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屬於國家壹級博物館,首批中國4A級旅遊景點,並且還是壹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博物館,這裏的館藏文物眾多,並且都極具觀賞價值,那麽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有哪些?
1.唐·鑲金獸首瑪瑙杯鑲金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國之重寶,是大唐遺寶展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珍貴的壹件,器物長15.5厘米,口徑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更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選用世間罕見的俏色玉材——纏絲瑪瑙制成,玉器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與杯身連接,粗壯有力。獸首的口鼻部鑲金,用作杯塞。獸首瑪瑙杯造型寫實、生動,靜中含動,極富藝術感染力。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壹壹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壹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除此之外,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170多萬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壹百多萬年。因此,博物館壹直有“給我壹天,還妳萬年”的說法。陜西歷史博物館內有三個展區,按時間序列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從精美絕倫的商周青銅器到獨步全國的漢唐金銀器,還有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舉世無雙的唐墓壁畫。
2.西周·_鼎_鼎為西周早期的文物,1972年出土於陜西省眉縣楊家村。通高77厘米,口徑56.5厘米。鼓腹,斂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飾豎扉和饕餮紋。_鼎內壁***鑄銘文四行,28字,大意是說:某年八月初,王姜將原賜予師櫨的土地收回,轉賜給_,_便做此鼎紀念。銘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實物資料。。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將土地和耕種土地的人任意賜給他的下屬,也有權將土地收回,其臣屬對君王所賜的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根據_鼎的形制及銘文可知,_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器物,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很大程度就是源自與這補史、證史的銘文。
3.西周·五祀衛鼎五祀衛鼎,通高36.5厘米,口徑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出土。雙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鼎外底積結著厚厚的壹層煙炱,口沿下飾以細雷紋填地的變形獸體紋腹內壁鑄銘文19行207字,記錄了壹場衛和邦君厲之間因為土地補償而引起的違約案件。對研究西周時期的法律情況有重要作用。鼎內的銘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實際上已屬私有,但土地的轉讓,仍需通過王朝眾臣,說明貴族對土地的處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認。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的第壹手資料,對史學界和法學家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4.西周·多友鼎多友鼎屬西周晚期文物,通高51.5厘米,口徑50厘米。1980年陜西長安縣下泉村出土。鼎鑄於西周厲王時期。腹內壁鑄銘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記載了西周歷王時期反擊獫狁侵犯的壹場戰爭。其銘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獻,對於研究匈奴史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系,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銘文結構凝練,字跡秀麗,又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中的重要篇章。
5.西漢·皇後之璽玉印皇後之璽,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1968年陜西鹹陽市韓家灣鄉狼家溝出土。玉色純凈無瑕,晶瑩潤澤。玉質堅硬致密,無任何受沁現象。璽體為正方形,鈕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兇猛,體態矯健,四肢有力,雙目圓睜,眼球圓而凸出,隆鼻方唇,張口露齒,雙耳後聳,尾部藏於雲紋之中,背部陰刻出壹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螭虎腹下鉆以透孔,以便穿綬系帶。璽臺四側面呈平齊的長方形,並琢出長方形陰線框,其內雕琢出4個互相顛倒並勾連的卷雲紋,每個雲紋均以雙陰豎線與邊框相連。陰線槽內殘留有部分朱砂。璽面陰刻篆書“皇後之璽”4字,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筆畫粗細均勻,深度壹致。雕琢技法之嫻熟,都是罕見的。《漢舊儀》載:“皇後玉璽,文與帝同,皇後之璽,金螭虎鈕。”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皇後合葬的長陵約1公裏,推測為呂皇後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後璽的唯壹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6.漢·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通高58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3.3厘米,重2.57公斤,1981年陜西省興平縣茂陵1號陪葬墓出土藏,屬於國家壹級文物。其狀為高柄竹節豆形,蓋如博山,通體鎏金鋈銀(鎏銀),圈足底盤透雕兩蟠龍,均以頭承托盤腹,盤腹下部有十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爐蓋外側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爐壹具,***重十斤十壹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字樣,底座外圈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爐壹具,並重十壹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漢武帝時稱“陽信”者惟其姊陽信長公主。陽信家當為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家,它原為未央宮之物,後來被賞賜給陽信家。
7.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這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而在這十八件組中唯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其中的壹件就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壺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壹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銀壺的兩側采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壹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繡衣服,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8.唐·闕樓儀仗圖(兩組)闕樓儀仗圖,均高296-420厘米,寬976-928厘米。1971年陜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讒言被武則天杖殺,時年19歲,中宗復位後,於神龍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並號墓為陵。
