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寺亂政
在中國古代,閹人在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是人所***知的事實,他們壹但得勢,往往禍國殃民,被歷史學家稱為“閹禍”或“宦寺亂政”,而閹禍和宦寺亂政也往往導致壹個封建王朝遭受滅頂之災,這裏舉幾個例子說明。
東漢末年黨錮之禍
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10歲,安帝即位時13歲,順帝即位時11歲。順帝死後沖帝即位時只2歲,到3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8歲,到9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15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12歲,仍是個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後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宦官們壹但得勢,其胡作非為的程度遠遠高於外戚。特別是從桓帝起,“五侯”和“十常侍”兩大閹人集團先後把持朝政,他們巧取豪奪、敲詐勒索、賣官鬻爵、無惡不作,引起士大夫、太學生和下層百姓的強烈不滿,其中以士大夫李膺、陳蕃、張儉等人為代表,與宦官集團展開了鬥爭,“五侯”和“十常侍”集團先後掀起了兩次黨錮之禍,大肆捕殺太學生和士大夫,壓制輿論,閹人們的如此胡作非為,東漢王朝覆滅的日子也臨近了。
無以復加的晚唐閹禍
唐朝安史之亂時期過後,唐王朝的皇帝對宦官的信任無為復加,肅宗時宦官李輔國就掌握天策軍,官至“門下三品”(宰相),代宗後,宦官勢力進壹步膨脹,充任內樞密史、掌握朝廷機密、承詔宣旨,此時,宦官逐步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軍隊(天策軍、神策軍、金吾軍、神威軍等)和朝政大權,此刻,李唐皇帝不但控制不了宦官,反被他們所控制。這個時期著名的宦官除李輔國外,還有仇士良、魚朝恩、王守澄、田令孜等人。自穆宗後,有二帝為宦官所殺,七帝為宦官擁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宦官也是腐朽勢力代表,他們廣占良田,大興園宅,勒索百姓,賣官鬻爵。宦官的專權與跋扈引起皇帝和官僚士大夫的強烈不滿,曾發動幾次翦除宦官勢力的鬥爭,著名的有順宗時的“永貞革新”,文宗時的“甘露之變”,都以失敗告終。有識之士多次疾呼上言,抨擊宦官專權,但無濟於事。唐末,宦官與藩鎮節帥內外勾結,攻殺不已,敗壞朝綱。昭宗天復三年(903),汴宋節度使朱全忠(梁太祖朱溫)擁兵迫昭宗從鳳翔還京,盡誅朝內外宦官,此刻,李唐王朝也走到它生命的盡頭了。
閹人統軍北宋滅亡
北宋末年,宋徽宗信任的宦官童貫長期統帥軍隊。童貫,少年凈身入宮,投於大太監李憲門下。他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於媚術。徽宗即位後,他如魚得水,使出渾身解數,獻古玩,弄字畫,用盡心思討得這位風流天子的歡心,從此平步青雲。他與蔡京聯手,排擠朝臣。公(即蔡京)媼(即童貫)二相,朝內朝外,互相勾結,獨霸北宋軍政大權,朝野百官,盡出其門,童太監成了“童大王”。童貫獨領兵權二十年,北宋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國力日虛,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閹禍不斷的大明王朝
明代閹禍跟成祖朱棣設立東廠有很大關系。但明代閹禍真正始於英宗朝王振專權。王振本是壹介失意文人,他用自我閹割的代價,鋪就壹條飛黃騰達之路。他置傳統觀念與社會議論於不顧,排斥輔政大臣;盜毀朱元璋嚴禁宦官幹政的鐵牌,使宦官公開地走上政治舞臺;大權獨攬後,瘋狂斂財,打著皇權的旗號幹預財政,貪贓受賄,把發財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頭上;翦除政敵手段,陰險毒辣,肢解殘殺劉球,為明英宗時期最為駭人聽聞的慘案。王振專權亂政,導使英宗被俘,自己也送上絕路,被護衛將軍樊忠壹錘砸死,魂歸黃泉。憲宗朝的宦官汪直,提督西廠,朝廷內號稱“只知汪太監,不知有皇帝”,汪直秉政,奸佞之徒紛紛入閣,朝中大臣有十余人被害。而武英朝的八虎之首的宦官劉瑾,同王振、汪直相比較,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人稱“立皇帝”。他少年入宮,憑借好用的頭腦,學會壹身鉆營功夫,得到大太監李廣賞識推薦入東宮侍奉太子朱厚燳。他傾心盡力討太子歡心,不久成為太子心腹內臣。太子繼位後,劉瑾連連升遷,很快當上了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貪淫樂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黨”名單,把56位正直朝臣壹網打盡。朝廷的壹切決斷獨攬,成了無名有實的“劉皇帝。他還依靠東西廠和錦衣衛等機構殘害忠良,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機廣納賂賄,朝臣紛紛仿效,貪風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後劉瑾被淩遲處死。同王振、汪直、劉瑾相比較,熹宗朝的魏忠賢可謂登峰造極了。魏忠賢,本是壹市井惡少,目不識丁,卻諳熟拍馬絕技,入宮不久,得太監王安提拔,又與皇孫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熱,並接近萬歷皇帝,地位和權勢與日俱進。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他和客印月開始攬權幹政。他恩將仇報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殺朝臣,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私植黨羽,自稱“九千歲”,為歷代宦寺亂政的最高峰。他不僅獻春藥慫恿皇帝淫逸,自己娶妻納妾,搶奪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紅顏。崇禎皇帝繼位後,魏忠賢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