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通,難於上青天。蜀道上,寶成鐵路(寶雞-成都)和陽安鐵路(陽平關-安康)的交匯處,有壹個小鎮叫陽平關,三國時期叫陽安關。《三國演義》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不知道這個鎮有沒有)。北面是秦嶺,南面是大巴山和米倉山,嘉陵江從鎮上穿過,把古鎮街和火車站壹分為二。雄偉的嘉陵江大橋像壹條彩帶,把他們緊緊地系在壹起。紫龍山位於江邊,相傳趙子龍曾在此鎮守練兵。老街面朝嘉陵江,背靠雞公山(也叫鼓山,不遠處還有壹個村子叫擂鼓臺)。有山有水。站在紫龍山上,看著隔江相望的雞公山,就像壹只雄雞的皇冠直立著,青山讓他更美。
陽平關鎮位於寧強縣西部的嘉陵江流域。它是陽平關鎮政府的駐地。該鎮南臨雞公山,北靠尹平山,中間是紫龍山。嘉陵江從東北到西南穿過該鎮,三島河和韓家河從東南岸匯合,清河從北岸匯合。地形復雜,氣勢磅礴,以險關著稱。寶成鐵路從鎮北穿過,陽安鐵路由此出發。鎮上還有三個十字路口。
陽平關鎮平均海拔580米,屬北亞熱帶溫暖山地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1184mm,無霜期240天,地震烈度6度。我國主要河流嘉陵江平均流量166m3/s,最大洪峰流量9680m3。3 m/s,靜風頻率為47%。
陽平關西漢三國時期名陽平關,是通往川北的主要門戶。唐朝時,屬中央直轄的三泉縣。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壹個鎮。漢中市撤區設鎮後,撤銷陽平關區,擴大鎮域,由原陽平關鎮、大廠溝鄉、唐都鄉組成。
該鎮礦產資源豐富。嘉陵江除了有豐富的砂金資源外,還有銅礦、磷礦、鋁、錳、褐鐵、大理石、花崗巖等,都有很大的開采價值。木材、核桃、木耳、油桐、生漆、柿子、板栗等特色農林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以及80多種野生中藥材上市采購;畜牧業發展迅速,年出欄生豬3萬頭,牛1.5萬頭,羊3000只。
陽平關鎮現有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00人,少數民族(回族)900人,常住人口1.32萬人,流動人口2200人。全鎮工業企業9家,總產值5757萬元,私營商業服務業280家,從業人員2400人,農副產品和蔬菜百貨為主的市場2個,日營業額654.38+0.2萬元,影劇院和文化站654.38+0個,清真寺1座,中學654.38+0所,小學2所。鎮上有兩個火車站,壹個是客運站,壹個是貨運站。正在建設的大型編組站,進壹步強化了陽平關鎮作為陜甘寧川三省交界處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省道列巴至楊洋公路、楊光至萍萍公路和楊康至康縣公路穿鎮而過,形成陽平關鎮的公路幹線網。各級鄉道將城鎮與廣大農村連接起來,形成了內外暢通的公路交通網絡。全鎮供水設施齊全,有自來水站壹座,日供水能力1.58立方米,管道長度7公裏,普及率達96%以上。全鄉已建成110千伏變電站,村村通電氣化;全鎮有電信支局1個,郵政支局1個,電話普及率達到60%;建成了有線電視接收站,安裝了電視光纜傳輸網。1999該鎮財政收入300萬元,GDP 1。6543.8億元,城市經濟初具規模,社會服務設施初具規模。65438-0995陽平關鎮被省政府列為陜西省百個小城鎮綜合試點鎮,65438-0998被市建委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陽平關鎮是連接西南和西北的咽喉,是陜甘川三省交匯處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是陜南門戶和漢中市對外聯系的窗口之壹,是寧強縣僅次於縣城的中心鎮。它的繁榮發展不僅對寧強縣,而且對更大的區域都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1954年,因修寶成鐵路,在寧強陽平關鎮古磚下發現壹枚“碩寧太後”金印,現藏重慶博物館。當年《中國青年報》的報道也指出,今天陽平關對面的紫龍山上有漢代的遺跡。據記載,“朔寧王”是東漢初年公孫述對肖偉的封號。據史書記載,從未到過蜀國。這枚印章很可能是戰敗,去蜀國求救時留在陽平關的。今天在陽平關鎮發現,說明此地在漢代已經成為聚落。其交通必須依靠嘉陵路。
韓曙有陽安關,漢陽平陽關以南,就是今天寧強的西北。宋代,陽安關改為陽平關,從此陽平關即指此關。
陽平關位於寧強縣西北部,秦巴環抱的群山之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要塞。陽平關在三國時期被稱為陽安關或關城。是蜀漢北方的重要門戶,西有陰平,東有漢朝。
古陽平關