宮女圖,高176厘米,寬196.5厘米。1960年陜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繪於墓前室東壁南側。此畫為國寶級文物。畫中***9人。為首壹人頭梳單刀半翻髻,目視前方,雙臂交又於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華貴高雅。其後壹人頭梳螺髻,回頭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宮女頭梳半翻髻、螺髻或雙螺髻,手中分別持有獨臺、團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塵、包袱等物,側身緩行。其中除2位著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著窄袖袒胸短襦,肩披絲帛,下穿紅、黃、綠等色曳地長裙,腳著如意雲頭履,畫面形象生動,似是侍寢的圖景。
9.唐·馬球圖馬球圖,高229,寬688厘米。1971年陜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圖繪於墓道西壁。有20余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襆頭,穿黑靴。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前壹騎作反身擊球狀,其余縱馬迎擊。後10余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佇目凝神,無球杖。背景襯起伏山巒,五顆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10.唐·狩獵出行圖狩獵出行圖,高100-200厘米,全長890厘米。1971年陜西乾縣李賢墓出土。原圖揭取時分為數幅,畫面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多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或持旗或持馴豹鞭,簇擁著主人縱馬馳向獵場,殿後的還有兩匹負重駱駝,構圖氣勢磅礴,宏偉壯觀。是唐墓壁畫中上乘傑作。
11.12.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鴛鴦蓮瓣紋金碗,通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碗由錘擊成型。侈口,圓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滿飾珍珠地紋,腹部捶出雙層仰蓮瓣,上層蓮瓣中分別鏨鴛鴦、鸚鵡、鴻雁、鸛翎、鹿、狐、獐、兔、鴨等珍禽異獸;下層蓮瓣內刻忍冬花草。碗內底刻寶相花。圈足飾方勝紋壹周,內刻鼓翼雲端的飛鳥壹只及流雲數朵,底沿以小聯珠綴成。碗內壁有墨書重量“九兩三”(實際稱重,為九兩半)。制作精妙絕倫,富麗堂皇。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成熟,是罕見的藝術作品;而將多層次高密度的紋飾這樣繁而有序、清淅準確地鏨刻在小小的空間內,更是唐代金銀細工高超技藝的傑出表現。
13.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重達1789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銀罐外觀大口短頭,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動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兩個葫蘆形附耳內,底部為圈足,足與罐體的連接處加焊壹圈圓箍,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魚子紋地,紋飾鎏金。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余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美的壹件。透過這種銀罐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水平,同時它那圓渾飽滿的造型和豐富的裝飾題材,也是唐代審美時尚、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的壹種折射。
14.唐三彩載樂駱駝俑三彩載樂駱駝俑,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駱駝昂首挺立,駝背墊橢圓形毯,架有平臺,臺上鋪菱紋須邊毯,***有七個樂俑和壹位歌女。樂俑盤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樂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輕舞長袖,引頸高歌。
15.宋·青釉提梁倒灌壺青釉提梁倒灌壺,國寶級文物,陜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之壹。1968年出土於陜西省彬縣,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腹深12厘米,足徑8.7厘米。為五代時期(907~960)耀州窯所產。造型結構獨特,構思精巧,裝飾壺蓋呈柿蒂形,提梁是壹只俯臥的鳳凰,壺嘴是壹只仰的母獅和壹只正在吸乳的幼師。因為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因此該器物也被稱作“三王壺”。該瓷器采用的是耀州窯有名的刻花工藝制作,釉色晶瑩透亮,紋飾繁縟華麗,層次分明,有很強的立體效果,極富美感。壺的註水口在壺底中央,內部設計運用了“連通容器內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藝人的容智巧思。此壺燒制成功率低,是耀州窯器皿中罕見的珍品。
16宋·黑釉油滴碗黑釉油滴碗,高8.5厘米,口徑30厘米,底徑10.6厘米。出土於陜西渭南。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壹,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壹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_釉中壹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壹件。
17、客使圖此圖縱184厘米
橫342厘米。畫面中***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均著初唐朝服,呈三角狀站立。後面三位,為首壹人推斷應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中間壹人推斷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使節。最後壹位應來自中國東北__族。此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也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18、宮女圖《宮女圖》是唐代佚名創作的壁畫,於1960年陜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繪於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東壁南側,***9人。高176厘米,寬196.5厘米。為首壹人頭梳單刀半翻髻,目視前方,雙臂交叉於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華貴高雅。其後壹人頭梳螺髻,回頭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宮女頭梳半翻髻、螺髻或雙螺髻,手中分別持有獨臺、團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塵、包袱等物,側身緩行。其中除2位著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著窄袖袒胸短襦,肩披絲帛,下穿紅、黃、綠等色曳地長裙,腳著如意雲頭履,畫面形象生動,似是侍寢的圖景。
相關信息:
陜西歷史博物館十八件國寶:/tour/115799.html
陜西歷史博物館門票價格:/tour/115855.html
陜西歷史博物館7個展廳:/tour/11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