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俊
“吳趨自有史,請從閶門起。”這是陸機在《吳趨行》裏提到蘇州的第壹句話。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築吳都,閶門便是這座城池“氣通閶闔”的首門,它見證了蘇州城兩千五百余年的滄桑變遷。不久的將來,壹幅嶄新的姑蘇繁華圖將展現於世。
新修復的閶門是否能夠真實還原歷史面貌?在這個城門、城墻早已不再作為關防壁壘的年代,如此規模浩大的修復工程意義究竟何在?這不能不引發我們對於現代與傳統、保護與發展、歷史與未來更深入的思考。 吊橋的東堍,月洞形的城門僅剩了小半個,殘頹的城墻上荒草萋萋。天氣好時,常有壹些白發老人懶懶地坐在城根下曬著太陽。在蘇州,妳要問閶門在哪裏,蘇州人往往會和妳辨清壹下,是“新閶門”還是“老閶門”?新閶門差不多成了石路商業區的代名詞,而“老閶門”呢?就在這裏,原來的公交4路車終點站。
說它“老”,因為古閶門的遺址就在這地方。在過去的歲月長河裏,閶門城樓在這裏建而毀,毀而建,幾經更叠。眼前的這片殘垣斷壁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舊物,比起閶門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來,盡管不能算老,但它畢竟給我們留下了最後的遺存。同時,它也留下了壹段辛酸和愚昧的歷史。
1934年,當局為了改善交通,將清代遺留下來的閶門城門城樓拆去,仿照金門羅馬式樣改建閶門陸城門。1936年竣工的閶門中間是車行道,在中門兩側各增辟了壹個2米多寬的側門作為人行道。不久之後,抗戰爆發,蘇州淪陷。《老蘇州》畫冊上,有壹張老照片記錄了當時閶門的景況。在城門口“老篤眼藥”的巨幅廣告下,站立著荷槍實彈的日軍崗哨。整個畫面充溢著壹種恐怖和屈辱的氣氛。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蘇州的城墻基本上還是貫通的,從閶門陸門北側的石階上去向北走,能壹直走到平門,往南可以經過金門城樓再走到胥門。1958年全國開展“大躍進”運動,蘇州古城在劫難逃,閶門的水陸城門全部被毀,城泥城磚都被挖下來砌小高爐大煉鋼鐵。原因很荒唐,據說是古城磚極耐高溫,何況這不再承擔防禦功能的城墻留著也沒用。
幾十年後,我們重來規劃城門的修復,往事不堪回首。
歷史是銜接的,生活還將持續,今天規劃中的閶門是什麽模樣?它與那壹段殘垣斷壁又該如何銜接呢?蘇州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指揮部對此給出了答案。
此次閶門城門與城墻修復方案的設計由蘇州園林設計院承擔。2002年他們受蘇州市規劃局委托,著手進行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西段規劃編制工作,閶門節點是西段規劃設計的重點地段。2003年5月,該院針對修復閶門再次進行了深化設計,他們以文物保護部門提供的考古資料為依據,借鑒清代《盛世滋生圖》、《三百六十行》等古畫。最後經過社會公示投票表決,選定了“突出明及清初的城門形制,修復兩重甕城城墻”的設計方案。
為了盡可能多地傳遞出閶門的歷史信息,做到“缺失部分的修補必須與整體保持和諧,但同時要區別於原作”的設計要求,修復工作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有關部門特地收集了壹些舊城磚並特制了大量原規格的城磚,采用偷砌法進行墻體修補。在新城門與老城門銜接的處理上,新城墻將原來那段殘存的民國城門隔空包納其中,絲毫不破壞其本來面貌,將歷史遺跡原封不動地保留下去。 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閶門位於城市中心地帶,在這裏動工,必然要面臨很多的問題。文物保護、交通疏導、景點分布、商鋪遷移、居民安置……壹系列的矛盾需要統籌解決。科學的決策,審慎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
按照閶門城門與城墻的總體修復方案,曲折逶迤的外圈甕城將由北、西、南三個方向環抱內圈甕城和主城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90米,內圈甕城約45米見方。甕城的高度為七余米。內外陸門上分別建造敵樓和城樓。城樓面闊五開間,深四進,基本上參照盤門城樓,但氣勢更為恢弘。另外還在甕城的水關內布置了壹組臨河古建築,以豐富甕城的空間層次。
但是,考慮到道路交通等因素,專家組決定對陸城門東面的城墻先行修復,甕城、城樓和敵樓的修復則作為遠期規劃,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分步實施。
水城門的修復施工中也出現了新的情況。今年三月初,工程隊在清理閶門下塘河底的淤泥時,發現了幾排平鋪的石板和幾十根碗口粗的木樁,據住在附近的老人說,幾十年前蘇州大旱,他親眼看到過木樁露了出來。這是否就是古代水城門的基礎呢?1980年在相門發現了漢代水城門遺址。蘇州文物部門當即組織考古調查隊進駐現場。在文物部門的鑒定結果沒出來之前,閶門修復工程只能暫停。
