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陶俑壓著秦劍千年,搬開陶俑秦劍尚利,是因為“鉻鹽化合物”嗎

陶俑壓著秦劍千年,搬開陶俑秦劍尚利,是因為“鉻鹽化合物”嗎

導讀:

上個世紀的秦始皇陵墓發掘現場據說曾經出現過這麽壹個場景: 壹尊重達壹百多公斤的陶俑歪倒在壹把秦劍之上,這把秦劍以肉眼可見的程度被壓彎,可是當考古人員將這尊陶俑移走時,這把秦劍竟然轉瞬就恢復了正常,且鋒利程度依舊不輸當年。

安靜躺在博物館中的秦劍

這個場景是多麽令人震驚,但更令人震驚的事情還在後面。按照相關說法,在考古人員對該秦劍進行現代研究的時候, 竟然發現在秦劍表面存在鉻鹽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近似於今天所熟悉的記憶金屬,因而秦劍才能在被壓彎千年後迅速恢復正常形態。

大秦科技居然會如此先進,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大秦黑科技嗎?

戴老師將在本文中將以秦國的這把鉻鹽化合物覆蓋劍身表面為例,淺談"大秦黑科技"可能是怎麽回事,也許只是個 美麗的誤會。說到底,山川之險不足以固國,在德不在險。

大秦黑科技?還是秦法之利

壹場來自打井的世紀大發現

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陜西壹戶人家像往常其他人家壹樣準備打井,不料卻打到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陶俑人頭,在當時引起了村中許多圍觀者前來觀摩,鬧到最後甚至驚動到了文物考古機構,這也就揭開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壹次考古發現—— 秦始皇陵兵馬俑。

意外發現的秦兵馬俑

始皇帝駕崩之前就曾命人燒制大量兵馬俑,陪葬器物更是應有盡有,按照西漢太史公司馬遷的記錄,那是:

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被《史記》說的如此恢弘的始皇陵是否確實如此,似乎我們很快就能知曉。在考古過程中,考古專家們很快就被數目眾多的兵馬俑所震驚了—— 他們形態各異,色彩豐富。但問題很快也就展示出來了,由於彼時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對於被挖掘出來的大量兵馬俑的顏色保護不到位,導致兵馬俑身上已有千年的色彩迅速揮發,只留下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種灰 *** 調。

本該彩色的兵馬俑

來自兵馬俑手上的秦劍

對始皇陵的進壹步考古事業不得不暫停,只有限的保留繼續挖掘兵馬俑與其他器具。在這個時候,考古專家們發現了壹把被兵馬俑壓彎千年的秦劍,在在場的許多考古專家眼裏,這把秦劍必然是彎曲的了,雖然可惜,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然而在考古工作者將兵馬俑移開之後,神奇的壹幕出現了——秦劍並沒有被數千年的重壓所壓彎,反而慢慢回彈恢復正常了!

考古現場歪倒的兵馬俑

考古學家都大為震驚,在對秦劍進行現代科技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則更加令人不敢置信——

"通過對秦俑坑出土兵器進行激光顯微光譜、X光熒光、電子探針、光譜分析、激光定性分析等科學手段的檢測,發現秦劍和坑裏出土的其他兵器表面普遍存在壹層厚1015微米,泛黑灰光澤的覆蓋膜,這層膜實質是壹層致密的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1980年第三期《考古與文物》秦俑坑青銅兵器的科技成就管窺方案

手持加特林的兵馬俑手辦:大人,時代變了

鉻鹽化合物這個現代化的名稱 竟然會出現在 兩千多年前的秦劍 身上,這是什麽情況!要知道鉻鹽化合物在這個星球上要在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人類正式掌握並申請為專利的,這種技術不但能起到防腐防銹和強化表面抗磨損性能的作用還有部分記憶金屬的功能 ,難不成兩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就能熟練掌握了,難不成這就是傳說中的 大秦黑科技 不成?

