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盆地是雲南東部的壹個古近紀-新近紀盆地,位於東經103 36 ' 48 " ~ 103 51 ' 00 "處。北緯24° 53 ' 26 " ~ 25° 11 ' 40 "。構造位置屬於揚子準地臺雲南東臺褶皺帶中的曲靖褶皺束,盆地呈北北東向,南寬北窄,面積325km2。
截至2003年底,呂梁盆地已完成2D地震399.48km,三維地震155.04km2。鉆各類井***17,總進尺15301.7m,獲工業氣井6口;已識別出三個含氣區塊:陸2區塊、陸3區塊和陸9區塊。發現盆地東部擠壓帶的大嘴子背斜是壹個富氣區。大嘴子構造早期為較完整的背斜,後期受擠壓變形為斷背斜,分為陸2塊和陸3塊兩個二級構造。探明儲量12.81×108m3,含氣面積2.5km2,標定采收率35%。單井平均日產能0.25×104m3,年產能0.05×108m3。截至2003年底,累計生產天然氣5459×104m3。
掌握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和分布,獲取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析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參與建立國家油氣資源評價數據庫和評價體系,為今後油氣資源動態評價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術支持;總結統計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分析盆地油氣資源潛力,為盆地下壹步勘探提供決策依據。該盆地的資源評價由中石化承擔。
烴源巖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深湖-半深湖相帶。盆地已探明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9.76×108m3,可采資源量為18.75×108m3,表明盆地具有壹定的勘探潛力。
二、油氣地質條件
(1)地質調查
1.評估單位
陸良盆地是新近紀沈積盆地,構造演化相對簡單,不同構造單元的生氣條件相似,勘探和研究程度相對較低。根據評價實施方案中評價單元的劃分原則,陸良盆地整體作為壹個評價單元進行評價,評價層系為新近系(表8-20-1)。
2.構建框架
陸良盆地是壹個東斷西斷的箕狀斷陷盆地。盆地的形成和發展受東部大斷裂控制。根據地震剖面的波形特征、反射時間、構造形態和斷層發育規律,將盆地劃分為四個二級構造單元:東部斷階帶、中央坳陷帶、北部斜坡帶和西部斜坡帶(表8-20-2和圖8-20-1)。
表8-20-1陸良盆地評價層及單元劃分表
表8-20-2陸良盆地構造單元劃分表
圖8-20-1陸良盆地構造位置圖
3.主要地層
陸良盆地是壹個古近紀斷陷盆地,疊置在古生代地層和古近紀地層之上。沈積地層主要為新近系茨營組,與下古生界和古近系地層不整合。第四系分布廣泛,在新近系茨營組上不完整。
(2)烴源巖
1.烴源巖中有機質的豐度
陸良盆地烴源巖各層段有機質豐度平均指數見表8-20-3。
表8-20-3陸良盆地新近系有機質豐度指數平均值表
2.有機物的類型
有機質類型為腐泥型(表8-20-4)。
表8-20-4魯3井幹酪根顯微結構表
3.有機質成熟度
盆地烴源巖有機質成熟度低,鏡質組反射率普遍小於0.4%(表8-20-5),陸9井深度在1687.1m處僅為0.48%。
總的來說,盆地內大部分烴源巖仍處於未成熟階段(生物甲烷氣帶)。
4.烴源巖分布特征
平面上,烴源巖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深湖-半深湖相帶。
表8-20-5陸良盆地新近系泥巖鏡質組反射率數據表
5.盆地內的天然氣主要是生物氣。
主要特點是:甲烷含量高;甲烷碳同位素值低;在N2很富有。
(3)生儲蓋組合特征
1.油藏條件
陸良盆地儲層巖性為粉砂巖和泥質粉砂巖。儲層埋深在420 ~ 710m之間,膠結疏松,成巖作用差,處於半固結狀態。巖石礦物分析結果表明,儲層中粘土礦物主要為伊利石混層,儲層巖石孔隙類型主要為粒間孔和泥質雜基孔,儲層微觀喉道為中細孔喉型,孔隙度範圍為21.46%-42.9%,平均為31.4%,滲透率為0.78×65438+。
表8-20-6陸良盆地新近系地層物性參數表