七天後,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完成了閶門遺址的搶救性考古調查。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早於漢代的城墻遺跡,挖掘出大量漢代和唐代的釉陶片和磚礫瓦片,其中也沒有發現早於漢代的遺物。從木樁和夯築黃土剖面以及外包的城磚進行分析考證,確認這是五代時期閶門磚城樓的遺跡。五代之前蘇州的城墻都是土城,吳越王錢镠始以磚砌蘇州城墻。當時閶門大修,先在古河道中打下木樁,然後在木樁間填充瓦礫、釉陶片和泥土,再夯築,最後在夯土外包以城磚,形成壹個南北略長於東西、面積10余米長見方的磚城樓。由此看來,五代時期閶門水城門就在城樓的北墻中間,隨著歷代改建重修,水城門位置逐漸北移。
閶門遺址歷代變化很大,現有遺存不僅年代較晚而且損毀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文物部門提出,閶門的修復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明清時代的原有風貌。對現有水城門水閘以下的清代遺物原樣保留,再用清代花崗巖加高水閘修復護壁;保留河道南岸水城門兩邊石壁,殘損處用明代青石修補復原;將水關橋解放後水泥加寬部分拆除,恢復到原有的尺度形制,使它與水城門風格壹致……
修復工程是壹項復雜的綜合工程,它要承擔起歷史和文化的責任,不能急躁,更不能馬虎。就是在這種問題不斷出現,不斷解決的情況下,規劃藍圖壹步壹步地變為現實。預計到年底我們可以看到閶門水陸城門的基本面貌。 從園林設計院到博物館考古部,從壹張張閶門修復的規劃藍圖到地表下漢唐的釉陶、炭化的礎樁,從“最是紅塵中壹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繁華舊夢到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的逐步實施,無不令人深切地感受到,這座城市歷史之悠久,文化積澱之深厚。但反過來說,這也形成了壹種巨大的壓力,至少它使我們需要權衡的東西更多,有時候甚至難以抉擇。
對待閶門的修復,也有專家提出了質疑。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文化遺址保護的原則是“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對已不存在的東西不提倡重建。古代重修城墻,是因為它具備防禦的功能,有實用性價值。現代的修復如果只是單純的復古,那麽其價值又有多大呢?
但是很多專家堅持認為,閶門是老蘇州象征,重新修復是歷史的責任,是文物古跡生命的延續。例如滕王閣在壹千三百年裏就重新修建了28次。更何況閶門城門城墻的基礎還在,它內在的血脈兩千五百年來從未中斷過,這種修復行為的本身就具有深遠意義。
這樣的爭議持續了好多年了,將來恐怕還會繼續下去。不同的價值觀念,在處理保護與發展的具體問題上,必然會產生矛盾。
在新版的蘇州地圖上,古城區占據了壹個心臟的位置,但是從整體比例來看,它顯得很小。外城河、環城路、中心城區範圍線把它壹層又壹層地包圍了起來。再往外,工業園區、高新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又將其簇擁其中。如果這樣來看待,那麽有些看法就容易溝通了。壹座不設防的城門,或許也只能看作壹個景觀。
說到不設防,在閶門的歷史上,曾有過這樣的年代:南宋末年,蒙古人逐鹿中原,他們把鐵蹄所到之處都當作壹馬平川的牧場。為了削弱新征服地區的防禦能力,元軍下令拆毀城墻並永禁修復,壹旦發生暴動,就能立即入城鎮壓。蘇州由此幾十年裏沒有城墻,直到元至正十壹年(1351)又開始重建。那時的攻守形勢已經轉化,沒有城墻的城市哪能抵禦義軍的進攻。很快,這段“蒙古人的插曲”就在中國的歷史上翻了過去。緊接著張士誠據蘇稱王,不但加固城墻挖深城濠,還在各城門甕城內增設月城,用來藏兵守衛。看似固若金湯,但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攻陷……
天下本就沒有堅不可摧的城池。最終的征服靠的也不是武力,而是文明。
我們今天重修壹座不設防的城門,為了對歷史和文明的紀念。 修復閶門,與其說在還原壹段歷史的面貌,不如說蘇州人在編織壹個時代的夢想,對繁盛富庶、祥和安泰的人間樂土的憧憬和追求。
金閶繁華,歷代歌詠者不絕,閶門即事詩就有好多首,唐朝的張繼,明朝的唐寅都曾經寫過。蘇州人對唐寅的那首《閶門即事》似乎特別青睞,至今還廣為流傳。“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又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賈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畫家這麽寫,很是聰明,因為他把想象的空間留了出來。連唐伯虎都自嘆筆拙不敢描摹的閶門,怎能不勾起後人無盡的遐想。
敢於弄筆的畫師總是有的,在清代徐揚的《盛世滋生圖》裏,我們終於看到了壹個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閶門。我們不妨翻檢壹些史誌,再來尋訪壹番昔日的繁華。