秦劍的材質與工匠的水平

但是如果仔細琢磨,會覺得很不對勁,畢竟這實在太過於匪夷所思了,這麽好的技術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怎麽會輕易的實現呢?莫不是工匠們 集體穿越 了不成:

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人開創的現代鍍鉻工藝是 在金屬表面用電鍍上壹層單質鉻,而兩千多年前的工匠顯然是沒有這個本事的 。那麽也許有人就要問了,那秦劍上的上面檢測出的鉻鹽化合物是怎麽回事呢?與很多人相信的不壹樣,秦始皇陵當中的兵刃大都是青銅制品,而非鐵器。

青銅制品的劍

在對始皇陵的考古過程中,也有不少學者表示過困惑,不過學術界很快就得出來壹個比較合理的解釋——與其大量使用尚不成熟的鐵器,倒不如普遍使用已經 高度發達成熟的青銅冶煉。

那麽既然秦劍的材質是青銅,那麽從側面也能佐證古代工匠們尚且不能實現鐵器冶煉的進步,更不要說技術門檻更高的鉻鹽化合物和電鍍工藝了。 事實上,到了漢代才有炒鋼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了灌鋼法 。於情於理秦代工匠都不可能會跨越好幾代生產力而自動產生科技進步。

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灌鋼法導致的具裝鐵騎

更有意思的是,從秦始皇陵出土的這把“具有記憶金屬”性質的秦劍的保存狀況看,並沒有體現出鍍鉻工藝最重要的 防腐效果 ,因而這把秦劍之所以能夠被發現所謂的表面含鉻的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土壤中含有的鉻化合物與器物表面發生反應的結果,實乃壹巧合而已。

秦劍之利

當然了,除了關於壓不彎的秦劍可能性外,在秦始皇兵馬俑考古現場還曾發現過十幾把至今仍然可以輕易劃卡十八層紙張的秦劍,而回顧秦代關中的冶煉技術,不難發現秦代由於青銅冶煉技術成熟,戰國後期動輒青銅劍便超過了春秋時期常見的短劍形象,有的能達到八九十厘米,甚至能夠達到壹米以上(如果秦始皇的配劍也是青銅劍):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荊軻刺秦王》

但是,看官讀者們可千萬不要忘了,材質這塊它畢竟是青銅,在以後的歲月裏,就是鐵刀若是鑄造過長尚且會折斷,比之鐵器更不宜鑄長的青銅,秦人若是不斷想方設法增長青銅劍,後果豈不是更加不堪設想,大家想象壹下:

兩軍交戰,秦人本打算借助手上的青銅劍比人家的長來占據優勢,可是兩軍以短兵相接之後,秦軍之劍紛紛折斷,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那麽,秦人用什麽方法讓長青銅劍不易折斷呢?按照秦陵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壹的說法,秦劍劍身特長,但是其劍莖(柄)也相對非常長。在秦俑壹、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講道理,這倒也是個好辦法,在加長秦劍的大背景原則下,不壹定非要加長劍身,也可能間接的加長劍柄。

加長劍柄

除了這種間接的做法外,秦人工匠們還對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出土後的秦劍等其他兵刃表面都沒有沙眼,且相對來說比較平整光亮。由此觀之,秦人工匠們對秦劍鑄造是要非要講究的,這種態度的背後無疑是因為秦國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監管激勵機制,由於這種監管激勵機制使得工匠們樂於對鑄造工藝,也對鑄造工藝有所追求。

秦劍

正是這種追求與態度,才會讓秦國的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以至於到了現代之後,出土的秦劍依舊可以輕易劃開十八層紙,真正詮釋了什麽才是真正的大秦制造,質量保證。

結語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秦帝國無疑是短暫的,但是秦始皇留下的典章制度在數千年的時間裏不斷被人所沿用,始皇陵中的大量文物就是無數的寶藏,等待著人的挖掘與探索。

曾經的秦國,以壹隅之地而大出天下,其背後絕非所謂的“大秦黑科技”,而應該是無數鋒利兵刃背後辛苦勞作創造的工匠們,以及那嚴密的制度規章,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謂的“大秦黑科技”不過只是現代人的穿鑿附會,說到底還是對大秦依靠自己而大出天下的質疑與不自信,然而看到大秦制造的秦劍之利,也就不難發現大秦工匠們的那份努力和匠心背後的管理制度。

秦二世而亡,亡於什麽?亡於胡嗎,是的,正是亡於胡鬧,胡亥登基之後與趙高倒行逆施,肆意淩駕於秦法規章之上,最後縱有大秦子弟與關中之沃,不也是迅速滅亡了嗎,又有什麽“大秦黑科技”的加持呢,總不能說始皇帝時期的黑科技,秦二世就用不了了吧!還是大詩人杜牧總結的好,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

兵馬俑(23)工匠(2)大秦(18)

  • 上一篇:讀木東方家具怎麽樣?
  • 下一篇:青島德龍山莊小區周邊配套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