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登記了3900多件。收藏時代始於商周,止於秦漢。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其中,最典型的是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有鼎、石現鼎等。)都刻有很高歷史價值的銘文。典型的有周初的馮珠珠、西周的牛尊、戰國的塔器、鳥蓋壺和漢代的彩繪鵝魚燈。唐代墓葬壁畫。
館內有400多幅圖片,圖片面積1000平方米。陜西關中地區25座唐墓1952 ~ 1989出土。墓主人都是皇親國戚,唐朝重要官員。畫面內容包括四神、儀式、建築、狩獵、生活和唐與鄰裏的友好交往。古代陶俑。
已經註冊了2000多件。收藏年代有秦漢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紋理包括陶器,彩陶,釉陶和三色。藝術形象有文武百官、禁軍、男仆女侍、西域胡人,還有國王、墓獸、馬、駱駝等動物。
由於其獨特的優勢,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古代陶俑種類多、數量大、檔次高,其產生和演變的序列完整,在中國博物館中極為罕見,尤其是漢代樸素的古拙陶俑和雍容華貴的唐代陶俑。歷代陶瓷。
已經註冊了5000多件。有仰韶文化的史前彩陶、西周的原始青瓷、漢代的釉陶、唐代的三彩、古玻璃、彩色玻璃、唐代的秘瓷和宋堯堯的青瓷。器皿的種類包括日用品、文具和隨葬品。歷代建築材料。
已註冊超過1000件。收藏時代從秦漢兩周開始,壹直到唐宋明清。有瓷磚、瓦、磚、趙圩、水道和石雕建築材料,以及金屬建築構件。金銀玉器
包括浸金銀的青銅器。已經註冊了2000多件。其中西周時期的玉質禮器、春秋時期秦公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的玉璽、金銀竹關節的青銅煙竈、鑲金獸首的瑪瑙杯、樂師用的八角金杯、鎏金馬頭杯的銀壺、1970年Xi安何家村唐代地窖出土的赤金行龍等都是世界罕見的精品。歷代貨幣。
已註冊超過10000件。仍有5萬多件、近7000公斤未清理(即未計入總收藏)。錢幣種類繁多,有西錢幣、戰國道錢幣、秦半梁錢幣、西漢金錢幣、王五株、王莽時錢幣、唐金銀幣以及罕見的古代外幣等。除了上述八大類,陜西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書畫、版本、卷軸、織物、骨器、木制品、漆器、鐵器、石器、印章、泥印、近代文物、民俗等文物。1996期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組對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進行了評估分級,762件(組)被評為壹級文物,其中18件(組)被評為國寶,居中國博物館之首。這些國寶涵蓋了古代壁畫、金銀器、青銅器、陶器、玉器等主要門類,以其珍貴而獨特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享譽海內外。鑲嵌黃金獸首的瑪瑙杯,國寶級,海中孤品。
唐代酒器長15.5厘米,直徑5.9厘米。1970出土於Xi南郊何家村。
鑲嵌金獸首的瑪瑙杯是第壹批禁止出國(境)的文物,也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寶貝。瑪瑙杯用料上乘,精雕細刻,玉質俏麗。杯體為角形動物頭,動物的角為杯柄。口中鑲嵌金帽,眼耳鼻精雕細刻。從選材、設計到工藝,堪稱唐代精品玉雕藝術。它是迄今為止見到的唯壹壹件精美的玉雕,是唐代最精美的玉雕,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丁是國寶級文物。
西周早期文物為西周康王時期鑄造,於1972在陜西眉縣楊家村出土。造型端莊雄偉,裝飾莊重神奇。