清朝的孫嘉淦在《南遊記》裏提到蘇州閶門,用了這樣的描述:“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乾嘉年間,十裏金閶店鋪多達數萬家,絲綢、染織、煙草、米行、雜貨、藥材、珠寶、古玩、茶寮、酒肆、菜館、戲院、青樓等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民宅、會館、公所、行幫、商會又與之相依為鄰,閶門壹帶真正是五方雜處之地。沒有壹定的實力,在閶門做生意是很難立足的。但是,這種激烈的商業競爭,也孕育出了壹批百年老店,這是後話了。
明清兩代閶門商業的繁榮,主要得益於交通便利,尤其是水運。蘇州地區水網密布河道縱橫,外連京杭運河,水運環境得天獨厚。閶門又位於水陸交通要沖之地,城河沿岸運輸碼頭眾多,“凡南北舟車,外洋商販,莫不畢集於此”,這裏成了當時蘇州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和商貿中心。不僅如此,它還是蘇州對外貿易的壹個口岸。“雷允上”、“沐泰山”的成藥從這裏遠銷海外,壹些舶來品也能在這裏買到,比如南洋的玳瑁、日本的漆器、朝鮮的折扇……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洋務局在閶門外設商埠,開石路,進壹步推動了閶門地區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1908年蘇州城***有錢莊24家,其中20家都聚集在閶門大街,也就是現在的西中市。民國初期,最早進入蘇州的三家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支行以及後來成立的蘇州銀行公會,地點都設在西中市附近。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城建格局的改變,蘇州的商業中心才逐漸轉移到了觀前。
時過境遷,杜三珍熟食店,沐泰山堂藥鋪,義昌福菜館,趙天祿糖果店,近水臺面館……因為這才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新修復的閶門要恢復明清時代的風貌,我想,著眼點還在壹個“商”字。閶門節點的規劃設計力求凸現商業特色,在陸城門內外布置了很多店鋪,護城河沿岸也不再以綠化為主題,而是定位為商業及服務業,這些都符合閶門的歷史風貌特征。 陸先生算是老閶門了,從他的曾祖開始就壹直住在閶門附近。他知道城門又要重新修復非常高興。但是前壹階段吊橋拆了,他感到有點失落。“我以前每天上下班都要走過吊橋,現在要繞道走,才覺得不方便啊。那頂橋元朝的時候就有了,拆了真是可惜……”我告訴他,新的吊橋很快就會建成,而且比原來那頂更好。
吊橋,又叫釣橋。它跨過外城河,直接連通閶門城內外,是蘇州的主要橋梁之壹。顧名思義,吊橋最早時候可能是城關下的壹頂活絡的棧橋,可以隨時撤掉以阻斷交通。元朝的吊橋,早不知哪裏去了,之後它又經過了不知多少次的改建重建。陸先生每天上下班走過的吊橋,是在1934年重新翻建的,這是壹頂鋼筋水泥橋面的石拱橋。為適應交通需要,解放後又將橋面加寬過。
新吊橋的外型和人民橋差不了多少,只是規格小壹些。這座樣式古典簡潔的廊橋,既適應了現代交通需求,又與閶門的整體風貌相和諧。除了吊橋,隨著閶門節點規劃的逐步實施,渡僧橋、山塘橋也要重建。北浩弄東側低窪地塊將進行改造,在百間樓與五涇廟之間還要架起壹座五拱的人行石橋——五龍橋,橫跨護城河的東西兩岸。
閶門節點的遠期規劃目標是實現步行化,以閶門地區為重要樞紐,使蘇州古城西北部的歷史地段連為壹體。這壹目標的實現,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為了從閶門外圍分流車行,壹批市政道路建設項目同步跟上。閶門西街和中街路向北打通至環城北路,專諸巷拓寬至景德路,將桃花塢大街向西打通跨河接廣濟路……
五龍匯閶景點是閶門節點規劃中的另壹個重要部分。所謂“五龍匯閶”是閶門地區獨特的水貌特征,外城河、內城河、上塘河、山塘河分別從五個方向在這裏匯聚。景點的設計圍繞紀念白居易的主題展開,由白居易祠、樂天廣場及相配套的旅遊服務設施組成。位於景點的中心位置的白居易祠,采用較為自由的蘇州民居格局,由三組各具特色的院落構成,主院落為壹水院,布局嚴整,沿軸線依次排列著大門、碑亭、樂天祠,兩側為碑廊,南院為生活起居場所,北院則作為後花園。樂天廣場在白居易祠的北面,它也是五龍匯閶景點的入口,廣場中心立白居易像。在白居易祠東側利用地形的高差布置下沈式的步行街,在它的東南角將設壹個親水觀景平臺,在那裏可以看到閶門的全貌。
閶門在歷史上還有個名字——“破楚門”;《吳越春秋》:“城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閭闔風也。闔閭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閭門以通天氣,因復名破楚門”。因其坐落西北,以為通閶闔天風,故以得名。至春申君黃歇時,因諱“破楚”,復改閶門。吳國的大軍當年就從此門浩蕩而出,西進伐楚。這是蘇州歷史上最具有王者之氣的時代。勇敢無畏的氣魄,開拓進取的精神,同樣是今天的蘇州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