盆地內儲層縱向上主要發育在茨營組二段(N2c2,T3-T4),屬於河流三角洲前緣相砂體,平均厚度6.4m,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隨著盆地水體從西北向東南逐漸變深,相應地,儲層砂巖從西北向東南依次由淺灘、河口壩、席狀砂分布,逐漸變薄,向盆地南部尖滅。
2.封頂條件
陸良盆地蓋層為新近系泥巖,新近系茨營組三段(N2c3)在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厚的泥巖段,因此盆地地區蓋層為新近系茨營組(N2c3)泥巖,平均厚度為250m..局部蓋層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央坳陷帶,厚度較大。
三、資源評價方法和參數體系
(壹)方法體系
陸良盆地在以往的評價中沒有得到評價。根據國家評價項目辦公室關於油氣遠景資源評價的意見,地質資源系列中概率為5%的地質資源可作為新評價盆地的遠景資源。
本輪天然氣地質資源評價采用類比法對百色盆地東部凹陷淺層氣規模面積進行了評價計算。可采資源量的計算首先通過類比法得出可采系數,然後將可采系數乘以地質資源量得出可采資源量。
(2)主要參數的獲取
1.類比相似系數的計算
本次評價采用類比法,將陸良盆地天然氣地質資源與百色盆地東部坳陷標定區進行類比。在深入分析油氣地質基礎條件的基礎上,根據已建立的評價標準和模板,對地質因素進行逐項評價打分,最終得出評價類比相似系數,利用面積資源豐度法計算陸良盆地天然氣地質資源量。
油氣成藏條件類比參數按照壹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每壹級賦予不同的分值,建立類比參數評分標準(表8-20-7)。以此評分標準為基礎,得出各參數的得分值,將同壹地質條件下各參數的加權和作為該地質條件的得分。將五個地質條件的得分加權相乘,得到評價區與標定區地質類比總分,得到評價區與標定區的類比系數(表8-20-8)。
表8-20-7評價區地質風險分析參數取值表
表8-20-8陸良盆地天然氣地質風險分析參數取值表
2.可回收系數
陸良盆地南部屬於古近系-新近系小斷陷盆地,屬於中低勘探程度,天然氣采收率為63%。
第四,資源評價的結果
(1)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表明,陸良盆地天然氣遠景資源量為40.93×108m3,地質資源量為29.76×108m3,可采資源量為18.75×108m3(表8-20-9)。
表8-20-9陸良盆地天然氣資源評價結果
(2)油氣資源分布
陸良盆地形成於古近紀-新近紀,天然氣分布於新生代的新近紀地層中(表8-20-10)。
表8-20-10陸良盆地天然氣資源分布表
盆地埋藏淺,天然氣資源深度分布範圍小於2000米(表8-20-11)。
表8-20-11陸良盆地天然氣資源深度分布表
陸良盆地位於雲貴高原,盆地天然氣資源的自然地理分布特征是:高原。
盆地天然氣為常規氣層氣,成分和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盆地天然氣為典型的淺層生物氣。
動詞 (verb的縮寫)勘探建議
(壹)資源潛力分析
本輪資源評價結果表明,盆地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9.76×108m3,天然氣地質資源平均豐度為0.0916×108m3/km2。目前該盆地僅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為12.81×108m3。
(2)勘探方向和建議
東部擠壓背斜帶與中央坳陷區相鄰,儲層和構造圈閉十分發育。因此,陸良盆地的勘探目標應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區和東部擠壓背斜帶。在今後的油氣勘探中,利用三維地震資料,重點尋找中央坳陷區儲層發育良好的巖性圈閉和東部擠壓背斜帶保存條件較好的構造圈閉。
不及物動詞摘要
由於盆地形成時間相對較晚,盆地形成演化時間短,埋藏淺,烴源巖成熟度低,鏡質組反射率壹般小於0.4%,處於未成熟階段(生物氣帶),決定了盆地的勘探方向主要是尋找淺層生物氣。儲層主要發育在茨營組二段(N2c2,T3-T4)的三角洲前緣砂體中。盆地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9.76×108m3,可采資源量為18.75×108m3,具有壹定的勘探潛力。盆地下壹個有利勘探區是中央坳陷帶和北部斜坡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