三腳架高77厘米,直徑56.5厘米。耳朵直立,腹部深,嘴唇扁平,三條腿。口沿飾以浮雕饕餮紋,地襯細雷紋。三足根部用饕餮面裝飾。每只耳朵的外部都裝飾有壹條上緣呈弧形的龍。腹部外壁和底部厚厚的煙痕,明顯是長期使用造成的。腹部內壁有28個銘文。鼎繼承了商代圓鼎的風格,造型厚重莊重,紋飾精美。其碑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此外,它還被公認為周康王的標準樂器,是西周時期著名的國寶。五祭丁薇,國寶級文物。
1975岐山縣董家村出土西周文物,高36.5cm,口徑34.3cm,腹深19.5cm,重11.5kg。
雙耳三柱,平邊向外折,小腹向外斜。鼎外底積有厚厚的壹層煙,腹內壁鑄有銘文19行207字,口下緣飾有細密的雷紋,記錄了魏與邦因土地賠償引發的壹起違約案。它對研究西周時期的法律狀況起著重要的作用。鼎中的銘文反映了在西周中期,壹些土地實際上是私人所有的,但土地的轉讓仍需經過王朝的大臣,表明貴族對土地的處置在制度上得到了默許。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的第壹手材料,對歷史學家和法學家來說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多佑鼎是國寶級文物。
1980陜西省長安縣下泉村出土西周晚期文物。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寬11.6厘米,厚3厘米,腹徑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折出2厘米,重35公斤,蹄形足高20厘米,直徑7厘米。
多佑鼎鑄造於西周厲王時期。腹部內壁鑄有22行279字的銘文,記錄了西周時期壹場反抗皇帝侵略的戰爭。其碑文是壹部重要的古代文獻,對研究匈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碑文結構簡潔,字跡優美,也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要篇章,皇後璽是國寶。
西漢早期文物,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用和田羊脂白玉雕成。陜西省鹹陽市韓家灣鄉郎家溝出土1968。
玉色純凈無瑕,晶瑩潤澤。玉石堅硬致密,無任何浸泡現象。印體為方形,紐扣為高浮雕臥虎。虎虎形象兇悍,體態矯健,四肢強壯,眼闊圓突,隆鼻,嘴唇方,張口露牙,耳朵向後駝,尾巴藏於雲紋中,背部刻有隨身體擺動的粗壯曲線,上牙六顆,刻於陰涼處。老虎是從腹部下面鉆出來穿洞的,這樣才能穿蕾絲。印章臺的四邊均為長方形,雕刻壹個長方形的陰框,框內雕刻四個卷雲雲紋圖案,相互倒掛,每個雲紋圖案用雙陰豎線與框相連。陰線溝內殘留部分朱砂。印章正面刻有“女王印”字樣。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筆畫粗細均勻。《漢書九義》載:“皇後玉璽,文同皇帝,皇後璽,金虎鈕。”這種印刷系統和印章符合中國的系統。因為這塊地的位置距離漢高祖和呂後合葬的長陵約1km,推測是呂後的,是漢代皇後印章的唯壹實物資料,非常珍貴。國寶級文物——鍍金銀竹關節熏蒸器。
陜西省興平縣1號茂陵墓葬出土西漢文物,高58厘米,直徑9厘米,底徑13.3厘米,重2.57公斤。
高柄形似竹節豆,蓋似博山,覆以金銀,底盤雕兩條龍,均以頭承托盤腹。肚子下部有十組三角形,裏面雕有龍頭。回頭看,龍身從波浪中解脫出來,線條流暢,造型奇妙。爐口外面的銘文是135字壹周。漢武帝稱“楊信”只有他的妹妹楊信為長公主。養心家屬於漢武帝的妹妹養心公主家。熏爐原是未央宮的,後來給了養心家。在中國古代,流行於漢晉之間的博山爐最為精美,此爐是所見博山爐中最為精美的,是古代不可多得的藝術品。鍍金銀壺舞馬杯,國寶級文物。中國第壹批文物展覽禁止出國。
唐代文物,14.3厘米高。1970出土於Xi安何家村。
