些人開始時都只是想嘗試壹下,由於心中沒有見識,不能看透這樣做的後果,於是就發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點評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然而情感不同於情欲。情感是社會化的,高尚、健康的情感能催人向上。情欲則是更原始的、始於自然生理的。人如果耽於此種欲望,與其他動物又有何不同?學會克制欲望,生活在理智的光輝下,我們的人生才會更美好。

子弟應適當交遊

原文世人有慮子弟血氣未定,而酒色博弈之事,得以昏亂其心,尋至於失身破家,則拘之於家,嚴其出入,絕其交遊,致其無所見聞,樸野蠢鄙,不近人情。殊不知此非良策。禁防壹弛,情竇頓開,如火燎原,不可撲滅。況居之於家,無所用心,卻密為不肖之事,與出外何異?不若時其出入,謹其交遊,雖不肖之事習聞既熟,自能識破,必知愧而不為。縱試為之,亦不至於樸野蠢鄙,全為小人之所搖蕩也。

譯文世上有人考慮到年輕人尚未成年,血氣不足,酒色賭博這些事,會擾亂他們的心神,以至於喪失品德,敗壞家業。於是把年輕子弟拘留在家裏,嚴防他們的出入,斷絕他們和外界的往來,以至於使這些年輕子弟缺乏見聞,愚蠢鄙陋,不懂得人情道理。豈不知這樣做並非良策。壹旦對他們的管教松弛下來,這些年輕子弟的情欲就會爆發出來,如同野火燎原,不可撲滅。況且把他們拘留在家裏,整天無所事事,就會偷偷地做些不該做的事,這樣壹來和讓他們外出有什麽區別呢?不如按時讓他們出去,告訴他們交朋友要謹慎,對於那些不該做的事他們眼見耳聞,心中有數,自然能夠看得出來,壹定知道羞愧而不做那樣的事。即使試著去做這樣的事,也不會愚蠢鄙陋,完全被小人左右愚弄。

點評父母要引導孩子如何與人交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給他們生存的本領,來適應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如果壹味地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把他們關在家裏,這的確減少了孩子學壞的可能性,但也容易使他們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念,形成孤僻的性格。那樣,孩子走入社會後也很難適應,其後果更為可怕。

持家宜量入為出

原文起家之人,易為增進成立者,蓋服食器用及吉兇百費,規模淺狹,尚循其舊,故日人之數,多於日出,此所以常有余。富家之子,易於傾覆破蕩者,蓋服食器用及吉兇百費,規模廣大,尚循其舊,又分其財產立數門戶,則費用增倍於前日。子弟有能省用,速謀損節猶慮不及,況有不之悟者,何以支持乎?古人謂“由儉人奢易,由奢入儉難”,蓋謂此爾。大貴人之家尤難於保成。方其致位通顯,雖在閑冷,其俸給亦厚,其饋遺亦多,其使令之人滿前,皆州郡廩給,其服食器用雖極華侈,而其費不出於家財。逮其身後,無前日之俸給、饋遺使令之人,其日用百費非出家財不可。況又析壹家為數家,而用度仍舊,豈不至於破蕩?此亦勢使之然,為子弟者各宜量節。

譯文創立家業的人,之所以能夠把財富越積越多,就是因為他們在服裝、飲食、器皿、用具上以及在紅白喜事的操辦和各種日常花費上都很節儉,遵循發家之前的規矩,從不鋪張浪費,因此,每天收入的錢財總要多於支出的,所以他們能經常有所剩余。富家子弟之所以容易傾家蕩產,就是因為他們在服裝、飲食、器皿、用具上花費太多,操辦紅白喜事規模太大,總要依循舊制,並且數位兄弟又把財產分開各立門戶,這樣日常費用就比從前增加了好幾倍。子弟中有的人能節省費用,作長遠打算,恐怕還來不及呢,何況有的子弟尚未省悟,如何才能把家業支持下去呢?古人說:“從節儉進入到奢侈容易,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困難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權貴人家也不能保證子孫永不敗壞家業。當他們身居高位的時候,即使不是主管要害部門,國家發給的奉祿供給十分豐厚,別人贈送給的禮物錢財也很多,他們面前那麽多差役仆從,費用都是由州郡官方供給,他們的服飾、飲食、器皿、用具雖然都極其豪華奢侈,但那些費用都不是由自家財產中支付的。等到這些權貴的後世子孫,沒有父祖輩做官時國家撥給的奉祿供給,也沒有別人贈送的錢財禮物。差役仆從的薪水,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費用,都不得不從自家財產中支出。況且後世子孫又把壹家分成好多家,而各種用度還和往昔壹樣,怎麽能夠不傾家蕩產呢?這也是形勢所趨,不可避免的事,做子弟的,都應量入為出,勤儉持家。