固陽關平,又名白馬城、金口城,始建於西漢,位於陜西省勉縣武侯鎮漣水村。北依秦嶺,南依漢江、巴山,西跨仙河,走馬嶺上的張魯城。西至巴蜀金牛路路口,北至秦龍陳倉路路口。與定軍山、天蕩山在漢江南北,是漢中盆地的西部門戶,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部邊疆,地理位置十分危險。進有利攻,退可守。阿津學者張輝在《南漢書》中記載:“蜀有陽平、將官、白水三關……”,而《隋書地理》則更詳細地描述了固陽關平的軍事戰略地位:“西控川蜀,北接秦隴,後依京山,前有定軍,右有白馬金牛,左有雲翳。若蜀國在其之上,則能打倒敵人,尊重皇族;可以蠶食和諧涼爽,擴張國土;接下來,我們可以堅持重點,作為持久的解決方案。..... "因此,固陽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蜀之咽喉”、“漢中之門戶”,人們感嘆“漢中最危如陽平”。
正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代眾多英雄豪傑、歷史巨匠,或以文采,或以車馬,在這裏上演了壹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劇。尤其是三國時期,蜀國和魏國的皇帝都極力爭取,給固陽平關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使其名揚天下。
東漢靈帝末年,益州牧柳巖密謀瓜分巴蜀,派張魯為太守司馬懿攻漢中。張魯率部從成都北上,沿劍閣棧道出古白蓮關,到達勉陽(今勉縣)。壹是從陽平關打開缺口,在西側走馬嶺修築堡壘。然後,南方的綿水(今漢水)占領了北方的定軍山、天蕩山,殺了漢中太守蘇谷,從而占領了整個漢中,自稱“漢寧郡王”,統治漢中二十余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軍65438+萬。攻下輝縣、豐縣後,開始進軍漢中,攻打陽平關。張魯命令他的指揮官,張威,楊昂,楊任等人堅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詐退,讓陽平關守軍放松了警惕。接著,曹兵趁機攻占陽平關,張魯守軍反叛,楊昂戰死,張威和楊任逃回南鄭,張魯逃到四川巴中。曹操攻下漢中後,留下夏、張合、鎮守漢中,自己則因擔心後方不穩,率領主力回北。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率部將領進入漢中,被張合堵在陽平關外的漢江上遊深山峽谷中。他們對峙了壹年多,劉備沒能進入漢中盆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壹面派兵攻打在走馬嶺的營寨,壹面南渡漢水,沿山道奪取軍事重地定軍山,從而迫使夏將防守陽平關的東移,與劉備爭奪定軍山。在反擊中,蜀軍大將黃忠沖用曹操的刀襲擊了夏侯元。張聽說夏戰敗,退守陽平關。隨後,曹操又增兵陽平關與劉備作戰,劉備卻堅持不下去了。由於軍糧匱乏,傷亡慘重,曹駿最終敗給了關中。從此漢中歸劉備管轄。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起兵北伐,率領各路軍隊在綿陽屯兵八年。在這八年裏,諸葛亮壹直把陽平關作為自己可進可退的大本營。其中,六次出祁山,四次都是沿陳倉古道出陽平關北伐。每當他退役,他就在這裏休息,教士兵表演武術。今天,固陽平陽臥龍崗上仍有諸葛亮讀書臺遺址。
雄關依舊,往事如煙。當縱橫交錯的公路、鐵路已經把天然的護城河變成了通衢大道,似乎平陽古遺址上殘存的城墻、古碑、深溝還在向人們講述著壹個個輝煌與榮耀的故事。
當然,歷史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古代戰爭的勝敗誰都可以判斷。然而,固陽關平以戰爭聞名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秦漢以後的漫長歲月中,固陽關平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多次戰爭的洗禮,其軍事戰略等方面仍然十分重要。直到冷兵器時代結束,現代戰爭興起,其軍事地位才逐漸被經濟文化發展所取代。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1983年,勉縣人民政府批準固陽關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漢中市人民政府批準固陽關平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勉縣人民政府決定逐步恢復平陽古城墻遺址,以使這壹歷史關隘重現,使其成為促進旅遊經濟、文物保護和文化發展的新景觀,意義深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谷陽坪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川陜川路上將會展現壹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