壺的形狀是北方遊牧民族的獸皮形狀。壺是扁圓的,壹端有壹個垂直的圓柱形開口,上面有壹個蓮花花瓣蓋的壺蓋。鍋的頂部通過銀鏈連接有壹個拱形的鍋柄。這種形狀既方便騎馬狩獵,又方便日常使用,顯示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匠心。銀壺的兩側,用浮雕技術塑造出壹匹精壯的頭尾馬。據《明太祖雜記》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400匹舞馬。每年八月初,玄宗出生時,就給這些跳舞的馬穿上華麗的衣服,按照“倒杯”的節拍跳舞慶祝生日。高潮時,馬躍上的三層木床像蒼蠅壹樣翩翩起舞,時而有壯漢將床擡起,讓馬兒在床上表演,而年輕的樂手則站在周圍為馬兒伴奏。還有壹首詩描述了舞馬在表演後的表情:“甚至還有獎杯的最後壹次宴會,頭都醉了。”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印證,是非常難得的文物。闕樓禮儀圖是國寶級文物。
唐代文物。1971陜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唐代懿德太子墓的東墻和西墻上繪制了兩個內容相同的闕樓平面圖,位於伊魏地圖前。東墻雀樓平面圖高304厘米,寬296厘米。西墻建築高305厘米,寬298厘米。
李忠潤,壹德太子,唐中宗李習安長子,李治和武則天之孫。大足元年(701),被武則天棍子打死,享年19歲。中宗復辟後,神龍二年(706年),乾陵為太子葬,陵墓改名為陵。宮女圖,國寶級文物。
唐代文物,高176厘米,寬196.5厘米。1960陜西乾縣唐代永泰公主墓出土。繪於墓前室東墻南側。
這幅畫是國寶級文物。畫中有9個人。第壹個人單刀梳發,半轉髻,目光向前,雙手放在腹部前,挺胸開始向前,奢華優雅。然後壹個人紮了個發髻,回頭看,好像在跟別人說什麽。其他七名宮女將頭發梳成半轉髻、壹髻或雙髻,手裏拿著壹個支架、壹把團扇、壹個如意、壹個方盒、壹把高足杯、壹個吹塵器、壹個袋子等東西,慢慢地側身走來。其中除了兩人是男袍外,其余七人皆是窄袖短肩,帛帛,紅黃綠長裙,足登如意雲。畫面很生動,好像是睡覺的畫面。馬球圖是國寶。
唐代文物,高229,寬688厘米。1971出土於陜西省甘縣張淮太子墓。這幅畫畫在墓的西墻上。
馬背上有二十多個身影,都穿著雙色窄袖長袍,鋤頭,黑靴。壁畫突出了五個拿著月牙棍的騎手趕著馬去搶球。第壹騎是反射,其余馬迎之。10後人們騎馬,行者騎著棗紅馬,或在山間奔跑,或在空中馳騁。別再穿著綠袍,紅翻領,目不轉睛地盯著,不帶球桿。背景襯著連綿起伏的群山,五棵孤獨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室東墻“行跡圖”中的古樹相對應。這張圖是最早的關於馬球的影像資料。狩獵旅行地圖,國寶級文物。
唐代文物高100-200厘米,長890厘米。1971出土於陜西省贛縣李習安墓。
原圖拍了幾次,畫面背景是青山松林。四十多名騎馬的獵人,或帶弓箭,或舉旗,或提豹鞭,在主人的簇擁下,在長安城外的大道上疾馳,向馬池狩獵場進發。人物排列有序,前面是兩個斥候,兩邊是舉旗護衛,最後是兩匹駱駝和殿後侍從。中間大隊人馬束腰穿箭,牽鷹牽犬,簇擁左右。構圖瑰麗,氣勢磅礴,是唐墓壁畫中的上乘佳作。
畫中走在大隊人馬最前面的是壹位身著紫袍,雍容華貴的官員。他沒有箭和箭袋,他的坐騎是壹匹白色的“馬”。這種走馬只有極少數地位高的人才會用。由此分析,騎著這匹白馬的人應該是張淮的李習安王子。元陽蓮花花瓣紋金碗,國寶級文物。
唐代文物,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1970出土於Xi南郊何家村。這只碗是錘打成型的。小嘴、圓唇、鼓肚、平底、喇叭腳。器皿覆以珍珠,腹部打孔雙蓮瓣。在上部的蓮瓣中,有鴛鴦、鸚鵡、鵝、鸛、鹿、狐、鵝、兔、鴨等珍禽異獸。下方的蓮花花瓣上雕刻著金銀花。碗底雕刻著珍貴的花朵。將方勝紋裝飾成壹個圓圈,鼓翼上雕刻壹只鳥和幾朵浮雲,底邊用小對聯珠制成。碗內壁有“923”的墨書重量(其實是92半)。制作精美,氣勢恢宏。這兩個金碗,蓮花花瓣光滑,對偶結構穩重,紋飾華麗,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成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在狹小的空間內,如此復雜、有序、清晰、準確地雕刻出多層次、高密度的紋飾,是唐代金銀器高超工藝的突出表現。鍍金鸚鵡紋銀罐,國寶級文物。