點評量入為出,反對奢靡,治國、治家都該如此。《紅樓夢》中大觀園被查抄之後,賈政查看歷年收支賬薄發現“所入的不敷所出,又加連年宮裏花用,賬上有在外浮借的也不少。再查東省地租,近年所交不及祖上壹半,如今用度比祖上更加十倍”。他不由感慨:“豈知好幾年頭裏已就寅年用了卯年的,還是這樣裝好看,競把世職俸祿當作不打緊的事情,為什麽不敗呢!我如今要就省儉起來,已是遲了。”現代生活中,適量的消費、享受生活,對個人、對家庭都是應該的,但協調好收入和支出的比例更是十分必要的。量入為出,是家業長久興旺之重要根本,對於壹個國家來說亦是如此。

節儉宜持之以恒

原文人有財物,慮為人所竊,則必緘滕扃鐳,封識之甚嚴。慮費用之無度而致耗散,則必算計較量,支用之甚節。然有甚嚴而有失者,蓋百日之嚴,無壹日之疏,則無失;百日嚴而壹日不嚴,則壹日之失與百日不嚴同也。有甚節而終至於匱乏者,蓋百事節而無壹事之費,則不至於匱乏,百事節而壹事不節,則壹事之費與百事不節同也。所謂百事者,自飲食、衣服、屋宅、園館、輿馬、仆禦、器用、玩好,蓋非壹端。豐儉隨其財力,則不謂之費。不量財力而為之,或雖財力可辦,而過於侈靡,近於不急,皆妄費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譯文人們有了財物害怕被他人偷盜,就用繩索捆上,再加上鎖,嚴格地貼上標誌和封條。害怕日常花費沒有計劃而耗散家產,就會精心地計算壹切花銷。然而也有人雖然對日常花銷精打細算,還是破了產,這是因為壹百天嚴格謹慎地花銷,沒有壹天疏忽,才不會破產;壹百天在花銷上嚴格謹慎,只有壹天疏忽放任,那麽這壹天的疏忽放任與壹百天不嚴格謹慎造成的後果是壹樣的。有人十分節儉,但最後還是到了資財匱乏的地步,這就是因為在各種事情上都節儉,那麽壹樣事情的破費與各種事情都不節儉的後果是壹樣的。所說的各種事情,就是飲食、衣服、住宅、,園林、館舍、車馬、仆人差役、器皿用具、古玩,也不是壹兩句話能說得清的。對這些事物的使用,豐富或節儉按自己的財力來定,就不算是浪費。不根據自己的財力去做,或是雖然有這份財力卻過於奢侈浪費,做不是緊急要辦的事,都是亂花費。主持家事的年輕人應該深深懂得這壹點。

點評當家理財要以節儉為原則,有些人雖然自認為節儉,但持家還是沒有收到好的效果,這正是因為他們認為偶爾奢靡無關緊要,勤儉不能持之以恒的緣故。袁采指出正是這種疏忽造成了有些人的傾家蕩產,而要真正做到勤儉持家,就必須年復壹年,日復壹日地堅持勤儉,就必須在每壹件事,每壹個細節上堅持勤儉。他認為,日常花費要依據自己財力大小來定,量力而行,即使財產豐足,也不可奢侈,這樣堅持下去才能保持家業興旺發達。在個人、家庭消費上,我們並不主張做守財奴,但袁采這種堅持節儉的理財主張,對於我們今天仍有壹定的實用價值。