唐代文物,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重1789克..1970出土於Xi南郊何家村。銀罐口大頭短,腹圓腳喇叭形。活動吊梁插焊在罐肩的兩個葫蘆形耳中,底部為圓腳。在腳和罐的連接處焊接壹個圓箍。易拉罐用純銀錘打,有平紋、魚子紋、鍍金紋。吊梁上裝飾著菱形圖案。坦克全身以鸚鵡為主體,用折斷的樹枝環繞裝飾,形成兩組平衡的圓形花紋鸚鵡在花叢中展翅,靈動可愛,栩栩如生。分別裝飾在吊梁槽兩側,其余毛坯用單枝裝飾。銀罐子上雕刻的鸚鵡振翅欲飛。它清新飽滿,恰到好處地配合著圓潤的外觀和飽滿的花朵,給人壹種富貴喜慶的感覺。是唐代最精美雅致的銀壇子。通過這種銀罐,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水平,還能以其圓潤飽滿的造型和豐富的裝飾題材,反映出唐代的審美時尚、生活態度和精神風貌。三色駱駝是國寶級文物。
唐代文物。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1959唐墓在Xi西郊牛寶村出土。
這組樂舞俑是盛唐時期的典型作品。舞者都穿著漢族的服飾,但大多使用西域傳入的樂器,表現出開元、天寶時期流行的“胡部新聲”,即胡漢文化融合後的新舞曲。這組俑以壹個狹窄的駝背為舞臺,卻背著壹個大樂隊來表現當時流行的新舞曲,大膽運用藝術誇張手法,充滿想象和浪漫。精湛的工藝,生動的形式,讓人仿佛聽到了悠揚的音樂。釉色鮮艷和諧。堪稱唐代三彩中的極品。它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對研究盛唐時期的音樂、歌舞和中外文化交流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倒梁青釉瓷壺,國寶級文物。
五代文物。1968出土於陜西彬縣。
身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胎質硬而薄,呈灰白色。釉色淡藍,略顯灰白色,光澤明亮。壺身為球形,仿真壺蓋與壺為壹體,以鳳凰形吊梁和花底座作為壺蓋的象征。在鍋蓋和鍋的連接處,堆著吃奶的母獅子,母獅子張嘴就流。球形壺腹上雕刻著枝椏牡丹。底部中央有梅花狀註水孔,是耀窯瓷器的絕世珍品。
這種帶吊梁的澆壺是著名的耀州窯(窯址在今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的產品。耀州窯是唐宋時期中國北方的名窯。當時人們稱贊瑤瓷“巧如模金,而精如玉”。此壺造型古樸典雅,制作規整精細,圖案豐富,褥式華麗,尤其構思獨特,設計巧妙。它被認為是國內外最精美的耀州窯瓷器。黑釉油滴碗,國寶級文物。
北宋文物。陜西渭南出土。高9厘米,直徑30.2厘米,腳直徑11.8厘米。
碗大腳小,胎質灰,通體塗黑釉。油層表面布滿大小不壹的小點,稱為金屬光澤。這些點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油滴,所以被稱為“油滴釉”。油滴釉是壹種特殊的釉,屬於結晶釉。
迄今為止,油滴釉大多來自窯爐,胎體較厚,尺寸較小。而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這只黑釉“油滴”瓷碗,胎體較厚,釉面較暗。如此大而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窯口工藝特征,尤其是圓形布碗底部的油滴斑,晶瑩剔透,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珍品。這是有史以來同類中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