周濟當擇人

原文人有患難不能濟,困苦無所訴,貧乏不自存,而其人樸訥懷情,不能自言於人者,吾雖無余,亦當隨力周助。此人縱不能報,亦必知恩。若其本非窘乏,而以幹謁為業,挾持便佞之術,遍謁貴人富人之門,過州幹州,過縣幹縣,有所得則以為己能,無所得則以為怨仇。在今日則無感恩之心,在他日則無報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顧待之。豈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資他之不當用?譯文有人遇到了無法克服的禍患困難,無處訴說困苦,貧窮得生活不下去了,而這人又質樸木訥,面有愧色,不好意思向人求助。遇到這樣的人,我雖然手頭也不寬裕,也還是要盡力去幫助周濟他。此人即使不能回報,也壹定會感激我的恩德。如果有人本來並不貧困,只是到處去權貴富家門前阿諛奉承請求施舍,無論他路過州還是縣,他都這麽幹,得到人家的施舍就吹噓自己有才能,得不到人家的施舍就和人家結下仇怨。這種人現在不會感激別人的恩德,他日也不會報答別人的恩德,對這種人完全可以不顧念不考慮。怎麽能夠舍出我平時都不舍得用的錢財,去幫助他幹他不該幹的事呢?點評扶危濟困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可失於盲目,應該有所選擇、有所區別,幫助那些善良無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至於那些本有生活能力卻懶惰只想坐享其成的人,我們在伸出友愛之手時,壹定要想清應該給予他哪些方面的幫助為好。其次,幫助他人也要講究方法,“給人以魚,不如給人以漁”。比如,我們現在的扶貧工作,給予物質幫助固然是最為直接的方式,但更為長遠的方法是“給予”貧困地區以脫貧的方法,如註入產業、給予技術指導等。

雖貧亦不可輕受人恩

原文居鄉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榮達之後,遍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壹飯壹縑,亦不可輕受。前輩見人仕宦而廣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則難以立朝。”宜詳味此。

譯文在鄉裏居住,或是寄居在外,都不能輕易接受人家的恩惠。在我沒有發達的時候,受了人家的恩惠,常常要記在心裏,每次見到施恩於我的人,心裏都很敬畏。而那人也因為覺得有恩於我,所以在神色上常常表現出來。等到我榮耀顯達以後,要想報答所有有恩於我的人,恐怕也很難做到,不報答人家的恩情又覺得理虧。因此,即使是壹頓飯,壹絲絹,也不能輕易接受。前輩看見有人做官時廣求知己,告誡他說:“受別人的恩惠多,就很難在朝廷中立住腳。”應該好好地體會這句話。

點評袁采這條“不可輕受人恩”的訓誡,在今天看來也有它的可取之處。生活中我們也常有這樣的經驗,受了別人的小恩小惠,辦起事來就會礙於情面,受人牽制,最後自己吃了大虧。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更應該警惕這壹點,切不可接受別人的請客送禮,否則在執行公務時,難免受人牽制,做出殉私之事。

人情固有厚薄

原文人有居貧困時,不為鄉人所顧,及其榮達,則視鄉人如仇讎。殊不知鄉人不厚於我,我以為憾;我不厚於鄉人,鄉人他日亦獨不記耶?但於平時薄我者,勿與之厚,亦不必致怨。若其平時不與吾相識,茍我可以濟助之者,亦不可不為也。

譯文有人在貧困的時候,沒有得到鄉裏人的照顧,等到他榮耀顯達以後,就把鄉裏人視作仇人。殊不知鄉裏人當初不厚待我,我感到怨恨,我不厚待裏人,鄉裏人他日難道就不記得了嗎?只是對那些平時鄙薄我的人,不與他深交也不必怨恨他。對那些平時和我不相識的鄉裏人,如果我能周濟幫助他,也不可不這樣做。

點評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自古莫不如此。對於人情世故,不必斤斤計較;睚眥必報,必有失豁達大度的風度。寬容仁厚才會更加受人尊重。

以直報怨

原文聖人言“以直報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報怨,固不足道,而士大夫欲邀長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縱奸邪而不治,皆矯飾不近人情。聖人之所謂直者,其人賢,不以仇而廢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當其實。以此報怨,必不至遞相酬復無已時也。

譯文聖人說:“對於仇怨,須以正直之道來對待。”這句話最符合中庸之道,可以通行無阻。壹般來說,以怨報怨的說法當然不足稱道,而有的士大夫為了博取仁厚長者的名聲,放縱奸邪之人而不去懲治,都是虛偽不合情理的做法。聖人所說的正直,就是他人賢德,不因仇怨而廢掉人家;他人不肖,(為了贏得好名聲)也不因為仇怨而庇護他。是非取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以直報怨,就不會無休無止地互相報復了。

點評冤冤相報,是最不明智的選擇,最終的結果難免兩敗俱傷。而以直報怨,“是非去取,各當其實”,不但能反映出壹個人不記前嫌,寬容大度的品格,也是改善人際關系的最適用的辦法之壹。春秋時,齊桓公不記管仲的壹箭之仇,重用他讓他幫助自己治理齊國,最終國富兵強、稱霸諸侯。可見,按是非正道來處理人際關系是十分重要的了。

  • 上一篇:鎮宅之寶,大銅幣掛在家裏哪裏?
  • 下一篇:陳明亮的人物生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